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体育教育 > 运动训练过程研究方向与影响本科论文(共5篇)

运动训练过程研究方向与影响本科论文(共5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体育教育


 

 第1篇: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受运动训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高血压发病率越来越高。2010年《中华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10个人中就有2人患有高血压,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人[1]。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涉及到细胞膜内外离子转运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性水钠潴留、交感神经兴奋增强等方面。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


  本实验20只16周龄雄性SHR和20只16周龄雄性正常对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训练组,分别为:对照安静组,对照运动组,高血压安静组,高血压运动组,每组10只。其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是一种稳定遗传的转基因高血压动物模型,是研究高血压的理想模型,正常大鼠品系为Wistar大鼠。


  2.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我们采用低强度(55%VO2max)有氧运动方案,将大鼠放入FT-200运动跑台,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强度,使动物产生耐受,期间剔除个别不能良好适应跑步运动的大鼠。运动训练具体方案周数8周,跑台速度15-20m/min,时间60min/d,第1周坡度为0%,第二周坡度为5%,第3到8周坡度都为10%。


  3.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运动训练开始前,高血压运动组和高血压安静组大鼠血压(167±7.9mmHg,165±11.3mmH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运动组和对照安静组(93±9.3mmHg,100±10.5mmHg),SHR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8周运动训练结束后,高血压运动组大鼠与运动前相比血压降低15mmHg(167±7.9mmHg171±8.1mmHgvs152±10.2mmHg154±11.0mmHg,P<0.05)(表1),与高血压安静组大鼠相比降低了10mmHg(157±7.6mmHgvs167±10.3mmHg,P<0.05)(表1);高血压运动组大鼠与运动前比,对照运动组大鼠血压与运动前比较没有显著差异(95.3±7.5mmHgvs93.8±8.9mmHg,P>0.05),与对照安静组大鼠比较亦没有显著差异(96.3±3.1mmHgvs101±1.9mmHg,P>0.05)。


  三、讨论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是一种稳定遗传的转基因高血压动物模型,是研究高血压的理想模型。有氧运动可以改善高血压动物模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改善压力反射功能敏感性、降低血压等,是高血压、慢性心衰、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低或者中等强度的等张运动训练均能有效的降低血压[2,3]。众所周知,运动训练是高血压等疾病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4,5,6]。


  本实验结果显示:8周运动训练结束后,高血压运动组大鼠不仅阻止了血压升高趋势,且与高血压安静组大鼠相比血压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运动组大鼠与运动训练开始前相比较,收缩压降低了15mmHg,统计分析有差异,与Guerrero等和Lee等报道的运动训练结束后72h内的血压改变相似。Guerrero等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速度20米/分钟,60分钟/天,5天/周,共13周,运动训练结束后血压降低了17mmHg,与本实验结果相近。Lee等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速度20m/min的跑台运动,运动平台抬高10度,60分钟/天,5天/周,共9周的运动训练,训练结束后血压降低了16mmHg,与本实验结果非常接近。三组实验结果均显示运动训练对正常大鼠血压无显著影响。临床上实验也证实运动训练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姚素芬等报道高血压患者采用1h/天,6天/周,共7周的由医生指导下的运动训练后血压明显降低17mmHg。任爱华等报道高血压患者个性化负荷运动训练半年后血压降低14mmHg。由此可见运动训练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作者:张静

  第2篇:基于运动训练原则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方向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概述


  所谓运动训练原则,就是督促学生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针对运动训练而提出的指导规范,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思考完善操作内容的流程。通过其原则的有效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科学的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应用于普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分析学生竞技能力,以及相应提高的变化规律的统计,以便于在运动训练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精神面貌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三项运动训练原则


  通过多年竞技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前人总结出了三项原则,即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三项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从而最终形成有效的训练目的。


  (一)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


  专项体育运动的训练,应当以保障运动效果没目的,从实际出发在训练中提升运动者专业技术和身体运动能力。而一般训练中,应当遵循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规律,适当开展体能训练,在不确定主体运动目标的情况下,以提升基本体能为训练目的。那么专项训练注重训练目标,而一般训练注重基本体能。


