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 > 浅谈乐观对弱势大学生心理韧性产生的影响统计

浅谈乐观对弱势大学生心理韧性产生的影响统计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收费和毕业分配等改革措施的普遍实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弱势群体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境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学生群体的学生群体。有调查报告表明,弱势大学生群体在适应、学业、就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水平均不如其他大学生群体。因此,从促进弱势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育公平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应当加强对弱势大学生群体的研究。
  国内已有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研究大多从经验主义角度进行理论探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成因、表现、教育及对策、帮扶救助措施和方法等进行论述。总体而言,经验总结多,实证研究少。使用“大学生弱势群体”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摘要”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011—2013年间相关文献111篇,其中仅有3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
  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贫困、来自农村、家庭关系不良、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等因素均是造成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在当前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多选取贫困生、就业困难学生或自我评价为弱势大学生的群体进行研究,被试选择标准单一,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存在不一致。
  抑郁、焦虑、情绪化、冷漠、消极被动、自卑、幸福感低,这些词语常常被研究者用来描述弱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但从心理学角度,对弱势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非常缺乏。心理韧性(resilience)也称心理弹性、抗逆力、压弹或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丧失、困难或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困境”和“积极适应”作为韧性的两大核心特征,彰显了存在于个体内部,能在逆境中自然展现的自我保护能力,推动和协助个体克服困难,维持自我和谐。弱势大学生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如拥有有限的资源,适应变化较大的环境、竞争发展机会的能力不足,因此,心理韧性特征在更具挑战性的困境中可能是弱势群体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品质,代表着其良好的适应结果,因而对心理韧性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深入了解弱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帮扶措施提供有益的视角。
  在心理韧性的研究中,有关形成和提高韧性的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者总结出环境、个体层面的诸多保护因子:例如通过积极的问题处理方式应对压力,能够获得其他人的积极关注,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对经验的乐观态度,乐于寻求新鲜体验,自我理解和自尊,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坚定信念,还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中少于4个孩子且孩子年龄差距在2年以上,生命第一年中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的稳定依恋关系且没有长期的分离,稳定清晰的家庭结构和边界,能向较大年龄的同伴寻求建议和帮助,有其他能提供支持或指导的成人等等。其中,乐观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点,对心理韧性的正向预测作用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基于西方个体主义文化背景,Scheier和Carver认为乐观是个体对未来出现结果的积极预期。我国研究者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乐观的内涵、表达等方面均受到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及中庸思想的影响,与西方研究提出来的乐观概念内涵及结构上存在差异,并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访谈、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探索本土化乐观的内涵和测量,提出中国人的乐观有更丰富的内涵,包括积极预期、转换、消极预期、接纳、努力五个维度,乐观程度高的人表现为对未来有好的结果期待,并能够积极地认可和接纳现实生活,相信通过努力能够促使好事情的发生。鉴于中国文化背景下,本土化乐观具有较西方研究中更为丰富的内涵,本研究首先期望探索在弱势群体大学生中,乐观的诸维度对心理韧性是否存在不同的影响?这是本研究关心的第一个问题。
