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
第1篇: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策略与路径
特殊师范教育是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专门教育。目前,我国特殊师范教育还远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对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呼唤与需求,反映出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本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特殊教育发展中一个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应是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
—、“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概念的提出
使用“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这一表达方式,表达出一种对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新的理解与诠释。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两个层面的考虑。一个层面是特殊师范教育当前所处的上位领域,即教师教育,这是“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概念的理论来源;另一个层面是来源于对当前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自身存在问题的认识,这是催生“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实践背景。
在教师教育领域,近些年来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的迈进,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逐渐成为教师教育改革新的诉求。以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钟秉林为代表的当代教师教育研究者,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教师教育制度建设目前的“问题性”,提出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即建设“现代教师教育制度”。而对“现代”这一词语的使用,更多地是一种价值意义上的而非时间性的。在朱旭东教授看来,以单一、独立、封闭为特征的传统师范教育制度在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制度重构,如合并、兼并、升格、综合等途径使教师教育制度出现了“无序状态”。而“现代教师教育制度”
正是从对这种“无序状态”的反思出发,重新理解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命与责任。目前来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已不仅是一种关于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表达与设想,更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与构建模式,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并进而影响和推动着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特殊师范教育作为现代教师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教师教育”这一上位概念而单独存在,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演变与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整个教师教育宏观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现代教师教育制度这种话语表达方式下对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方向进行思考后必然衍生出来的概念。
然而,使用“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这一表述又不完全是对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建设的简单回应与依从。从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立与演变的历程来看,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既具有宏观意义上教师教育的一般特征,更有着鲜明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以及由于这种相对独立性所带来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问题性”,同样具有鲜明的性质与特点。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正是从自身特殊“问题性”出发,尝试根据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理论寻求特殊师范教育的制度完善或创新。当然,在这一制度完善或寻求创新的过程中,不应脱离当前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实践,它是在汲取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若千年来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制度自身存在问题与弊病的扬弃。因而,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对“现代”的使用不仅是价值层面的,也是时间层面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理应是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
二、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背景与意义
(—)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特殊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要实现党十七大、十八大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当前的核心举措就是推进特殊教育的改革,以特殊教育的改革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教师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者,是实现教育目标最为关键的力量。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然会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必须要对当前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和目标做出积极的回应,努力通过制度创新改革现有特殊师范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有效实现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从更宏观层面来说,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举措之一。
(二)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成为近年来教师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最核心的话语表达和实践方式之一。教师专业化有一些基本的含义,这些基本含义是审视和评价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基本依据。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来审视目前的特殊师范教育,更多的还处于一种“半”专业化甚至“伪”专业化的层次。所谓“半”专业化或“伪”专业化,主要是指当前的特殊师范教育虽然在形式上受到世纪之交开始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影响,并进而出现了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层次以及培训制度的调整与变革,然而这种变革并没有凸显以专业化为导向,它更多的是一种外部环境影响下的被动改变,并未触及特殊师范教育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3〕教师专业化作为整个教师教育发展的背景与目标,毫无疑问必须成为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构建的方向,成为引领整个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与理念,成为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核心策略。以公平和质量为发展目标的特殊教育改革必然呼唤更加专业化的师资。惟有从专业化的视角来看待特殊师范教育,才能从更高的理念层面来触动现有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变革。因而,敢于冲破固有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束缚,构建以专业化为导向的“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就成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全纳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是20世纪继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思潮之后又一次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它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推动教育走向深入变革的教育实践。