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伴随着清末民初学习日本的热潮,我国自1902年开设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这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肇端。从1902年算起,我国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历程,其中许多学者对师范教育的发展和繁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有些学者和大学校长的师范教育思想却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不利于借鉴历史进行师范育改革。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李蒸的师范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一方面弥补研究者大都关字其民众教育思想而忽略其师范教育思想的不足,一方面旨在促进我国师范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更好地指导师范教育改革。
一、李蒸师范教育思想的内容
李蒸(1895—1975)字云亭,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区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1915年,李蒸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英语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3年暑假后,李蒸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乡村教育,192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自20世纪30年代起,李蒸先后在我国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以及中央大学任教。其间,1932年,李蒸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但当时恰逢我国国内局势混乱,办学环境恶劣,他上任不久国民政府教育部即以让师范大学整顿为借口,责令师范大学停止招生。为了争取师生的生存权利,李蒸竭尽全力,奔走呼吁,最终使得师范大学停办的提案未被通过。经过李蒸的锐利改革,在全校师生协同努力下,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闻名全国的一流学府。1937年,北平师范大学内迁至陕西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改组为西北师范学院,李蒸为第一任院长。李蒸的师范教育思想正是在他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一)师范教育的地位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论师范》一文中指出,“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1]师范教育对于一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这一观点也被许多学者赞同。李蒸同样指出了师范教育在一国教育体系中担负着重大责任。他在论述这一问题时,通过论述指出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而论述承担培养教育者责任的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
“教育含蓄这伟大的力量,如获适当的发挥与运用,定能改变人性,改变人的行为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代代相传与继续不断的改造均赖于教育。教育在教师手中,教师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何等重要!”[2]“师范教育为各级教育之基本,教师为学校之灵魂,教师与学校关系之重要不闻可知。教育责任者的师资,不仅是儿童与青年的导师,并且为国家民族之前途担负着重大任务。”[3]李蒸指出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师范教育是我国救国建国的重要国策之一。教育政策能否见诸实行,三民主义能否彻底实行,要看各级学校教师是否均有共同一致之信仰,与服务教育事业之精神与能力”。[4]简而言之,“师范教育乃是一切教育之母”。[5]
(二)师范教育的任务
“高师改大”运动之后,我国仅剩下北平师范大学一所专门进行师资培训的师范大学,但是师范大学轻视了师资培训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李蒸认为师范教育必须严格保持其“师范性”,也就是师范教育必须坚守其训练师资的任务。他所写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一文中,指出了这一问题“高师改大以后,,专业训练之成分日减,学术研究之成分曰增,求适合大学组织法,分设教育、文、理三院,虽教材选择,略有差别,而课程组织,几与普通大学,无甚出入。教育为师范学校各系重要科目,无论所习何科,必须对于教育心理,教育原理有共同之学识;然除教育学院外,文理两院学生大都不甚重视”。[6]同时李蒸认为“师范两字,与大学两字,应兼蓄并顾,不使割裂,而充分表现出师范大学四字整个之特性,师大之生命与出路,全系乎此”。[7]
(三)教师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大致分为两方面:一为品格训练,二为专业训练。一名教师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训练才可以成为真正的教师,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教师。
首先,李蒸指出教师的品格训练及其重要性,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以社会和民族立场为出发点。“教育为人类文化承先启后之一种事业,以教育为职业者,与他种职业,止以自了生活为满足者异,须以社会及民族为立场,而不以个人为立场,着眼于千百世之后,而不以目前利害荧诸胸怀,具有淡泊高上之志趣,刻苦勤学之习惯,诚挚温厚之感情,庶几言教身教,立几立人”。[8]李蒸指出现在注重师范大学学生品格训练,他们今后成为教师时,一人的品格可以影响千百人的品格,而千百人的品格就可逐渐转移整个民族的风气。
其次,教师的专业训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才可以顺利地进行教学。李蒸对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他指出“教师之专业训练应包含三大方面:一、课程规定;二、生活训练;三、实习经验。关于课程方面,内容应包括三类:关于修养品格者,关于学识技能者,关于专业课程者。”[9]
最后,针对当时“九一八”发生空前国难、国际国内环境不容乐观,李蒸指出“教育的实施亦应分别缓急,特别注重民族主义”。师范教育业必须在学校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种种方面都要有促进国防的适应。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应注重“团体组织与合作精神。健强体魄之锻炼”,师范学校的课程中体育分量应增多,课外尤要多体育活动^国防常识之灌输。今后的教师是国家“精神国防”的先锋,是领导民众从事国防准备的责任者,所以其本身训练须以国防为中心。“其实一切教育理想、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教学有关之材料方法,如果没有受过适当训练的教师去施行,都是空话。”[10]
(四)师范教育的实习
李蒸特別注重师范教育的实习以及师范生实践经验的培养,这与他修习民众教育也不无关系。李蒸指出“教育理论当于书本上求之,而实际经验之获得,尤贵参观与实习;师范生之于附属中小学,犹习农者之于农场,习工者之于工厂,习医者之于医院,从实地练习,犹得正确之知识与技术”。也就是说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只有多锻炼才可以获得更直观的经验和见解。他具体指出“教学法力求理论与实际之联合,各科教学法教师,应随时请附校教师,补充经验。学术科教员,应随时指示学生,注意中等学校之教材与教法”。“各系学生须在附属中小学,做系统的长期参观——至少每周一次,期间至少下一届毕业之一学期,须至本市中小学参观,每次参观,须有详细报告,并提出问题与本校教授及附校关系教师讨论。增加实习时间:自第三年起,至毕业时止,分参观见习试教三段工作。”[11]