  (二)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竞技体育运动的需求为目的的运动原则,是需要根据具体竞技项目进行区分,从而明确运动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而区别对待是指根据不同运动者的运动能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竞技体育的要求相适应,就是在运动中以个人特点进行区分。例如大球類篮球运动中,可以将身材很高的运动员培养为中锋,而身材矮小但身体灵活性较好的人培养为小前锋,控球能力优秀思维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发展为组织后卫。


  (三)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


  健康保障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客观体能规律,进行合理训练,如果超长时间、或者超强负荷、以及超量运动,都会引起运动疲劳,从而导致人体健康指标下降,不利于长期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划。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中,进行导向激励的训练原则是指,人体体能尚未完全发挥实际能力,但本人意志薄弱已经主观臆断无法完成该项训练时,教练员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过程,以便于训练者能够在接近心理防线的基础上超长发挥身体潜能。


  三、基于运动训练原则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方向


  (一)基于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根据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专业运动员培养过程,与一般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计划差别。对于专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要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科目,从而提升运动员在所属体育领域内的运动素质提升。例如,体操运动员可以适当开展瑜伽训练,通过瑜伽训练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平衡感、常规项目上的体能耐力、以及应用身体为单位的力量提升等。而对于非专项训练的学生则应当适量降低运动训练的目标,从体能训练为基础的训练科目上进行选择,包括蹲起、俯卧撑、仰卧起坐、有氧训练等。那么进行以不同训练目标为基础的训练计划,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科目训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善训练计划,从而形成整体提升的教学计划。那么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基于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化,所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高的教学效果。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依据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游泳运动项目的训练上,身体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开展花样游泳的训练科目。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相应进行短程自由泳的训练。而耐力体能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时段长的耐力游泳训练,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进行铁人三项的训练。那么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出发,根据身体能力的基本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够让学上在普遍的训练科目上能够统一提高。从而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运动人才。


  (三)基于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应当遵循健康原则,哪怕是最基本的田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那么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能变化,在发现有运动疲劳出现的情况下及时作出训练计划的调整,从力量或者时间上进行缩减,避免学生由于训练过量而产生身体不适,影响最为根本的健康问题。在长跑运动中尤为突出明显,很多学生在万米之后体能极度下降,但根本身体素质能够坚持剩余赛段。那么依据这样的运动训练原则,高校也可以适当放宽对于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的控制,可以尤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体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训练。那么将实际教学权力还给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杨江林

  第3篇:基于大数据时代分析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方向


  引言


  运动训练科学的基本理论在1960至1970年基本形成,而研究则在1990年后正式开始。运动训练科学属于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科学的产物。传统的运动训练科学遵循的是小数据研究理念与模式,然而,随着大数据的到来,小数据所展现出来的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不能完全的反映运动训练的模式,而大数据的分析存储、收集、使用数据的能力则在运动训练科学中逐渐应用。从训练人员身上的传感器、可穿戴设备以及场内的摄像头,再到服务人员手中的互联网以及终端设备,这其中大量的数据已经被收集起来,进而为以后的训练服务应用。不论是受伤运动员的训练还是教练的战术布置,都已经更加完整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可见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运动训练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也为运动训练科学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其在科学化研究和运动训练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解决了在运动训练中许多遗留下来的问题,并且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思路,为运动训练科学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


  一、大数据时代下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现状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不论是运动员的恢复、预防或伤病,运动竞赛的过程,运动的训练的评价和效果,还是在竞赛过程中的战术分析与安排、运动员的选材、运动训练的时间等都与大数据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从众多的数据中寻找在运动训练中各种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隐藏在运动之中的秘密,从而准确的为运动员或者在训练中提供有效的数据,帮助运动员到达合理的身体状态与竞赛成绩是对运动训练科学是极为必要的。如今大的数据的出现帮助在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棒球、羽毛球等运动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为竞技赛场增添了一丝色彩,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运动训练科学领域的认知。