实现全纳教育的目标,需要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深入的改革,而其中教师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在讨论全纳教育的实施策略时着重指出:“高素质的教师是推进全纳教育的关键。”西方国家近些年来已经开始了以全纳教育为导向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在我国,全纳教育的推进之路却较为缓慢。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被视为国际全纳教育发展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探索全纳教育的实践方式。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随班就读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曰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影响我国随班就读健康发展的瓶颈与桎梏。应该说,目前的特殊师范教育与普通师范教育都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随班就读推进形势下教师如何培养的问题。如何通过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迎合随班就读推进对师资的需求,并从长远来看通过制度设计与改革迎合更高理念层面上的全纳教育对高素质师资的呼唤,“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需要在自身的职责权限之内认真地思考并解答这一问题,这也是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重要意义之一。
三、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策略与路径
(一)建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的制度规范新世纪以来,设立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显着增多,特殊师范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扩张彰显了我国特殊师范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对于特殊师范教育的发展以及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来说,无疑是有益的。然而,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持续增多的背景下,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在很大程度上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开始陷入了一种整体无序发展的困境之中,存在着培养层次偏低、结构布局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
建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制度规范是促进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需要将特殊师范教育的培养层次、培养规模、结构布局以及培养机构质量这几个要素放入制度规范之中进行综合考量和设计。国家需要进一步提升特殊师范教育的培养层次,向本科教育为主迈进;继续扩大特殊师范教育的培养规模;同时,优化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在各区域内的结构布局;还需要建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认证标准,促使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走向规范化。
(二)调整特殊师范教育的招生制度师范教育机构的生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范教育的质量。当前,我国的特殊师范教育在招生上普遍实施收费制度,在就业上遵循“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原则。此外,教育部直属的几所重点师范大学以及极少数地方师范学院招收少量免费特殊教育师范生。但从现实招生情况来看,由于特殊教育教师较低的职业吸引力,加之当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巨大的数量缺口,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来调节,非但不能尽快缓解师资缺口,反而还可能造成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招生困难加大,并随之由于优质生源的稀缺带来更严重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政府对于特殊师范教育招生的调控与计划,就显得尤为必须。特殊师范教育的招生应力求通过制度创新或变革解决实践难题。国家需要重视和加大推进目前的特殊教育免费师范生制度,进一步扩大招收特殊教育免费师范生的机构规模,鼓励特殊教育免费师范生制度向各省域推广,通过在各省域内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中设置特殊教育免费师范生来继续扩大特殊教育免费师范生数量。同时,将免费师范生制度与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区域性师资短缺问题,并进而增加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培养优质特殊教育师资。
(三)改革特殊教育专业设置,探索特殊师范教育大学化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通过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是我国各类特殊师范机构的普遍做法。然而,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将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以教育学为主导的模式之中,特殊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却存在着明显的学科专业弱化问题。
教师教育大学化是包括特殊师范教育在内的国际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趋势。依据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理念改革特殊教育专业,从当前来看,需要将学科专业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剥离出来,实现学科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的分离。这意味着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或特殊教育专业,主要承担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任务,而学科专业教育则由其他院系(文理学院负责。特殊教育师范生实施“学科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文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的培养模式。从长远来看,实现特殊师范教育大学化需要通过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特殊教育学院(系来实现,这样,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培养高水平特殊教育师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推进:一是依托综合性大学已有的教育学院,在教育学院中设特殊教育系(或专业)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二是直接在综合性大学内设特殊教育学院,实施“学科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文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的培养模式。如此可以充分利用整个大学或学院的多学科优势,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的通识知识与学科知识水平,拓展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视野,解决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下师范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
(四)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涵之一,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当前的特殊师范教育,能够发现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存在着职前实际教学能力培养不足、职后培养缺乏规划性和针对性、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脱节等问题。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需要从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出发,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探索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效衔接的路径,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其一,创设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鼓励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与当地盲校、聋校或培智学校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机制。其二,整合教育、残联、非政府组织等培训资源,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省级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为中心的层级式培训基地,促进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的有效衔接,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水平。
