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 > 学士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其现实价值的体现

学士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其现实价值的体现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学士后教师教育是指由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对拥有学士学位且自愿从事教育职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再进行一定时间(通常是两年)教师教育的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美、英、日、法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学士后教师教育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开展学士后教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1]。本文就我国的学士后教师教育作一些思考和阐述。
  一、学士后教师教育的模式探索
  1.学士后教师教育的主要类型
  我国的学士后教师教育起步较晚,为了顺应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自2001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相继进行了探索,到2009年,教育部才决定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其进行学士后教师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教师。处于探索阶段的我国学士后教师教育,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主要的模式有“4+2”、“4+1+2”和“3+3”三种。
  “4+2”模式是北京师范大学在2001年率先尝试的在职前阶段对学生进行硕士阶段培养的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重点中学的高中教师。具体说来,就是学校在本科前三年按照综合大学的标准培养学生,第四年时,对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进行筛选,一部分进入“4+2”系统,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本硕衔接培养,一方面,学生要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初步学习研究生学位课程和公共课程。第6—7年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学习完成后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4+1+2”模式是华东师范大学继北京师范大学后于2006年对学士后教师教育的探索。该模式的特色就是包含了1年的中学教育实践,具体做法是,由华东师大的专家、上海市各区的重点中学校长和各区教育学院组成一个专家组,只有专业成绩在前25%且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等生才能进入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和中学签订合同,于毕业后第一年进入中学实践,实践期间的待遇和该校正式员工一样,一年实践期满,再回到大学进行两年的硕士教育并由大学和中学共同承担最后两年的教育。“3+3”模式是上海师范大学培养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和教育领导管理人才的学士后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和4+2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科前三年以综合大学的标准培养学生,三年结束后,对成绩优异并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筛选,合格者进行一年的教育实践(1—2个月的教师教育专题讲座学习、6—8个月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实践),最后2年回到大学,完成硕士教育课程。
  “4+X”改革在当下中国的后教师教育时代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是一个象征,是一个不断扩张着的隐喻”出学士后教师教育尝试的典型代表,为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2009年以后,我国学士后教师教育通常采用的是四、二分段制,即四年本科学业完成后,经过筛选(包括推免和考试)直接进入两年的学士后培养的模式。
  2.学士后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教师整体学历不高、师范优势不明显、实践性知识被弱化等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教师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学士后教师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方式,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它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高学历、专业型和实践型的教师。
  1)培养高学历教师
  学历代表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教师的学历与自身的道德情操、知识积累、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正比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3]。不难看出,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阶段,提高硕士层面师资的比例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势。学士后教师教育改变了过去教师通过普通高校成人班、自学考试等途径提升学历的现状,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接受了四年的文理教育后,经过推免或者考试进入师资培养机构学习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并进行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考核获得硕士学位后才能进入中小学正式任教。通过这种严格的全日制教师教育,准教师们不仅提高了学历,也学到了更实际、更扎实的知识。
  2)培养专业型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提倡“教师应当成为一门专业”。自此,教师被国际上普遍认为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具有与医生、律师同样的地位[4]。随着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也不例外。学士后教师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掌握坚实的教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职业道德的未来教师[5]。在实际操作中,接受学士后教师教育的学生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经过了四年的文理学院的专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在两年的研究生教育阶段,他们主要学习教师教育课程,以习得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学生经过6年的培养,不仅具备了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具备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
  3)培养实践型教师
  从实践中检验教师的知识,锻炼教师的能力,增强教师的体验,以便走上工作岗位能够顺利进入角色,是所有实施学士后教师教育的国家的普遍做法[6]。实践一直是我国学士后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在教学中,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修业年限的增加保证了实习时间,所以文件明确规定应届本科毕业生要有不少于一年的教育实习经历。后现代专业主义提倡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进行反思,形成教师的个人智慧和实践知识[7]。学士后教师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高学历的提升培养,培养的是“反思型实践者”,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实现从认识到 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不断飞跃,其根本目的是要在职前阶段培养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解决实践教学问题的教师。
  3.学士后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通常情况下,学士后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部分。学位基础课是全国统一的设置的,包括外语、政治理论、教育学原理等6门课程;专业课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异;实践教学课程是学士后教师教育的最主要特色,主要包括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学士后教师教育课程的体系从总体上看呈现了强化教育类课程、突出实践类课程、关注衔接类课程3大趋势。
  1)强化教育类课程
  教育类课程是指培养学生成为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的“师范性”课程。教育类课程在学士后阶段得到了应有的强化。笔者对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和西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进行比较,发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基础课中,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是8个学分,占学位基础课的2/3;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总学分为10)中几乎10个学分全部是与学科结合的教育类课程,如生物学教学原理与方法、生物学教育比较研究等;在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士后教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中也设置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外教育简史等5门教育类课程。经过本科四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非常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
  2)突出实践类课程
  实践类课程是指将学生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学士后教师教育培养的是还没有进入教育岗位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实践性课程是重点。与传统的师范教育相比,在四类学士后教师教育课程中,教学实践课程不仅在学分上占据优势,在学时上更是占了整个学士后教师教育学时的一半。实践类课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实习、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方式进行,国家更鼓励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完全以一个正式教师的身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教育实习中,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备课、教学,还要学会管理班级。在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士后阶段的第3学期开始去幼儿园实习,另外还要完成34个学时的教育见习、教育调查课程。
