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
摘 要: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对于弱势群体而言,高等教育投资作为一种对人力资本的风险投资,其风险不仅在于选择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也和个体的职业选择密切相关。特别是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考虑,弱势群体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时,必须考虑到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收入和风险。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对策
一、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存在的风险
1、高校收费与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提供了依据。但是,个人缴纳多少学费是合适的,则须认真研究。纵观这几年的高校收费标准,可以看出学费增长速度过快,标准太高,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普通高校每生每年的费用分别是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的48.9%,城镇居民家庭年收人的21.5%。美国公立大学虽然也收学费,但其每年学费平均仅占人均收人的11.8%,日本为15%。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但涉及的范围还是太小。
2、学校、专业选择的风险。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在选择上大学时面临着风险。因为中国大部分省份采取“估分填志愿”的方式,这种方式学生有可能不被录取。其一,学生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该校录取分数线;其二,出现“撞车现象”,即受招生数字限制,供大于求,只能滑到第二志愿,若第二志愿已招满,情况更惨,就只能滑到第三批次较差的院校。如前所述,弱势群体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因此他们对大学收费标准、学校的学术水平、专业设置、教育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等方面信息相当缺乏,再加上有些学校发布虚假信息,高考招生中制度腐败更加大了弱势群体高等教育风险。其次,大学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其积聚的特殊人力资本。专业类型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类型,各类职业的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的风险,不是大学生自己所能消除和分散的。因为教育投资一旦形成是不可交易、不可外分割。个人选择大学和专业至少面对两类风险:第一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可能性(简称‘“学习竟争风险”);第二类,学生毕业后获得较高市场回报的可能性(简称“就业竞争风险”)。闵维文的研究表明,从风险和不确定性角度看,弱势群体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这些低学费或免学费,并且有生活补助的二类院校。低收人家庭子女选择师范和农林类院校的可能性是其他家庭子女的1.57倍。而这些院校专业的专业化程度都较高,专业口径较窄。
3、就业风险。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能给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回报。但教育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是以受教育者能找到合适就业单位为前提的,否则,教育投资就不一定是件合算之事,存在潜在风险。从就业机会获得的可能性看,高等教育投资者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风险,由于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并不确切地知道求知者所具有的能力,而往往更倾向于看中求知者手中的毕业证书的发放单位,名校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名校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一般院校的学生受到冷落,毕业于师范和农林院校的弱势群体,只能“望单位而兴叹”。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毕业生所获得的社会资本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资本是一种个人通过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而获得的资源,对这些网络关系的投资可以带来预期的收益。它是无形的,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载体,美国学者格拉诺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就研究了社会网络关系在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欧美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还是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从而更容易找到更理想的工作。由此可见,这必然给社会资本几乎为零的弱势群体带来较大的就业风险。
4、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从个人家庭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投资实际上是一种牺牲现有消费获取未来收益的行为。教育的投资周期长,受教育者在进人劳动力市场之前,对未来在何单位工作是不确定的,不管这些工资差异是由不确定因素还是确定因素造成的,对受教育者来说信息是不对称的,未来的收人具有不确定性或风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个人收益率必然呈现走低的趋势。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量的毕业生充斥劳动力市场,就业日趋困难,大部分弱势群体学生进人工薪阶层或从事临时性“打工”,收入下降,加上贷款、债务偿还,职业准入培训,购房、结婚、抚养子女等,经济生存能力较差,成为新的贫困阶层,由此看来,弱势群体想通过高等教育投资的方式获得高收人,一般来说可能性不大,这必然增加其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风险。
二、规避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对策。
1、政府要确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完善助学体系和制定大学生就业保障措施,降低学生及其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风险。学费的标准必须适宜,要充分考虑学生与家庭的支付能力,不能把提高学费标准作为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要严格控制学费的继续大幅度上涨和“乱收费”。应逐步拉开不同办学体制高校,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科类专业的收费差距。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教育质量与专业实行不同的学费标准。制定低收人家庭子女的学费减免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等制度,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切实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入学机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招生要有预警机制,对学生报考高等学校和就业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2、高校改进办学模式,拓展专业口径,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本的适用性。高校要扩大专业的多样性,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专一性向跨学科,多样性发展。实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增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专业特色。在我国为了满足市场对技能的需求,高校可以与不同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提供与该行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淡化专业概念,综合培养学生素质,不分专业招生,有限度地准许大学生转换专业,从而将专业风险降低。
3、高校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高等院校要向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专业信息、收费信息、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信息、毕业生供求信息和就业信息及毕业
生收益状况的信息,这样不但可以增强高等教育的透明度,也可以增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透明度,促使求学者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更加理性。此外,政府应尽快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取消人才市场保护,加快就业市场流动性,拓展就业者的就业范围。
4、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防范。首先加强对环境变化的研究和把握能力,避免个人教育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力求做到理性、合理和科学的个人教育投资。其次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实现自我人生的较好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组织的指导下,个人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规划。再次进行选择性投资。个人教育投资的方式、对象、方向等是复杂的,个人可以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对各种类型的投资进行必要的选择,以减少各种投资风险。同时,对个人教育投资的方式、对象、方向等的选择必须分阶段,做到从实际出发。最后将投资成本转移。在进行个人教育投资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转移投资成本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时下的“定单式培养”,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等双赢的投资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教育投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马晓强,丁小浩.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5(4)
[2]李继峰.论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和收益[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3]闵维文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郑 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5]李 云.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风险投资[J].学术论坛,2004(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teshujiaoyu/100966.html
上一篇:浅析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