同时,重视特殊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把特殊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作为实现特殊师范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系统的特殊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制度,保障特殊教育新教师的顺利入职,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强特殊教育教师标准体系建设改革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提高特殊师范教育质量,最终需要落实到一系列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上来。“教师质量首先是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教师质量。”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必须要走向一种基于标准化的建设,这是作为一种“制度”自身发展与成熟的要求,也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方向。
2015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志着特殊教育教师开始被纳入到基于标准的建设中来。但从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建设的路径来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仅是特殊教育教师标准体系建设的开始。一方面,我们不仅需要继续分类研制盲、聋哑、培智等三类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而且亟待国家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继续研究随班就读专业教师的适用办法,通过随班就读教师标准的建设规范当前随班就读的师资队伍管理、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培训,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需要将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教师等纳入到整个标准体系建设中来。另一方面,需要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构建一系列成熟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标准体系。应以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围绕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形成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入职、职后的各类标准,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规范与要求,从而引领和推进整个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
作者:李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江苏南京邮编210038)
第2篇: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意义及其应具有的功能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社会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新的观念和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固有的思想。作为对知识经济与人类发展具有基础性和超前性的教育,必将进行一系列深层次的调整和改革。同样,特殊教育也必需以社会整体教育为背景,立足现实,放眼知识经济,规划21世纪现代大特殊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目前,建设面向21世纪的现代大特殊教育及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逐渐受到众多特教工作者的关注。为此,笔者就此作以下探讨。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实
我国的特殊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一体化”特殊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迅速,不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了特殊学校,而且在中小城镇也纷纷开办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随班就读。进入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提出了全纳性特殊教育方针。我国也开始步入全纳性特殊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
特殊教育赖发展是面区国民经济和普教事业发展为基础的。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也因地区国民经济和普教事业的不均衡发展而呈不均衡状态,沿海等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较快,不但己基本实现初中及职业中专教育,而且有的地区还发展到高中和高等教育。而内地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相对较慢。
就规模和效益而言,由于各地区(省、市或县)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少。每地区最多只有一所同类特殊学校,且分别受各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各自为政”、“各自发展”,缺乏统一部署,统一督导,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随班就读等一体化教育效果也不够理想。整体而言,全国特殊教育尚呈散在状态。
二、现代大特殊教育及其特点
现代大特殊教育观是应国际全纳性特殊教育思想和知识经济思潮,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现代大特殊教育的认识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笔者综许家成等观点认为:现代大特殊教育是指以我国现实社会生活、文化和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以实施全纳性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与现代普通教育发展密切结合的,与社区网络建设密切结合的全纳性的特殊教育。它以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集约化管理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特教学校教育和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等一体化教育为基本安置形式,其教育对象不再仅仅体现为盲、聋、弱智等生理残疾儿童,而是所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如自闭症、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等多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现代大特殊教育在外部形态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现实性我国经济及教育相对落后,尤其广大贫困地区。
而需要特殊教育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广泛。仅视障教育需要的儿童,就有160000多名,大多数分布在偏远农村山区。现代大特殊教育,正是基于我国现实,提出了全纳性教育思想,保障每个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它具有明显的现实性。
(二)超前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将使特殊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现代大特殊教育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为目标之一,运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面向知识经济的管理体系,实施以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的高度集约管理。重视特殊教育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发特殊教育资源的潜能,提高对未来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自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将使特殊教育立于领先之地。
(三)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密切结合性我国特殊教育历来就以普通教育为基础。目前,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等无不深深影响着特殊教育。随着普通基础教育的深入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导入,这必将给特殊教育带来新的生机。现代特殊教育特别重视与普通教育的结合,提出了回归主流的一体化教育思想。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等大大发挥特教与普教的资源优势,提高特殊教育效果。例如: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生活,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将起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特殊教育与社区网络建设的密切结合性特殊教育工作己成为社会的系统工程,我国己以立法形式(如《残疾人保障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意见》等)对特教事业和社区网络建设提出要求。特殊教育己逐渐成为社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实现多学科合作的特殊教育。
