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一、引言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本职工作,你才会全身心投入到这份事业当中,才有可能把它做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在本职工作中发光发热,几十年如一日地忘我工作,就需要培养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自豪感、责任感和幸福感。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种幸福感,唤起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二、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
无论是什么样的职业都会有一个社会声望高低的问题。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到底从哪里来呢?教师职业的整体的社会声望首先就会影响到所有教师对于该职业的认同感以及该教师是否在工作中能够产生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只有当这些教师们对于从事教育这个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增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豪感加深了,教师们的职业幸福感才会提高,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也才会高涨。教师的社会声望高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找到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被唤起来了,教师工作的效率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显而易见,只有当教师的社会声望普遍提高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了,教师的自信增强了,教师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教师对学生、对家长说的话才会有更大的影响力。相反,如果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普遍较低的话,教师说的话就会没有分量,不但课堂上学生可能不听,有的家长甚至还可能会嗤之以鼻,“师道尊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首先要整体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
那么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由什么来决定呢?无论是什么职业,其社会声望都由这个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它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这两种因素所决定的,当然,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某个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指的是它的经济待遇、话语权力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民以食为天”,经济待遇因为关系到百姓的民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工作薪资、社会福利、发展机遇及工作环境等。相比某些企事业单位,目前中小学教师待遇普遍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待遇不高自然就会降低该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因此教师职业并不太受人尊重和令人羡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政府就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温家宝同志曾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提出:“要像尊敬大学教授一样尊敬中小学教师”,这就是在倡导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和地位,从而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
三、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当然,要想获得社会的尊重,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就不能两眼总盯着提高待遇的问题,否则那就真成了拜金主义者了。教育是一个崇高无尚的职业,教育工作是升华精神、再造灵魂的伟大事业,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辛勤付出对于孩子们的思想启蒙、心灵启迪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这份工作要求这些教育工作者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能够做到时时刻刻为孩子们着想,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甘于奉献,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精神境界,把工作当成享受,把孩子们看作天使,对孩子语重心长,对家长情真意切,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努力维护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的社会形象。
四、德育为先,让德育伴随孩子们成长
归根结底,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才会最终找到自己从事这份工作的职业幸福感。我们知道,初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尚未形成。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万花筒时代,在抓好孩子们各科学习的同时,我们初中教师还要有效地、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无德育无教育,无情感无管理”,德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人人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自己国家的命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再也不是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建时代了。有国才有家,有大家才有小家,要有集体责任感,要为集体着想,要想着为社会做贡献。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还要不断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坚定不移的学习意志,从情感上不断熏陶学生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同学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抓住时机对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待提高的学生予以鼓励,在班里形成一种文明向上的学习风气,只要具备了这几点,自然会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从而唤起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幸福感,不仅迫切,而且必要。只要做到了加强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德育为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爱心去滋润学生心田,用汗水去浇灌学生成长,最终每位教师都会做到让职业伴着幸福远航。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关岩.领导心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3]袁锐锷.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回顾[J].教育研究,1995,(10).
下一篇: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