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学校内涵式发展是实现学校内在价值的发展,是在改革初期学校外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发展品质的自我醒悟与内在超越。 可见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是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冲力。
一、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优质教育
(一)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对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重视事物“质”的发展,更多的从实践层面出发探讨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即对基础教育的使命和实现这一使命的主要发展路径的探讨,其中质量和效益是反映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指标。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逐渐全面普及,即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以价值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课程设计为基础的优质教育培养模式。其中,师资建设是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抓手,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二)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模式,类似于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优质教育实质上是如何让一个人成为社会的优秀体。[3] 优质教育的内涵相当丰富,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从其目标追求来说,是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社会培养好公民的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是充满生命关怀,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现,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教育;从其教育效果来看,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优质教育正是对基础教育使命的正确把握和深度解析,也是基础教育的内涵所在,但是目前我国的优质教育还只是局部的、小区域的,还不是中国教育的主体,也没有涉及教育的根本。[4] 虽然当前注重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卓越教师计划、校长培训等都是在优质教育视野下进行的,但是要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创新。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配置不均,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突出体现在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上,其中农村教师队伍是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的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常住人口数量已经基本持平,但是就全国中小学师生的数量而言,农村多于城市。因此农村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开发战略,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根据《 中国教育报 》的一篇有关农村教师调查研究的数据,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 农村教师生存条件苦、负担重,待遇普遍偏低。造成农村教师生存条件差,待遇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地农村教师收入还没有完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增长。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以县为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财政实力薄弱而无法落实。② 县域教师超编,乡村教师短缺。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人均工作量大于城镇中小学,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差,因此很少有人选择去农村任教,进而加剧了农村地区教师年龄结构的老化,一人
(二)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师德下滑
提高教师队伍的基本素养,是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心,是优质教育实现的有力抓手,而师德是教师队伍基本素养的核心内容。高尚的师德对学校,对学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都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在教师队伍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师德问题,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影响了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这也备受社会公众的指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进行有偿补课的现象屡禁不止。个别教师为了达到补课敛财的目的,挖空心思让学生补课,甚至存在课上不讲、课后补课讲的现象。个别学校与校外辅导机构联手办占坑班。”[6]
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现象已不在少数,各种虐童现象接连发生。例如山西太原5岁女童因为不会算“十加一”,被教师狂扇耳光;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教师颜艳红出于“一时好玩”,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等。这些教师师德的下滑皆为反教育伦理现象,不仅违背了基础教育的使命,影响了优质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给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三)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受滞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需要,是提升教师幸福感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超越自我,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事实表明,育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他的成就感。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弊端导致中小学教师来源呈逐渐多元化的趋势,而大量新建中小学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又亟需大批教师,这一矛盾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目前基础教育阶
段的大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专业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足的弊病被进一步放大。应试教育,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主导等占据了基础教育,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常态发展,教师无法产生成就感,因此幸福感较低,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三、加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12年教师节前夕,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在涉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时明确提出,“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倾斜政策,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7] 这既是对当前农村教师存在问题的判断,也是对解决问题开具的良方,还是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展望,即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基于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需要建立农村教师工资福利的长效保障机制,完善津贴补贴标准,从而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第二,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教师交流机制,改革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尤其是完善教师交流机制,因为教师交流机制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三,健全农村教师激励制度,通过设立优秀教师奖,增加津贴补助 [8],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讲课比赛、参观名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从教积极性,重树对教育事业的自信心和热情。第四,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培训活动,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的提升。
(二)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师德建设
《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把师德建设作为考评学校工作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有了这个规范性的文件,师德工作就有章可循了。首先,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教师师德问题校长信箱,定期进行无记名师德现状调查等落实师德监督机制,对失德失范者加强教育,情节比较严重的给予必要处分,对学术腐败者进行惩戒。其次,加强教师职业理想的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因此应定期举行教师师德主题研讨会,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增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再次,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可以通过设立师德奖金,进行“最美心灵教师”评选等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的幸福就是自由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9] 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专业意识淡薄,幸福感较低的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1.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制度保障,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严格考察教师准入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只有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方可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确保教师队伍起点高质量的必要措施。以往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省为单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组织机构,导致中小学教师来源多元化和标准多样性。因此改革首先应细化教师准入标准,包括基本标准和专业标准。基本标准应注重考察教师的品质和道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注重考察教育志向和教育境地。专业标准应包括教师必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于专业标准具有可再生性和可更新性,笔者认为严格地对教师的基本标准考察更为重要。
2.建立健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为新入职教师顺利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提供高标准的平台
目前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领先于全国,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旨是:“对见习教师进行有规范内容的,统一标准的培训。”等,采取多导师带教、青年组教师层面带教等形式,除了重视见习教师的综合素质、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加注重脚踏实地,实践中出真知,注重教师主动思考的能力。目前,上海市实际上实现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与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结合,是促进新入职教师从合格到胜任的有效路径,其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3.为在职教师提供灵活的多样化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
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通过教研结合与教育行动研究,促进反思型与专家型教师形成。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于培训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需求,希望进行“短期进修+校本教研”的教师约占调查总数的30.3%,想进行脱产进修的占28.1%,建议校外教师上观摩课的占23.6%,赞成专家到校指导的占12.9%,而通过自学形式进修的仅占5.1%。受教师欢迎的具体培训模式是参与式研讨、专题讲座、案例解读,分别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4.0%、56.3%、47.0%。[11] 可见大多数教师对课堂现场观摩的模式需求最大,都希望通过真正参与培训获得专业提升。因此培训模式应多元化,满足教师需求,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反思、主动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充分注重教师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采取专家讲座、主题报告、学术报告、参与式研讨、课堂现场观摩等方式。此外,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考核体
系,做好教师培训的规划工作。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基础教育应然的关键。然而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由师范生到见习教师,再到在职教师,最后成长为优质教师的每一环节都伴随着教师制度的革新与教师教育。唯有基于问题解决的视角不断改善和创新教师教育制度与各阶段的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质量,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真正实现优质、高位、均衡式的内涵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参考文献:
[1]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3]王建艳,赵宁宁,侯德安.优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9).
[4][7]刘达中.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四大走向[J].人民教育,2004(24).
[5]赵雄辉,吴停风.教育调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四大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2-10-01. 本文由第一论文网选自《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上一篇:较大型学校管理创新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