  高尔夫球运动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喜爱,如今运动员也正是依靠数据分析来帮助他们在技术方面、训练方面更加全面,以此提高他们的训练成绩。例如TrackMan技术是帮助运动员测量在每次击球后的击球方向、旋转速度、角度和力度等,然后通过数据软件等进行分析,帮助运动员了解自己的数据之后,更加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就通过数据来展示运动员在场上的得分、进攻、掩护、挡拆、对抗数据,经过近四十年的数据积累,裁判可以根据比赛回放等来进行更好的判断,教练也可以利用数据对战术进行分析安排。截至目前为止,凡是聘请了数据分析师的球队俱乐部平均胜率都打到六成以上,而其他俱乐部仅有40%的胜率。在某些运动中运动员可以通过佩戴传感器来检测运动员的心率、垂直弹跳以及加速度等,从而保障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并且制定相应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在德国,每一个足球场地四周布置传感器,甚至在每位球员的训练中也都放置了传感器来对运动员的运动变化细节进行分析。这些数据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到终端平台中,有由教练对这些运动员的运动轨迹、攻击范围以及运球的速率等相关信息进行战术分析;在网球的训练中,也有许多场地安置了传感器来捕捉网球的发球速率、旋转、发球角度等来判断球员的打法、击球特点。为战术的安排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而运动员的发球失误率以及非受迫性失误上升时,教练则会判断球员的体力或者心理状态不足。除了这两项运动外,乒乓球、羽毛球、棒球等都通过这种独特的数据方式来帮助球队以最小的经济利益获取成功,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二、大数据背景下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方向


  (一)明确运动科学训练研究对象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想确定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方向,首先要明确习研究对象。而我国近代运动训练科学是一种实体的研究,不依赖于其他事物外部复杂的实体。而在实体的研究中主要利用分解还原的研究方法,在数据的研究模式采用小数据研究。例如,在竞技体育中将各项竞技因素分开,单独训练体力或者技术,并且以弹跳力能力、心率肺活量、肌肉围度等指标来确定运动员的能力。然而,在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表明,实体是依附于关系的,关系甚至比实体更加重要。例如,核算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生命,原子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分子。故而,对于训运动训练科学来说,关系要比实体更加重要。如果我们能在运动训练科学中找到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就能准确的分析在运动训练中的技巧与对策,从而提高运动员运动训练的效率。


  (二)明确运动训练研究视角


  我国近现代运动科学训练都是单向度,如研究运动技术或者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等。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方向首先要由单向度多向度发展,促进运动训练科学的有效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需要迎接運动训练科学思维研究的变革,融入大数据的变迁,顺应时代的变化,明确运动科学训练研究的对象以及视角,提高运动员比赛能力和运动技巧,从而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作者简介:白曼利

  第4篇:浅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与恢复


  运动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难免会进行高难度、大负荷的项目和训练,长此以往,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疲劳,随之表现出肌肉的能量供应慢于能量的消耗,导致运动水平下降,甚至运动员会出现烦躁不安、对自己失去信心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同时掌握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之间的临界点,最大程度地缓解运动员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与不安,使得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尽快恢复正常状态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1运动员疲劳的判断


  由于运动项目的多种多样,产生疲劳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所以疲劳的准确判断对于疲劳的恢复至关重要。


  1.1自我感觉法


  自我感觉法主要是运动员运用身体的自我感觉能力、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时间再生法等。


  1.2生理指标测定法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主要测定肌肉的力量、肌肉的硬度、肌围、肌电图等。


  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测定,主要是测定皮肤空间阈、闪光频度融合、脑电图、反应时等。


  心血管系统疲劳测定,主要是测定运动员的心率、血压体位反射和心电图等。


  物质能量代谢指标测定:物质能量代谢指标主要包括血乳酸、血尿素、血氨、尿蛋白以及尿胆原等。机体运动时,最大乳酸值下降,相同负荷下血乳酸升高表明机体疲劳;运动次日早晨,如果血尿素超过8.0mmol/L,表明机体疲劳;高水平运动员血氨变化程度较低,如果在运动后血氨含量高,表明机体疲劳;大运动量后,次日清晨尿蛋白含量高,机体疲劳可能比较严重;运动后2~3d尿蛋白高于2mg,表明机体疲劳。


  1.3教育学观察


  教育学观察主要是运动教练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对运动员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的了解,在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运动员各个动作的发挥水平、成绩和生理的外在表现,从而进行判断的方法。教育学观察的方法是最直接的疲劳判断方法。


  2运动员疲劳的恢复


  恢复是指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由负荷后的暂时下降状态回到并超过负荷前水平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疲勞。运动员超负荷运动之后通过科学、适度、合理的身体训练可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2.1科学的整理运动