  抑郁是一种多发的消极情绪状态,常被看做是不良适应的结果之一,也是存在于弱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普遍性的特征。乐观与抑郁的负向关系及其对于抑郁预防和恢复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本研究重点考察的是本土化乐观诸维度与抑郁是否存在有意义的关系?虽然已有大量研究分别支持了乐观和韧性的正向关系及与抑郁症状的负向关系,但本研究计划更为深入地考察在弱势大学生群体中,本土化乐观与心理韧性和抑郁情绪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分析各个因素的内涵,本研究认为,弱势群体一般生活在长期困境中,相信未来会更好(乐观)可能直接减少个体的低落情绪(抑郁),进而帮助个体达到良好的适应结果(韧性)。Anthony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积极情绪在压力和有效恢复间的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假设消极情绪状态能够中介乐观对韧性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某全日制大学本科学生2011名,剔除无效问卷83份,有效问卷共1928份,有效率为95.8%。通过问卷调查及从学校资助中心获取数据的方法综合确定弱势大学生群体共521人。结合以往文献中有关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论述,考虑到大学生对于学校和专业的不认同是其大学生活的重要压力源,因此选择父母教育水平、父母健康水平、家庭经济情况、学生生源地、同胞数量、家庭氛围、当前学校和专业满意度共10个危险/压力因素,计分方法如下所示:父母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记1分),父母健康水平(一般及以下记1分),家庭经济困难(学校贫困生助学金覆盖群体记1分),学生来源情况(农村来源记1分),同胞数量(大于2个记1分),家庭氛围(一般及以下记1分),学校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一般及以下记1分),计算样本的危险,压力因素总分。由于所选择的因素彼此间并无交叠,且以往研究者提出,并非某个单一的危险因素,而是个体发展背景中危险因素的数量,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为简化多个危险因子的计算,可使用的方法是将危险因素按出现与否两级计分。同时,参考Gutman(2003)使用的方法,将总分大于平均数加一个标准 差(3.18+1.73),即得分为5分及以上的521名学生定义为弱势群体。按照此标准,弱势大学生比例为25.9%,与赵雄辉(2006)调查的比例相当(四分之一),间接说明此方法的合理性。以下分析均基于此521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其中,男生164名,占31.5%,女生357名,占68.5%。年龄最低16岁,最高22岁,平均为18.31±0.973。
 2.2 研究工具
  2.2.1 乐观问卷
  本研究采用袁莉敏和王斐(2009)所编制的本土化乐观问卷,该问卷通过内容分析、访谈、开放式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步骤,基于本土文化背景,编制了包含积极预期、消极预期、接纳、转换、努力五个维度在内的乐观问卷。问卷共27题,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7分,总分越高,代表乐观程度越高。五个子维度在本研究中的信度分别0.829、0.765、0.807、0.826和0.640,总量表信度为0.889。
  2.2.2 心理韧性问卷
  本研究所使用的心理韧性问卷基于Constantine&Benard(2001)的加利福尼亚健康青少年调查——韧性评估单元California Healthy Kids Survey-Resilience nt Module(CHKS-RAM)。该问卷将韧性分为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两个部分,共13个子维度,50个题目。根据各题项在所属维度的因素载荷,选取31题测量大学生心理韧性,使用本研究的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共15题的韧性问卷,包括他人期望、自我力量、同理心、学校参与和家庭参与5个子维度。采用5点计分,“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5分,总分越高,代表韧性水平越高。问卷各维度的信度分别为0.731、O。706、0.728、0.644和0.743,总量表信度为0.820。一阶五因素的问卷拟合指数为:X2=620.956,df=80,x2/af=7.76,CFI=0.934,NFI=0.925,TLI=0.913,RMSEA=0.058。由于本研究并不关注韧性内部各维度的关系,因此下面分析中仅使用韧性总分。
  2.2.3 贝克抑郁问卷
  贝克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主要用来评定个体的抑郁症状,共21题,题目采用4点计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贝克抑郁问卷在本研究中的总信度为α=0.794。
  2.2.4 人口统计学及背景情况
  通过人口统计学及家庭背景情况相关问题了解学生信息。本部分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入学年份、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氛围、家族精神疾病或自杀、父亲年龄、父亲健康状况、母亲年龄、母亲健康状况、兄弟姐妹数量、父母婚姻状况、学校满意度、专业满意度等必答题目,以及籍贯、政治面貌、父亲学历、父亲职业、母亲学历、母亲职业、email地址、手机等选答题项。本部分问题大部分采用5点量表方式。例如,家庭氛围问题:“你的家庭氛围如何?”,被试在“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中做出选择。学校满意度问题:“你对录取学校是否满意?”,选项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可以接受、比较满意、很满意”。专业满意度问题:“你对录取专业是否满意?”,选项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可以接受、比较满意、很满意”。
  2.3 研究程序
  通过网络测试的方式收集数据,所有被试以30—40人为单位集体在机房施测,被试登陆测试网页,阅读指导语并完成相关测试。使用spssl5.0和AMOS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乐观、韧性和抑郁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计算乐观、韧性和抑郁的平均数、标准差及各变量的相关系数。乐观五维度、韧性总均分及贝克抑郁总均分的描述统计及相关矩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乐观的五个维度积极预期、转换、消极预期、接纳、努力与韧性及抑郁均存在显著性相关(ps<0.01),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3.2 乐观、心理韧性和抑郁的关系分析
  为综合考察弱势大学生乐观各维度、韧性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乐观各维度对心理韧性和抑郁的影响,分析乐观各维度对心理韧性和抑郁是否存在间接效应,特建立三个假设模型,使用结构方程分别对数据进行拟合计算,以找出最优模型进一步阐明变量间的关系。模型A假设乐观各维度除对韧性和抑郁存在直接效应外,并无间接效应存在;模型B假设乐观各维度通过心理韧性对抑郁存在间接效应,即心理韧性部分中介乐观对抑郁的影响;模型C假设乐观各维度通过抑郁,对心理韧性产生影响,即抑郁部分中介乐观各维度对心理韧性的作用。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使用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三个模型的拟合指数,具体结果见2所示。