  3)关注衔接类课程
  衔接类课程是指把学生学士阶段和学士后阶段的学习连接起来,以便于学生尽快进入学士后教师教育培养的课程,也叫补修课程。学士后教师教育的对象十分复杂,不同学生在教育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把他们本科的背景与学士后教师教育衔接起来是个关键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中都体现对衔接课程的关注,规定非师范学生入学后至少要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跨专业考生入学后要至少补修2门学科基础课。以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心理学3门补修课程,第一年开设美术、钢琴、声乐和舞蹈课程。这些衔接课程的开设体现了学士后教师教育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的关注,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使他们尽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前进,客观上也保证了教师培养的质量。
  二、实施学士后教师教育的现实意义
  优秀的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士后教师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师教育,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延长学制,对学生进行本硕一体化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成熟,为我国的教育一线输入高学历拔尖人才。在教师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开展学士后教师教育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1.学士后教师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教育是一种专业的教育。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学士后教师教育一直强调“作为专家的教师”的培养,要把未来教师培养成为像医生、律师一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它与传统四年一贯的“专业+师范”的模式不同,是通过延长学制的方式把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设在本科和硕士两个不同的阶段来学习的。本科四年主要是学科基础知识的累积,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被提升到研究生阶段。这样分段的培养让学生在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上同时得到了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学士后教师的培养采用的是由高校导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双导师制,全面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学士后教师教育打破了校内校外导师的区间界限,将教师教育的培养向中小学开放。大学的导师主要负责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专业指导,与实习生一起工作,及时指出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其改正。除此之外,中小学教师还要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给予指导,规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这种制度为未来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员支撑。学士后教师教育更是立足于实践的,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的感悟和判断力,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这种高学历、长学制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迫在眉睫,学士后教师教育正好契合了这一需要。
  2.学士后教师教育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据调查,现在的师范生最缺乏的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教育一线的了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长,要想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首先就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加之教学专业知识的本质就是要从“实践中认知”,在“行动中反思”,所以,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士后教师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学士后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课程教学几乎是处于同等地位的,这改变了传统教 师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学生只有充分贴近教育实际,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实习是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是教师从职前职业准备向职业过渡的主要环节学如巴蜀中学、朝阳中学等学校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来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和中小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事,并接受优秀教师的实践指导。综合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教师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学士后教师教育始终保持对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清醒认识,把它放在教师培养的第一位,不仅增强了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师的需求。
  3.学士后教师教育有助于造就未来教育家
  自2003 年以来,温家宝总理连续多次提出“让教育家办学”的时代命题[10]。每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教育家,造就一批在全社会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未来教师家是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但是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一名出色的教育家首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新时期,我国的教师已经从总体数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不再是数量的满足,而是表现出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优质教师的极大渴求。未来教育家是中小学最优秀的教师,他们“诚心从教、静心敬业”,精通自己的学科专业,不仅具有“出色的教育、科研和教管能力”,还具备“优异的教学能力”[11]。培养未来教育家是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一大新挑战。学士后教师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都作了全新的调整,为造就一批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崇高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育风格的未来教育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士后教师教育旨在培养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学生必须先获得大学的学士学位,再经过一段时间(通常是两年)的学士后培养,才能担任中小学的教师,以本硕两个阶段的衔接培养充分保证了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通过增加修业年限的方式来提升职前教师水平,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各个专业最优秀的本科生加入教师队伍,一方面为培养能够肩负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使命的优秀教师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未来教育家的培养积蓄了后备力量。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未来的教育思想家,还是教育理论家,更是教育实践家,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133191)“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徐今雅.看发达国家学士后教师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6-25.
  [2]罗永忠.“4+X”改革:中国后教师教育时代一个不断扩张着的隐喻[J].教学与管理,2013(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
  [4]刘德敏.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5]王佳.美国学士后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6]李海粟.我国学士后教师教育发展与政府作用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7]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69.
  [8]徐今雅,黄运红.澳大利亚学士后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2):88.
  [9]袁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变革分析[J].教育研究,2006(10):35.
  [10]王毓珣.三年回眸:为未来教育家奠基[N].中国教育报,2012-5-24.
  [11]柳海民,金美福.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中的制度设计与课程安排[J].课程·教材·教法,2009(3):78-80.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本文由第一论文 网选自《中国教师》2014年1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lunwen.  1kejian.C O M)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shifanjiaoyu/9994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