此外,李蒸还指出师范教育必须由国家办理,国家注重经费的投人,注重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和养成健全人格等。
二、李蒸师范教育思想的评价
(―)注重师范教育的地位
李蒸在其论述中开篇即指出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而以此为切入点论述承担教师培养的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师范教育是国家、民族和人民发展的基石。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一样,李蒸不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实践上也是躬耕力行。作为西北师范学院的院长,李蒸在西北土地上创造了师范教育的奇迹。“几十年的教育生涯里,不论在北平的穷师大,还是在兰州的沙窝窝里,李先生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风里雪里,践行着‘普及教育,阐扬文化’的理念,阐释着‘努力唤起民众,提高文化水平’的思想。”[12]正是李蒸前期的不断努力,西北贫瘠地区才得以出现西北师范大学,才能为该地区培养更多师范生。
(二)注重师范教育与时俱进
李蒸的师范教育思想不是一成不变和呆板的。针对国家、民众不太注重师范教育,结合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必须加强师范教育,师范大学必须存在,还需要健全地发展;针对我国处在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的具体国情,他提出了师范教育中要注重国防教育;针对师资素养偏低,他提出了要进行教师专业训练,对教师应该如何进行专业训练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可见,李蒸注重师范教育的应时性和社会需求性,他在注重师范教育培训师资这一底线的同时,主张师范教育应紧抓时代脉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三)注重师范教育的实践锻炼
李蒸作为一位师范大学的校长和真正的实干家,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中闪烁着众多重视实践求真知的观点。在可以查到的李蒸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中,李蒸处处强调师范教育中必须要加强实习,教师的教学法也应该和实践挂钩。李蒸提倡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二者必须互为条件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发展。
三、李蒸师范教育思想的启示
李蒸的师范教育思想从宏观上为我们描述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师范教育应该怎么做,然而具体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和构建的模式是比较少的,但他思想确实对当时师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们当今办师范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必须重视发展师范教育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自1902年发展至今走过了110年的历程,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重视密切相关。其中“高师改大”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多改为普通大学,师范教育的发展一度受到抑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师范教育迅速发展,由1949年的12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人数仅为1.2万,到1982年底已经发展为194所,在校人数共有28.18万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要发展,国家就必须予以政策、经费、人员等的保证,施行大量关于师范教育的政策,如“免费师范生'国培计划等制度和措施应更好地落实。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最初阶段,新教师就从这里形成。师范教育进行师资训练时必须注重其专业发展。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大致有“个人因素”、“实践因素”、“情境因素”、“制度因素”以及“课程因素”五个方面。[14]李蒸就对师范大学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规定,课程必须体现出培养教师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方面。我们目前的师范院校的课程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方面,对于情感、技能则关注不够,这也是我们今后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总之,我们不仅应该从课程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应从实践、制度等方面合力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可以通过创造有利于教师自觉反思的学校文化氛围等。
(三)加强师范生实践制度
我国自明朝时期就实行“监生历事”制度,这是我国最早的实习制度,但是我国对学生的实习制度重视不够,师范生实习制度也落实不够,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现在的师范院校,我国教育实践有以下缺陷:“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学用分离;2.见习时间太短,流于形式;3.匆促而短暂的实习不能全面、整体地训练学生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李蒸指出师范院校的学生需要经常出去实习、参观和考察。我们目前师范院校应创新和借鉴国内外各种实习制度,保障师范生有所锻炼,能够更为直接地获取教育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2-144.
[2][3][10]李蒸.今后师资训练之方向[J].教育改造,1937(5-6):1,2.[7]黄书光.胡适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4:53.
[8]王颖.20世纪前半期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70.
[9]朱宗顺.蒋梦麟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1996(4):88.
[10]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17.
[11]陈志科.留美生与中国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10-111.
[12]许祎凡,郭丽君.留美大学教师与中国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J].煤炭高等教育,2013(4):40.
[13]李艳丽.民国时期大学教师准入制度的演变及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4,27(2):92.
[14]刘晖,钟斌.让历史启迪启发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以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4(9):90.
[15]黄燕华.先秦儒家文化与当前教师道德素养的培育探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5,28(6):6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shifanjiaoyu/9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