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体育教育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确立了其核心地位,并对如何贯彻和落实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出了对策建议,期望能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终身体育”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核心
指导思想决定了的高校体育。当前,在众多的体育教学思想中最具时代特征、最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就是“终身体育观”。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必然催生高校“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和发展,“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关注学生的终身,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校体育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总目标服务的,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形成的最后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必将成为大学生人生中一笔终生享用的财富。
二、落实高校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充分反映了高校体育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现状。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形式,应该是一种有趣的、有益的、有效的活动。体育过程给人的欢愉的体验是强烈的,大多数体育活动都能使人感到兴趣。高校体育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高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让他们能够健康工作五十年;另一方面,把大学生的体育工作做好,必须要将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努力使高校体育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要求,把高校体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心里去。“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从而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以学生为中心,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创造潜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培育学生具有完整人格;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他们健身娱乐、调节生活节奏的愿望,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三、落实高校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实践和行动
1.体育课程建设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改革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要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必须要对当前不考虑学生兴趣、千篇一律的陈旧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彻底改变大学生一学不会、二学不懂、三学不乐的体育教学现状,以“终身体育观”为指导,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育课程体系,大力开发课外体育课程资源,改变体育教学程式化、强制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对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体育锻炼中品味健康向上的高质量生活。
2.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要健身化、娱乐化
当前很多学校从理论上已认识到了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形成了较好的课程体系,但这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完全按照竞技体育的要求进行,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休闲娱乐形式有很大差距。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科学的体育能力,对体育有兴趣爱好,最终获得健康并保持健康。各学校应根据校情,适当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既有对场地和经费投入要求不高的传统体育内容,如:武术、气功、愈珈等;也有需要一些专门场地和设施,需要一定投入的现代体育内容,如:网球、家庭器械健身等;还有对场地、设施投入要求都很高的新潮体育,如:攀岩、滑翔翼等,以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健身和娱乐。对体育来说,出汗了、愉快了、体质增强了、形成锻炼习惯了就是目的。
3.体育课项目选择应多样化
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足。普遍按照竞技运动项目排列,按竞技运动结构安排内容。虽然经过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上与中小学雷同,小学里学的东西大学里还在重复,显示不出高校体育与中小学体育之间的变化和递进,造成低层次重复。要根据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创造条件,开设多种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可要求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学期选择1个项目进行学习,几年下来,学生可以学到1~2项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方法,形成爱好,增加了锻炼的多样性,提高了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项目设置多样化为学生选择锻炼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提高,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要我锻炼”变成“我要锻炼”的心理倾向将会越来越强烈。这对于发展学生终身体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徐秀明 来源:大东方 2016年8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tiyujiaoyu/9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