(五)全纳性全纳性主要是指现代大特殊教育在①安置形态上,以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特教学校等方式全面接纳所有特殊教育需要者。②教育对象。对所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实施教育,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盲、聋、弱智等生理残疾儿童.③教育内容.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从现代社会生活需求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实施教育。④教育手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积极引进、吸收、利用现代化先进教育技术,结合教育对象生理、心理及接受能力的实际实施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⑤教育过程。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进步,现代大特殊教育将为受特殊教育者提供全面的终生教育的服务。最终实现无障碍教育,让受特殊教育者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特殊教育需要者的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升高,现代大特殊教育的各个方面,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以全纳性教育为显着特点。
三、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意义及其应具有的功能
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特教中心,它是应现代大特殊教育的思潮而产生的,是一个地区综合的全能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或以某中心特校为主体的某类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如:以某盲校为主体的盲教资源中心)是现代大特殊教育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它在功能上,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以全面开发本地区特教资源潜能为主要目的,实行集约化管理,统一部署、组织、协调、辐射本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以适应并推进现代大特殊教育的建设。
(一)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意义在现代大特殊教育思潮下,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利于集中特教资源优势,实行集约化管理。
2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开发资源潜能.特殊教育资源,关键是人力资源,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关键是人力资源的运营。建立现代化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必然能推动内部资源的流动及结构的优化。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人才培训、聘用、选拔等激励机制,使人才资本处于不断的优化状态中。这样,不但培育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了人才资本的流动机制,而且促进了人才资本的积累与升值,开发了人力资源的潜能。
3.利于增强特殊教育自身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特殊教育己感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现代特殊资源中心的集约化管理将大大增强特殊教育适应环境的能力。首先,通过资源潜能的开发,知识可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其次,集约化管理,增强了特教发展的自主性,能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及时调整管理活动。
4.利于大面积、快速普及特殊教育。就盲教育而言,据国家教育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19所盲聋合校,28所盲校,且大都集中在沿海等发达地区,仅靠这些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广大适龄盲与低视力儿童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内陆贫困地区。而开办特教学校,费时费力,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根据我国现实,①在无特教学校的贫困地区建立综合的、全能的现代特教资源中心,统一部署指导本地区的特殊教育,实施一体化教育,在普通学校就近入学。②在己有特教学校的较发达地区以中心特校为主体,分别建立某类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发挥中心作用,辐射、指导、带动本地区特教发展。③在己有特教学校的发达地区,建立综合的、全能的、科技高度集中的现代特教资源中心。统一部署本地区的特殊教育,对未来发展作出超前预测,增强发展方向的准确性。同时,对较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特教资源中心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应具有的功能
1.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的特殊教育科研中心,为本地区特殊教育提供教育诊断,探讨并导入先进教育科学技术,指导进行教育改革与实验研宄,开发特殊教育资源潜能,负责本地区特殊教育的科研管理。
2.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的师资培训中心,为本地区负有特教任务的普通学校或特教学校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负责培育本地区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并做好管理,使人才资本不断积累和升值。
3.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职业培训与技术教育。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做好就业前思想准备、跟踪就业后动态,并提供必要的就业后服务(即终生教育的服务,让受特殊教育者无障碍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做好市场调查分析等工作,使人才与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4现代特教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家庭教育辅导中心,负责辅导受特殊教育者的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家长的教育技术,如与子女的沟通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并协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力量,保持家庭与学校的良性沟通。目前,加强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早期干预,己成为家庭教育辅导的主要任务之一。
5.现代特教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随班就读辅导中心。随班就读是现代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安置方式。
随班就读辅导中心,一方面为负有特教任务的普通学校教师进行业务辅导;另一方面对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补偿教育、矫正训练。其方式,可以是普通学校中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或有关教师先到辅导中心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然后再回到普通学校学习或教学,也可以是辅导中心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做巡回辅导工作。
6.现代特教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受特殊教育者的康复训练中心,负责本地区受特殊教育者的长期或短期生理康复训练(如视障检测与治疗、听障检测与治疗、心理障碍咨询与治疗)和生活技能康复训练(如盲人定向行走技能、社交技巧、日常独立生活等技能训练)
7.现代特教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特教设备及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本地区特教学校或负有特教任务的普校,提供特教教学设备等物资,并提供有关特教信息。
8.现代特教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社区服务联络中心,负责与社区网络保持联系,获取信息和支持,参与社区健设,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9.现代特教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特教督导中心,负责督导本地区特殊教育发展。
10.现代特教资源中心应是本地区特殊教育行政指挥中心,统一部署、组织、协调、指导本地区特殊教育,对本地区特教学校或负有特教任务的普通学校行使全部或部分行政职能。
作者:王培峰(山东省潍坊盲校,26104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teshujiaoyu/10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