  根据表2可以看到,模型C的拟合指数最好,接受模型C,具体路径系数见图2,各自变量对抑郁和心理韧性的标准化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值见表3。
  4 讨论
  4.1 乐观各维度对弱势大学生心理韧性的作用
  对于弱势大学生群体来说,本土化乐观五个子维度中,转换、努力、积极预期三个维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心理韧性。积极预期是个体对未来发生积极事件的稳定的期待,其内涵与西方研究者所界定的乐观相同;乐观转换则体现了国人阴阳对立统一的古代辩证思想,具体表现为当消极事件发生后,能换角度关注其有益的一面,认为消极事件在未来可能会转变为积极事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乐观转换思想的典型体现;乐观努力维度则体现了个体相信努力能够促进未来积极事件的发生,亦是对乐观的能动性和动态性的认知。对于弱势大学生来说,转换和努力对心理韧性的预测力超过积极预期。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弱势大学生来说,坚持投人努力学习和工作,并相信自身的不利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对其在困境中维持良好的适应状况更为重要,超过仅仅预期未来可能有好事儿发生的一般性期望。若我们仅用西方研究者所构建的乐观概念进行研究的话,则无法看到东方文化影响下,乐观的辩证能动层面对韧性水平的作用,从回归系数来看,转换和努力的作用大于积极预期的作用,提醒我们,在设计加强弱势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方案和日常教育策略时,着重引导他们从动态、能动和辩证的角度去思 考生活中的消极事件,效果必定优于仅仅引导学生相信未来可能有好事情会发生。
  4.2 乐观各维度对弱势大学生抑郁的作用
  对于弱势大学生群体来说,本土化乐观五个子维度中,积极预期、消极预期和接纳三个维度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抑郁。乐观接纳维度反映了中国人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的想法深入人心,具体而言,乐观接纳体现在个体可以坦然接受自身不好的方面或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情,能够自足自乐。更好地接受自身现状的个体较少体验到抑郁情绪。本研究结果中,转换和努力并不能显著预测弱势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分析其内涵,可能是由于这两个维度体现个体对转变的期待和投入努力的意愿,而抑郁则反映了个体近期的消极情绪水平,研究结果提示官们对短期的消极情绪没有明显的影响。
  4.3 乐观、心理韧性和抑郁的关系
  对乐观各维度、心理韧性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抑郁能够部分中介乐观对心理韧性的作用。根据标准化效应分析的结果,对于心理韧性来说,乐观各维度及抑郁均存在效应。消极预期和接纳两个维度虽然对心理韧性不存在直接的影响,但通过抑郁,对心理韧性存在微弱的间接效应,即乐观五维度均对心理韧性产生影响。结合本研究中心理韧性所包含的内涵及特殊的研究对象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本研究中韧性包含对自我(自我力量)、对他人(他人期望、同理心)的评价和积极行动(学校参与和家庭参与)成分,对于长期处于相对不良生活条件,当前家庭和自身压力较大的弱势大学生来说,相信自身境遇最终能变好,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促使积极结果产生,虽然不能直接让他们的情绪变好,但能够提高他们当前的良好适应和有效应对。相信未来坏事还会继续发生,不能接纳坏事儿出现在自己身上,则会让个体直接体验到低落和抑郁。如果希望对弱势大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行直接干预,则需要着重关注引导他们接纳已经存在的压力因素和消极事件,同时能够去期待未来会有好事儿发生。
  4.4 弱势大学生群体的相关教育建议
  对弱势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核心目标之一是帮助其得以享受公平权利、获得均等机会、实现健康成长。为达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给予弱势群体提供金钱物质方面的资助或心理咨询服务似乎只能起到短期的或片面的效果,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弱势大学生乐观、心理韧性等资源性因素进行研究,关注通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乐观概念指引下,增强弱势大学生心理韧性的作用路径,为弱势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通过提高乐观的不同侧面,包括引导学生接纳现实弱势的地位,并相信未来这些状况会向好的方向变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坚持不懈地投入努力均能够促使他们在相对不利的客观条件下减少低落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可以预计这一良好的状态能够帮助弱势大学生提高其参与竞争,获取资源的能力。因此,首先,学校在做好日常资助管理工作,帮助弱势大学生解决当前实际困难的基础上,应当将弱势大学生群体教育工作的视角从关注解决当前客观具体困难逐步转移到构建全校整体配合,注重挖掘弱势大学生群体积极因素和积极力量的育人氛围上。其次,学校、院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当密切配合,创新设计和实施能够提高弱势大学生乐观水平和心理韧性等积极心理资源的宣传教育活动,在二三课堂中增加适合弱势大学生参与的技能能力建设项目,促进形成弱势大学生技能能力提高和心理资源增长互为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最后,依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等专业机构,结合大学学习生活的实际任务,设计并实施面向弱势大学生群体,着重提升乐欢的动态和辩证因素,综合提高乐观水平及心理韧性程度的团体干预方案,通过尽力全面覆盖弱势大学生群体,实施此类方案,也有助于达到有效提升弱势大学生乐观和心理韧性水平的效果。
  5 结果
  5.1 乐观转换、努力、积极预期三个子维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心理韧性。
  5.2 乐观积极预期、消极预期和接纳三个维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抑郁。
  5.3 抑郁能部分中介乐观积极预期、接纳、消极预期对心理韧性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teshujiaoyu/10103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