  通过较为轻松的整理运动如慢跑等运动能够让运动员的身体各个部位从紧张的运动状态中慢慢舒缓下来,从而增加肌肉的血流量,从而起到保持能源物质新陈代谢过程的整体均衡作用,促进运动员体内静脉血回心和氧债的偿还,有助于增强对乳酸的利用和神经系统协调作用的发挥。


  2.2充足的睡眠


  睡眠对于身体的任何问题都是一种不错的恢复方法,对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身体在睡眠中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能量消耗较运动过程中也大大降低,有助于运动员身体中各物质能量的恢复。一名运动员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应少于9h,而且大部分睡眠时间在晚上,能够有效防止大脑皮质细胞的消耗,从而保护大脑皮质细胞。这就需要运动员和教练员默契的配合,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养成规律的生活和训练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愉悦的心情状态,促进身体疲劳的恢复。


  2.3营养性的恢复手段


  俗话说:“吃啥补啥”,吃的好身体才能棒,所以营养物的摄入是运动员身体机能恢复的重要方法,也就是说饮食对于运动员身体疲劳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营养食物的摄入中,我们要根据运动的项目和身体的状况来进行,身体需要什么就补充什么,而不是盲目地补充营养,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营养得到补充身体得到恢复。当然了,矿物质和维生素是身体能量消耗不可缺少的营养,因此,运动员要多吃新鲜蔬菜和蛋类,保持身体营养的均衡。


  2.4物理性的恢复手段


  第一,运用水疗的方法,适宜的水温能够加快运动员体内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有效降低乳酸含量,还能够让交感神经镇定。因此,水疗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缓解和恢复疲劳的方法。


  第二,按摩是一种大家公认的保健方法,根据运动员身体的状况和疲劳程度,能够有效调节神经系统的技能,恢复血液的循环和供应。


  第三,利用光疗、电疗和泥疗等理疗方法也能够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淋巴液的循环的目的,从而加快运动员的新陈代谢,恢复因训练而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


  2.5药物性的恢复手段


  当运动员身体训练达到不同程度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当不能通过上述恢复手段恢复时,就需要通过药物的辅助来达到恢复的效果。但是,药物的来源也是人们争议较多的问题。有的药物源于自然有的药物则是化学合成,我们在选择药物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身体承受能力和服用药物的利与弊,不能一味地追求恢复速度,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所以在药物的选择上要尤其慎重,首先排除兴奋剂的使用,尽可能让运动员服用维生素或源于自然的药物,从而降低药物对运动员身体的副作用,达到双赢的目标。


  2.6心理学的恢复手段


  运动员的心态水平和心理状况对于其运动水平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运动技能水平条件下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是心态好的运动员比赛成绩更好一些。因此,运动员的心理状况以及自我调节也是恢复疲劳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是运动员在训练之后,教练员通过语言引导和暗示或者给运动员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等方式,调节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稳定和舒缓运动过程中紧张的情绪。


  3结语


  总之,运动训练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原因多种多样,疲劳的恢复措施也有很多,同样训练负荷下,如果能够采用科学有效的恢复措施,那么不仅能够帮助运动员恢复疲劳,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员因疲劳而带来的痛苦。我们要在实际恢复的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判断和决定使用哪种恢复措施,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多种恢复措施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疲劳恢复效果,帮助运动员早日回到训练场,为训练团队为祖国争光。


  作者:张琼

  第5篇:运动训练原则研究综述


  运动训练原则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备受训练学界关注。人们认识的程度和角度不同,分类的依据、标准或维度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存在不同的原则内容的表述形式。但总的来看,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的日益丰富,训练原则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从简单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由孤立到辩证。本文通过对运动训练原则历史演变的回顾与梳理,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训练学的原则体系的特征和构成进行理论分析,在总结分析前人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新形势下运动训练的新趋势,展望新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一、运动训练原则相关内容体系研究的回顾


