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新课改实施以来,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但也有部分地理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片面地注重地理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五花八门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为“动”而“动”,看似热闹,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却大多为一种“虚假繁荣”。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与思考,及时矫正,以寻求一条返璞归真的地理教学之路。
新课改实施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挂图讲到底”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地理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片面注重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动辄即采用探究、讨论、辩论、观察、分析、讲述、竞赛、演唱、表演、反思、总结等五花八门的方式,课后还有调查访问、课题研究、实地考察等加以补充等等。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的口号之下,为“动”而“动”,看似热闹,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却大多为一种“虚假繁荣”。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以求拨乱反正,从而寻求一条返璞归真的地理教学之路。
现象一:“虚假自主”
课堂实录:这节课我们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地球公转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四季”“形成五带”四个方面 。下面我们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讨论。(接下来的课堂是一阵骚动和喧哗)
思考与矫正: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一再说明学生自己挑选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自己选择学习伙伴,因而片面地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 。教师盲从于学生所谓的“兴趣爱好”,放任自主而不加引导与要求,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由活动”。其弊端是,因学生的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有效性不高;同时,因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地理知识的储备不足,认识往往过于肤浅。
在教育中,对学生自主选择以及怀疑一切的讨好,比之强调服从、控制玩劣,更具有煽动性和诱惑力,但却更愚昧、更可怕,因而更值得警惕。教学中,教师应施以规范的要求,辅之以严格的训练,有时甚至还得给学生加以一定程度的强制。真正的自主学习是要强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要改变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从而进行主动地学习,即自觉自愿自主地学习。教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绝不是形式上的“自主”。
现象二:“虚假合作”
课堂实录:教师在进行“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教学中,提出几个问题:(1)举例说明天气是变化的。(2)天气是怎么变化的。(3)天气为什么会变化。老师说明需要探讨的问题和内容,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这时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
思考与矫正:
部分教师一味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只要有问题,无论有无存疑价值或难易程度如何,都要开展小组讨论,从表象上看课堂气氛比较热闹、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一些学生可能压根儿没有合作讨论,只是在闲聊一些无关的话题而已;一组学生围坐在一起,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这样的合作学习,或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或戛然而止、功亏一篑,或成了摆设而已。
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应让学生在独立感悟的基础上展开合作。能独立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一般就不需要“交流合作”,而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往往可以开展合作。教师要对知识疑难重点精心设计一些精而不杂、深而可及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同时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给予有效的指导,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与合作精神。
现象三:“虚假探究”
课堂实录: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学案”中提出两个探究性问题:探究问题一,全球陆地自然带是如何分布的?探究问题二,为什么“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自然带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思考与矫正:
在教学中 “虚假探究”的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探究“泛化”,就是无论什么知识和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致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不屑一顾。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不把重点放在学生探究素养上,从而也会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减半 。事实上,在教学中处处强调探究是不可能的,这样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浪费学生的时间。
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通常不是提供教材上的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问题的答案,用“再次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而教师所呈现的问题一是要值得探究,也就是有探究的必要;二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准下,能够实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科学探究的选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会用理论解释现实,从而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教师要加强引导、激发和要求等方面的训练,要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探究要有新思路,要有创造性。
现象四:“虚假渗透”
课堂实录:在“地球运动”一节教学结束时总结道: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了“地球运动”一节后,应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热爱我们的地球,增强关心和爱护地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思考与矫正:
这样的“渗透”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从效果看,既不切实际、枯燥乏味,又空洞无力。
新的教学目标观不仅指向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重视方法的运用与习得,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陶冶和建构。但这一切不是在传授、灌输的方式中获得,而是在学生主体亲历、主动参与以及师生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生成。脱离文本语言空谈感受,必然陷入为了说教而空洞说教的怪圈。在教学中应围绕教材文本的具体内容设计教与学的目标,以知识和能力作为外在表现形式,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在目标的逐步达成 。教师必须为教学目标的实施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活动。要踏稳和凭借知识和能力的基石,抛弃贴标签式的人文灌输,在语言艺术训练中催生人文精神的领悟和升华,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无痕整合。
地理课堂的“虚假繁荣”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应有宽度和深度,对新课改无任何意义可谈。地理课堂在这不知不觉中已经“变了味”,越来越背离地理课堂的本质,越来越缺乏“真实”。地理课堂教学的异化,促使我们有必要产生呼唤真实的地理课堂!
作者:曹东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5年8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shifanjiaoyu/99458.html上一篇: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下一篇:中等师范学校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