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 > 分析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建议

分析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建议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一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作为促进教育发展、保证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政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师范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在我国,师范教育被称作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基础和关键工程。师范教育担负着培养教师的重要责任,是一个国家教育振兴发展的前提。为了鼓励更多更优秀青年投身教育,各国政府均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证师范教育的良好发展,比如在师范专业实行免费教育,提供一定比例的奖助学金等。

 

  我国师范教育开始于清代晚期,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师范院,被认为是我国师范教育的开端。从1897年开始,师范教育一直是免费教育,因为师范教育以为国家培养教师为肇始,追求的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关乎社会未来的重要事业。师范教育收费始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即20世纪末期。高校收费改革始于1989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高校开始逐步推行收费制度。1994年,范围扩大到37所高等学校?19972月,在广西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提出,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全部实行并轨,不再分国家任务、委托培养、自费生三种计划形式。在此情况下,高等师范院校开始尝试进行收费。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实现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并轨招生。

 

  师范院校由免费到自费,从表面上看是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遵循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基本理论,但是从事实上看,师范教育收费改变了师范院校本身的结构和未来走向。

 

  第一,由于教师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繁重和生活的清贫(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导致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师范院校收费后,更无法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师范类院校以低分数和低学费来吸引学生,使师范教育走上了一个不正常的偏路,很多学生将师范学校当作跳板,考师范院校只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为了当教师,毕业后往往不在教育行业内工作。近些年来,虽然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学生更热衷于到东中部发达地区工作,导致事实上的教师资源配置的区域间不均衡,导致师资分布结构上的富余。教师职业的功利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影响了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第二,师范院校收费意味着国家对于师范院校投资的缩减和师范院校需要谋求自身发展的出路。由于师范的专业特性,更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导致师范院校整体科研实力较差,在与其他同类普通高校竞争中存在先天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师范院校开始逐渐増设非师范专业,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以扭转在招生和经济利益方面的不利局面。这些措施慢慢改变了其单纯培养教师的根本目的,导致了师范院校师范性的逐渐淡化。

 

  第三,师范教育领域内的教育资源积聚导致各师范院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整体实力较强的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端就业市场,注重科研而轻视实践,导致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匮乏,过多的师范毕业生拥挤在高中阶段。此外,教师技能和教育基本理论的匮乏也导致学生教学能力的下滑。

 

  时隔十年政府再次提出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其政策初衷就是要扭转师范教育日渐弱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师范教育,进而加强教育工作。正如温总理所说,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免费师范教育从提升师范教育地位,强化教师社会地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来说,都具有积极影响和现实意义。但这只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就政策本身来说,其是否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教师地位提升,吸引优秀人才,在补充贫困地区师资等方面真正起到作用,尤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宄。

 

  二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有两个关键词值得关注。一个是免费,一个是义务。免费指的是国家对师范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先在六所部属师范学院中进行试点)义务指的是选择享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必须到西部支教三年。想要解读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就要从这两个关键词入手。

 

  从教育政策能力限度的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是利益的再分配,任何政策的执行过程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社会各系统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涉及到的关键主体包括政府、学生、师范院校和基础教育学校。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说,是想以免费为主要吸引力,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教育领域,投身教育事业。这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象征意义,即师范教育希望能够更多地吸引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投身教育事业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免费师范教育也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一起被称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两大举措。不可否认,免费政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于形成良好氛围,表现政府对师资培养的重视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在现实中,免费更多地被理解为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力吸引,而不是对学业优秀学生的有力吸引。免费表达的是政府的一种态度,是政府重视教育事业,重视教师培养的责任承担意识和行为取向,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扶贫。免费不是师范教育的前提和终极目的,而只是其中的手段。一项职业的吸引力更多地体现在其社会地位和能否为就业者未来发展提供支持,如果未来发展受到限制或者没有好的发展平台,即使免费接受教育,也不会有人愿意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

 

  在当前,国家大力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虽然还不完善,但是己经保证了大多数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教育部和很多高校也提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学业。所以,仅以免费为条件,不仅不能吸引学业优秀的学子投身教育事业,甚至贫困家庭的子女为了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也会谨慎选择师范专业。这样造成的后果有三个。第一,成绩好的学生自然不会报考师范类高校;第二,成绩相对较差,但是家庭经济条件稍差的学生选择其他综合类高校,完全可以凭借国家资助体系顺利完成学业;第三,只有成绩不算太好,家庭经济条件又非常困难的学生才会在无奈之下选择师范学校,享受免费师范教育。原有期望的优质生源聚集的场面反而可能不会出现。

 

  其次,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免费的政策,一方面学到有用的知识,报效社会,谋求自身发展,一方面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教育作为改变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很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一个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户籍制度森严的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我国。很多农家子弟希望通过升学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的农民身分和世代在农村生活的命运,简单说,就是要离开农村。但是如果按照己有的免费政策,如果学生选择了免费师范教育,那他毕业后就要回到农村教书,这种政策泯灭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初始想法,强化了社会分层的存在。

 

  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角度来讲,读收费的其他专业或许在一定时期内会加大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学生完全可以依托国家己经建立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通过打工或者国家助学贷款等形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为了今后的更好发展,这种短期的成本投资对于学生来讲是可接受的。如此看来,如果未来发展受到限制,教师职业不具备更大的吸引力,学生不会以免费为选择专业的唯一前提,而是宁可自己贷款或通过其他途径而选择未来就业更好的其他高校(专业)

 