  1、有关训练原则的概念


  对运动训练原则概念的诠释,历年来学界的专家虽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定义的逻辑体系基本一致,即运动训练原则是反映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是运动训练基本准则和规范化的要求。参考逻辑学上属加种差对概念界定的要求,其属界定为基本准则或规范化的要求已经无可非议,但其种差训练原则反映何种训练规律仍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规律是现象中统一的东西,是一种本质的、稳定的、普遍的、必然的和重复出现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训练原则反映的是训练规律,对“训练规律”的认识,徐本力指出其是“运动训练因素内部诸因素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论上分析,运动训练属于竞技体育的一部分,竞技体育分为运动选材、运动训练、竞技参赛和运动管理四个部分,要将运动训练和其它三个部分的关系厘清。从实践分析,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是解决“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内容、训练量度、训练安排的规律所做出的回答。在这些环节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才能作为法则或准则,才能用来规范、指导科学训练。运动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运动训练学通过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新成果揭示运动训练实践中蕴含的规律,以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导向性。训练规律是训练原则体系构建的标准,但并不是说他们是一一对应的,一条原则可能包括多条规律,一个规律也可能在多个原则中体现。现实中的规律是通过各原理来表述的,研究者将基于训练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的训练原理作为原则构建的主要依据,运动训练学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内生性学科,学科形成机制源于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支撑,只有对运动训练实践能够起到实效作用原理,才能被列为制定训练原则的主要依据。


  2、有关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内容的研究


  原则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准则,由于原则实施和应用对象都是针对人的,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原则体系的选择本身就是主观能动的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原则既有真理属性的一面又有价值属性的一面,在价值层面的主观性也决定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所列举的原则也不尽相同。由于所站的角度,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各异,因而在总结、提炼、概括时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事实上,随着各种运动训练中各种现象的不断涌现,训练规律的不断揭示,人们对于原则的认识程度也更加深刻和广泛。


  纵观训练原则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成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主要是基于一般教学原则构建的,如自觉性、直观性、循序渐进性等;第二类是源于运动训练行为本身,如竞技需要,适宜负荷,周期安排等;第三类是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所创的“三从一大”原则体系,第四类是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三论为基础提出的科学控制训练原则体系,还有一类是基于辩证思维提出的训练原则体系。


  首先,训练学界认为运动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运动训练的初级阶段,训练学中的教学规律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由于运动训练有其特殊性,特殊性体现在运动训练在于挖掘运动员(队)的运动极值潜能,并将此在竞技比赛中表现出来。由于训练主体和客体一致性和复杂性,即人的复杂性和专项需要的特殊性,要求对人的个性和共性的认识,要求施加的运动负荷和恢复遵循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也就构成了运动训练专属的原则体系。对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体系的提出,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军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和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经验而总结出的,“从难、从严”是从训练的负荷强度上进行规范要求,大运动量亦是追求临界训练负荷的,其本质都是从实战出发。长期以来指导训练对80年代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是我国特有的训练原则体系。上世纪8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应用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徐本力教授构建了训练控制原则体系。新世纪随着世界竞技水平,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负荷与伤病,训练与恢复的辩证关系,辩证的思考运动训练的各种问题也日益深入,田麦久将原有原则体系辩证配对,形成辩证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从训练原则内容分类标准分析,学界对训练原则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学界的专家根据对运动训练的不同理解梳理训练原则类别。上世纪八十年代联邦德国的葛欧瑟教授提出按竞技能力分为素质的、技能的训练原则体系。我国体院院校教材基本是按照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的次序安排的。对于训练原则层级结构,徐本力将其分为运动训练总原则、训练控制原则、一般教学论原则和训练学原则四部分,曹景偉提出原则体系分为训练指导原则、训练操作原则,其中指导原则包涵了夺标原则、育人原则,操作原则包涵一般训练操作原则、阶段性训练操作原则、项群训练操作原则和专项训练操作原则,龙斌提出按一般、项群、专项构建分类层次原则体系。根据运动训练所研究的问题,现有的原则体系内容基本涵盖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与之相对应的训练内容、训练量度和训练安排的问题,在“练什么”问题上,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和竞技需要原则。从“练多少”的训练量度上所涉及的主要有最大运动量、渐进增加负荷的原则、负荷量的波浪式变化到田麦久等总结为适宜负荷原则,对于“怎么练”即训练安排环节,有自觉积极性、动机激励原则、导向激励原则等激发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也有训练中的全面与区别对待、有效控制、适时恢复原则等,以及训练整个过程的周期安排、系统持续等原则,对训练的方式方法的空间序列和训练节奏安排的时间序列等进行了规范。到了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竞技水平已经接近人类极限,赛制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对于运动员伤病的预防已经上升到同训练同样重要的程度。预防损伤,保证运动员的健康参加比赛的健康类原则也训练安排中受到关注。


