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 > 课堂教学中的伊斯兰教“两世并重”学说与佛教

课堂教学中的伊斯兰教“两世并重”学说与佛教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


摘 要:伊斯兰教关于现世及死后归宿的理论观点,是伊斯兰教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在现世生活之后,还有来世的生活。而佛教的观点则认为生命有着相互循环的过程,今世出生之前的“因”和出生之后的“果”相互作用,推而远之,进而形成“三世因果”学说。这两个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形态,约束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对其所属的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伊斯兰教;两世并重;三世因果;社会;

一、  伊斯兰教与佛教
    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义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真主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按照《古兰经》和圣训的规定,穆斯林有六大基本信条,即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其中信后世是指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
    佛教源于印度,在中国得以弘扬,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 tha Gautama)所创。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释迦摩尼的根本法教,即早期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
   显而易见的是,伊斯兰教与佛教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各有不同,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甚至存在许多对立面。一、从信仰观念上看,伊斯兰教是彻底的一神教,伊斯兰教的真主作为宇宙唯一的主神,他全知全能而永恒存在,不仅创造世界万物更决定人间祸福;同时,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却否定主宰神的存在。1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并不是拜“佛”的宗教,更不是拜神的宗教;二、从宗教组织结构上看,在伊斯兰教中真主是世界的主宰,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而在佛教中,“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在等级观念上只有师徒的差别,没有严格的服从体系。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三、宗教经典上,穆斯林被称为是“有经之人”,《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而佛教的经典众多,作用也各不相同,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巩固宗教的统治,而是进一步加强对人们的影响,去掉人们的心魔。
 
二、 “两世并重”学说及其社会影响
    伊斯兰教的两世观是以“前定”为基础的。它是在笃信真主的前提下,信死后复活,信末日审判,信天园火狱之说。它以人的生前行为为根据,以善恶观为准绳,把今世的信教与否、今世所行宗教功修、宗教义务乃至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来衡量,作为进入天园或堕入火狱的依据,构成教义的一部分,对穆斯林的人生观以及伊斯兰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影响了穆斯林们的外部行为。在主观上,穆斯林们因期待后世能进入天园永享幸福生活而恪守教义,善待他人。穆斯林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在末日到来之时,接受真主的审判,得到准许进入天园的资格,在后世永享幸福。其次,伊斯兰教“两世并重”学说也对伊斯兰教教义本身产生影响。伊斯兰教教义宣扬敬主爱人,博爱大同,爱人如己。伊斯兰教反对穆斯林消极处世,但要求穆斯林们应按照伊斯兰教的信仰和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规范自身行为。再次,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客观上有助于维护伊斯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两世并重”学说的影响下,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用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止恶向善。
 
三、 佛教“三世因果”学说及其社会的影响
   在佛教的《因果经》中有四句最具原则性的经文:“欲知前世因,今世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世作者是。”也就是说,你前生种下什么因,今生就受到什么果。今生种下什么因,后世也会得到什么果。世间一切皆有佛法,皆由因缘而生;现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如此推究下去,因缘不断,无第一因。2
    佛教初入我国,被视为道术之附庸。魏晋时大乘般若学又被理解为玄学的变种,至南北朝时,才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时值我国处于分裂割据态,南北学风各有所偏。隋唐时代,中国封建的二次大一统王朝重建,国力雄厚,文化繁荣,佛教进入中国的鼎盛时期。3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佛教渐趋主导。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逐渐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结合,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一方面,经过佛门的净化,信仰佛教的善男信女们摆脱了世俗的功利之争。另一方面,受佛门“还报”之规的影响,当人们极端地追求自身利益或享乐时,往往会顾虑佛经中所说的个人行为所招致的因果报应,于是就会反省和收敛自身行为。佛教还不断的告诫人们:人所有的奋斗和努力都是稍纵即逝的,希望藉此阻止有些人为了个人欲望而为所欲为,防止人们做出损人利己的过分举动。4

四、 “两世并重”学说和“三世因果”学说比较分析
  不可否认,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和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两者的共同点在于:
    一、推进了社会的稳定。“两世并重”学说客观上维护了伊斯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用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止恶向善。而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也维护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它挽救了许许多多的迷途之人。宗教与道德秩序的关联中,宗教扮演的是超自然裁判的角色。5它们作为传统道德秩序的一部分而发挥着功能。统治者们往往会借助宗教这一工具来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推动作用。根据宗教社会学说,宗教和文化的本质相辅相成,并且在许多方面具有互补作用。6伊斯兰教及其“两世并重” 学说构建了穆斯林的两世幸福,极大的丰富了穆斯林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伊斯兰社会文化。同样,佛教及其“三世因果” 学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璀璨无比,与其他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儒、道、佛”三教鼎立的文化盛事。
  三、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极强的约束力。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号召人们积善行德,乐善好施。唯有行善,才能进入天园或是立地成佛的观念深深植入人们的思想。健全的法律只能制裁犯罪,却不能消除犯罪;良好的制度只能减少导致犯罪的因素,却不能消除实施犯罪的动机。
   同样,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和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也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来源和社会背景不同。“两世并重”学说来自 于阿拉伯社会,产生于创教之初,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成为伊斯兰教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三世因果”学说起源古印度,在古代中国得以发展和丰富,至今仍作为佛教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存在。可见,两种学说分别依属不同的宗教,同时这两种宗教的产生、形成、发展三个过程也都各有差异。
  其次,社会地位不同。伊斯兰社会是政教合一的社会,伊斯兰教及其“两世并重”学说是伊斯兰世界上层阶级的统治工具。虽然在唐朝佛教也一度作为国家的统治工具,但在现今中国,在这样一个信仰自由的社会中,佛教只能依附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存在。
  再次,在空间概念上,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强调的是今生和后世这两个不同的时空地理概念,而佛教的“三世因果”强调的是前世、今生、后世三个不同的时空地理概念;同时,佛教认为善恶报应循环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而在伊斯兰教中并不存在抵消之说。且佛教的“三世因果”侧重于一个循环的过程,而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学说没有循环体系,旨在说明今世对后世的重要性。
  最后,两种学说的创新性不同。“三世因果”学说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努力的吸收和借鉴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伦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佛教伦理规范和道德思想。而在伊斯兰教中,“两世并重”学说及其所依属的《古兰经》一直作为阿拉伯社会不可动摇的统治工具而存在,在穆斯林心中的地位也是无可取代的,如此种种,使得“两世并重”学说很难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但任何宗教都有缺陷和局限性,但它们都作为传统道德秩序的一部分二而发挥着功能,只有将宗教的内部张力与社会相协调,才能对社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所带来的灾难等。爱因斯坦曾坦言:“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所以我们应该对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济群.济群法师谈人生系列丛书-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4.
2 杜继文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M].北京:宗教出版社,1998:335.
3 曹琦、彭光耀.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3.
4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6.
5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4.
6 金忠杰.解读古兰经两世幸福学说的文化内涵[J].中国穆斯林,2007(5):31.
15[法国]昂里马塞.伊斯兰教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6秦惠彬.伊斯兰的历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17李叔同.感悟:佛法与人生的解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18许抗生.佛教的中国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19徐文明. 中国佛教哲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20张志忠.伊斯兰文化史略[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teshujiaoyu/10096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