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体育教育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优化,使得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专业化的背景下,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新教育。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主要介绍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素质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改革大学策略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意义
虽然当下的素质教育已经被推广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是根深蒂固。值得庆幸的是,很多高校已经有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意识,这也为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大学体育中进行教育改革,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将会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拥有一定的健身意识。从这个方面来看,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社会竞争力大有裨益。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也和德育教育相互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职业被赋予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标签,事实上,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就需要重视起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除此之外,大學生体育素质教育只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它的推行与发展,有助于推动大学的全面教育改革。
二、素质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大学存在的意义即为文化。为学生传授知识,并且为学生传承文化,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使是体育教学,也不能违背这个初衷。自改革开放开始,大学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当下来看,我国大学的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等等。所以,具体的教学规划,要结合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来进行设计。在学校的课程体、学科研究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要围绕着人才培养的要求展开。要想彻底地做好一件事,拥有充足的自信心十分重要。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在学生进步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那么学生就会充满信心,让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不能完全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刀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进一步使得他们更加努力,这样他们就会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意志了。在素质教育视野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行为和素质水平,着眼于未来,深化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建立良好的素质教育改革体系,这也是未来大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与核心。
(二)做好课程设置安排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的体育课程需要做好课程设置这个问题。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是实践的开始,也是实践落实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基于此,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程设置要坚持以核心课程为主,多样发展特色专业课程。第二,要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时代性,考虑到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与社会有效对接,例如我国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体育消费的金额在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之上,去结合一些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上,要实现对新技术、新理论以及新动态的了解,及时、有效地对有关内容进行替换与补充,以此来满足体育这个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需求。第三,就是要实现跨学科的建设。体育教学要打破孤僻的问题,广泛地和其他学科进行连接。例如体育学科可以和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医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接轨,让学生接受更多社会中的讯息。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内容的设置,打破学生对体育封闭的看法。
(三)实践要勇于创新
一门课程的质量好坏,可以从其课程的有效性来判断。这同时也是考核一个教师的水平的标准。总的来说,体育教学的有效体现在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学习目标主要包含了体育锻炼的技巧、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性这几个方面。结合这些内容,教师要做好课程的创新。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需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不断创新。当下社会,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事实上,这些人才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需要人们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与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息息相关。当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就应该结合固有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努力突破,建立健全教学理论,拓展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开拓新的方法和领域,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让教学的成效更加明显。
三、结语
在当下,人民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这和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缺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锻炼意识以及体育技能势在必行。随着时间的不断更替,问题也在愈演愈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育改革势在必行。在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优化改革十分有必要,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思想、方法以及制度上都要进一步优化,系统地实现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改善。
参考文献:
[1]郝晓辉.从“李娜效应”探析我国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价值[J].湖北体育科技.2016(6):557-559.
[2]吴本连,李向朝.身体自我效能、锻炼态度对大学生体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122-126.
[3]王胜超.传媒影响力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关于体育赛事报道对激发大学生体育热情状况的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9):123-126.
作者:董国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tiyujiaoyu/98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