  二、运动训练原则的未来研究前瞻


  1、由“方法”到“认识”的理论深入


  从运动训练解决的问题分析,一直只是认为运动训练解决的是“方法”的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方法”固然重要,但认识更能带来质的跨越。刘大庆教授在给博士生的讲课中强调:“运动训练所解决的不仅是“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认识”的问题,认识决定行为,对项目和人的属性的认知是运动训练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运动训练原则而言,作为规范性知识和指导训练的基本准则,建立正确的“认识”需首当其冲。运动训练研究的主体是人和项目,对人的个体属性和群体共性、项目的专项特征的了解是制定相应的训练原则、方法手段的主要依据。英国学者迪斯累里说:“人们也许了解宇宙,但从来不了解自我,自我比任何星球更遥远。”人自身的复杂性即使到了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仍有诸多的未知,对运动项目亦是如此。如原认为中长跑、马拉松是耐力项目,可是马俊仁却认识到“中长跑、马拉松是高速度的耐力性项目。”要求运动员不仅有较强的耐力素质,又要具备很强的速度能力,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他的训练才获得骄人成绩。另外,随着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对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的认知也开始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线性到非线性。竞技体育追求极限的特征驱使着运动训练科学探索的前进步伐,运动训练学科建制的日益完善催促着“内生性”训练原理的涌现,作为科学指导实践的重要环节的训练原则体系的构建也必将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一个建构的过程。


  2、由混沌向秩序的系统建构


  长期以来由于学界专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标准以及不同学业背景造成原则体系的相对混乱,虽然近年来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训练原则体系渐趋完善和有序,原则体系逐渐成为由各分条原则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特征已经基本满足系统的基本属性。未来的体系构建更应满足系统的基本特征,即构建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其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时间序列、空间结构将更有序。整体性是指各分条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分条原则内容应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不是简单的罗列累加,整体和部分所具有的属性应适应于训练原则体系构建,即整个训练原则体系由分条的原则构成,整体决定了每个原则所规范的内容,各分条原则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反映原则的整体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结构性就是强调原则内容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能够反映原则的整体功能。层次性大小原则体系体现不同的层次,如一般、项群、专项和高水平、青少年等不同的层次,这种不同隶属不同等级的内容应该在理论上能够起到规范各层级训练行为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同层次的原则相互依存与作用。开放性是指运动训练原则的构建是伴随新的训练原理的发现不断创新的,是在训练的内外界环境不断交换过程中总结归纳的过程,体现了对未来新事物的包容。


  3、从物本到人本的价值回归


  运动训练一直以来被视为对人这一特殊生物体的适应性改造的过程,这一生物体由肌肉和骨骼构成,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依靠生理学、解剖学等知识对各项竞技能力其进行刺激——应激——适应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作为运动训练主体的运动员往往是被动的成为被科学控制的对象,各项生化生理指标被用来测量其运动改造的效果。运动员主要目标是夺标取胜,运动员职业阶段过程充满着“物本”的特征。而今,随着对运动员人本位的关注,对运动员的健康和教育,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已经运动训练的一个完整部分。人本理念下,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构建的思路已经显现,周爱国博士论文中探讨了高水平运动队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本性原则、文化塑造行为原则、正视个人利益原则、合理满足需要原则。现代体能训练理论对体能训练的定义是“运用各种身体训练手段,全面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技能和发展运動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训练过程”。其中健康素质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减少伤病,提高运动员的环境适应能力,体能训练的目的不再只是注重身体形态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员的健康和环境适应能力凸显了现代体能训练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运动训练人本的价值回归。


  三、结语


  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人自身的复杂性和项目特征的特殊性必然会不断地被揭示,训练原则的理论也必将随着发展,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学的新范式是数据驱动理论,各种成批量的数据及时、高速、有效,大数据的即时信息反馈有利于教练员在实时的训练中科学监控运动员的实时状态,这种及时、有效、定量化的数据和具有一定主观性质的训练原则的相互协同必将成为未来运动训练新趋势。


  作者:王焕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tiyujiaoyu/9838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