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30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体育教育
终身体育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其体育锻炼的技能,并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裁判能力,确保其在步入社会后仍具备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强化其终身体育意识。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有助于增强国民体育素质。但当前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技工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有所下降。此种情况下,基于终身体育理念,积极选取科学化方式开展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育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
所谓终身体育教育,是指个体在成长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地点都要树立一种体育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把体育活动看作是个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贯彻的一个指导思想。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在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指导下,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强身健体,以饱满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身于社会活动,为社会和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方法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的技术设备,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体育知识。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视频,通过视频与讲授相结合的应用,学生更够更快更主动的去接受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从心里面喜爱上体育,在兴趣的支撑下才能更好的学习。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需要结合实际,让学生们感受体育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终身体育观的指导下,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将体育与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强化学生体育技能的重要阶段,而教师在这一阶段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促进终身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以此为出发点,积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专业技能超强的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对高校内部现有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相关培训和教育,通过进修、内外培训以及高校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和综合教学技能,以推进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改变教学评价标准
要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目的。体育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经常锻炼。体育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为评价标准,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应推行学生练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网络学习为补充,结合课堂检查考核的方法。作为体育评价体系的体育考核,应该将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尽量避免由于学生身材高矮不同、体质强弱有差别而带来的考核成绩落差过大的问题。
(四)培养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调整,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应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把握好体育终身教育的总方向,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工作,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重点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激发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从上层建筑方面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指明方向。另外,教师也应该该重视体育教学活动,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并把这种观念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传达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终身体育学习观念。
(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下终身教育基础
高职院校还应加大校内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体育器材设备、体育场地的投入力度,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完善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打造一个完整式、立体化的体育设施,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能够推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高职院校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自觉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更好地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终身体育”思想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6(08):140+142.
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5期
作者:陈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