  再次,从师范院校的角度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学校自身的发展,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此项政策获得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另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此项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从现实来说,师范院校更注重自身的发展,由于师范院校自身的性质导致多数师范院校专业发展不均衡,整体实力相对落后。师范院校在不断地根据国家政策和自身实际调整学校的发展目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数师范院校不甘寂寞地开办了非师范专业,而且由于非师范专业的高收费性质,现在己经有超越师范专业的趋势,弱化了师范院校的专有属性。在师范教育定位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未必能够为所有师范院校所接受或乐于接受,他们更关注的是此项政策是促进还是弱化了其自身的实力。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对国民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教育也必须适应这种需求,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现教师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的转变。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必须吸引高素质的生源才能实现这一要求。而现有的免费教育政策对于吸引优秀生源,如前所述,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适得其反。

 

  最后,从基础教育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更希望通过此项政策能够有大批优质师资加入本校,加强本校的教学实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而对于西部落后地区学校来说,更希望通过此项政策弥补本校师资的匮乏,缩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从现实来说,学生接受免费师范教育后,需要到西部地区从事三年教育工作,然后才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单位。学生刚刚毕业,并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在现实中不断摸索的工作,而学生渐渐成熟和熟练后,三年的期限到了,学生又会离开,换另外一批新来的毕业生任教,这样循环往复,非但不能达到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目的,反而会打破原有的教学秩序,引申短期行为,弱化西部地区的教学质量。

 

  此外,纲师范院狮生毕翻到西部地区任教,那么也会在1定程度上造成发达地区师资的匮乏,引起连锁反应。

 

  师范教育的加强不是通过简单的免费,更不是通过强制的政策来实现的。这样说,不是说免费师范教育不该行,而是必须明确免费的前提。免费师范教育是一个信号,表明了国家对于教师培养的重视,也表明了政府要大力扶持师范院校的态度。但问题的症结在于,第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必须提升。教师地位提升了,社会重视了,才会吸引更多的更优秀的人才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这就如市场一样,哪里前景看好,自然就有优秀人才聚集过来。第二,师资的均衡发展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实现。西部地区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国家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力度和财政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而不是通过强制服务西部的政策来推行,这样的政策违背了市场规律,不利于师范院校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西部地区师资的稳定増长及有效补充。

 

  三

 

  师范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只有让优秀的人才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才能培养好的国民,才能达到强盛国家的目的。师范教育到底怎样才能不断加强和充实,怎样才能真正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怎样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师工作队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师资不均衡分布的尴尬局面?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政府责任的强化才是最根本的关键所在。建议政府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师范学校是师范教育的载体,师范教育必须在社会对教师的重视和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取决于这个国家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而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取决的培养教师的学校。在教师整体社会地位并没有达到较高程度的时候,在社会上还残存着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的思想的时候,教师地位的整体提升需要政府对师范教育倾注更多的关注。

 

分析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建议


  第一,将师资培养从短期行为转变为长期的政府规划,引导师范类高校合理定位自身发展,从长远角度调整和设置相应专业。政府应当从宏观上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长远的师资培养规划,减少师范类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短视行为,引导各师范类高校结合自身情况,立足为地方服务的基本思想,合理定位自身发展。同时,政府应根据国家教育发展需求,从长远师资培养的角度合理调整师范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使师范类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适合当前教育的需求,更具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强化师范类高校的培育职能,注重师范类高校之间的平衡发展,逐渐弥合差距。政府应努力加强师范类高校的师范特性,强化其培育师资的专业职能,从整体提升师范类高校的整体实力,同时,应逐步缩小各地区师范类高校之间的差距,保证师范类高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避免师范类高校大而全的发展模式的凸现,使师范类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师资的摇篮。

 

  第三,保证师范类高校保证教学的基本投入,让师范类高校有整体水平提升的发展空间。师范类高校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是优秀师资培养的前提,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师范类高校适当倾斜,以保证师范类高校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之上,改善教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促进师范类高校在同类普通高等学校中的整体地位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高素质的师范类师资力量,为师范类高校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在免费师范教育的前提下,辅之以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有效发挥师范类院校在农村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是由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多方造成的,不是一时一事所能改变的,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务必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谋求进一步提升,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现在我国整体师资力量不是缺乏,而是在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更愿意去生活条件较好、工资水平较高、未来发展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宁可不工作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未来发展较局限的西部地区工作。

 

  对此,国家首先应当投入大笔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享受一定水平的薪酬待遇。当前我国教师工资虽然由国家财政提供,但基本福利等主要还是由学校来自筹,经济面区政府没有或不具备保证教师基本工资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国家发改委200612月发布的《高中教育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虽然写道当地教育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按照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确定。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困难地区并没有依法执行。国家应当设立专项教师基金或实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保证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

 

  其次,加大实行城乡教师的交流,或者选拔薄弱地区中小学教师到师范类高校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改变师资不均衡分布的另一个办法是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现在各地方虽然都制定了一些鼓励城乡教师交流的相关政策,但由于缺乏实效性的激励机制,在落实上均不理想。国家应当利用政策引导,鼓励发达地区教师到薄弱地区(学校)任职或任教,通过自身的影响,带动薄弱地区教育的发展,由国家制定对这部分教师在今后评职、晋级、任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应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保证薄弱地区教师到先进地区感受不同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为薄弱地区教师创造到发达地区(学校)参观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再次,加大对薄弱地区中校学教师的岗后培训工作,由国家拨付专款委托各地师范类高校进行系统培训,使其在短期内提高教学水平,以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升。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相关立法,以法律规范国家师资的培养配备待遇等问题。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由政策上升至法律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国家需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师相关法律,保证教师培养等问题能够有法可依,才能做到有法必依。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shifanjiaoyu/9962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