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体育教育
摘 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应方法。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依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之要求,大学体育教学一定要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观,提高大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创新能力等。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应当突破课堂空间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给学生一个进行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从而消除大学生们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上的制约,从而拓宽学生们的学习渠道。
1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激发出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大学的教育模式之下,体育教师只去管教学,而学生则只管学习。在公共体育课堂中,大学生一般都处在"要我学"的被动位置上,教学组织形式显得陈旧而封闭,过于强调将教师作为中心,却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从而挫伤了大学生应当具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缺乏兴趣,这就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无法实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忙于应付,缺乏激情,难以充分发挥出主动性与专业特长。
1.2 教材难以适应高校教育的特点
当前高等学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因为没有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难以体现出高校的特色。同时,一些教材中的授课内容主要是专业体育训练的内容,缺乏高校公共体育特色,未能培养大学生的实际体育技能。
1.3 成绩评价较为单一
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项目进行考测的,运用的是传统百分制,因而难以反映出大学生们在某一个阶段之内的变化,也难以反映出学生们在某一个学习内容与学习领域当中的状况与问题。所以,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付出和努力难以得到应有之肯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其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法
2.1 形成"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过于强调社会需要和技术教学,只追求学生体质的增强,由此而使体育课变为了技术课与体质课,教学内容上过多地强调了运动负荷。这一教育理念对于促进学生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确保大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与增强体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导致公共体育课成为了训练课,却忽视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未能顾及大学生的身心差异与特点,忽视了学生们的个性特点,这不利于大学生们身心健康之发展。近年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切实强化高等院校的体育工作。目前,高校体育正在积极树立"健康第一"之指导理念,这不仅是对高校公共体育的定位,而且也反映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本质与实质,表明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之最终目的。今后的体育课程应当更为关注学生们的健康,重视与激发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可持续性与学生的个体需要,让体育课程能够促进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从而养成积极锻炼身体之习惯。
2.2 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力度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十分强调规范化的课程结构,这一规范化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大学生们掌握和提高体育教学的"三基"。要坚持依法治教,认真执行国家关于体育教学之规定,不能用任何理由来占用体育课时。为配合公共体育教学,应当保证学生平均每一个学习日均有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要积极推进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强化大学生体育社团与体育俱乐部之建设,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各类课外体育活动,从而不断拓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之形式与内容。要经常性地开展将班级作为单位的大学生体育活动与竞赛,从而实现人人都有体育项目、班班都有体育运动、校校都有鲜明体育特色。
2.3 结合实际改进公共体育教材的内容
体育教材内容所具有的局限性造成教师要选择教材内容的随意性都相当大,其中地方性教材、自编教材等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目前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太过单调,娱乐体育与终身体育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的太少,因而执行情况不够理想,而基本技术教材的内容安排比例又太高。因此,要结合实际编写公共体育新教材,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为基点,制订出适合全体大学生和具有本地特色,真正以大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具有进步性的教材,最终实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之目的。
2.4 大力开展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延伸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等院校应当要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专项训练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纳入到体育课程当中。高等学校体育部(院、系)等应当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出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创办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从而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实施内容丰富且形式各异的课外体育活动,并保证每一位学生每周至少要参加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完全可以采取俱乐部与公共选修课等形式进行运作,同时还可举办中小型比赛等。俱乐部应当面向高校所有学生,其宗旨是发展与完善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特长,由高校团委直接进行领导,由学生社团和体育部进行共同运作。这样就能完成好以下三大任务:其一是可以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从而为高等学校各类体育竞赛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其二是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以健身、健美及娱乐为其目的。其三是要关注体育困难生,帮助其提高基本运动素质以及对于体育的兴趣。公共选修课应当允许进行弹性修学,也就是规定学分、学时,但是却不硬性规定修学年限,所选课程内容相对较为固定,侧重于高等学校的传统特色和大学生们有必要加以学习和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这属于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
内容。公共选修课一样也应当面向全体大学生, 这样不仅能够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而且还能在业余时间对大学生开展体育再教育,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学习到体育知识与技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更为坚实之基础。同样,小型比赛不但能够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活跃高等学校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
2.5 实现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课程评价是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随着近年来高校体育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评价改革的成果十分丰硕,综合评分、以赛代考、以进步幅度来确定大学生体育成绩等新型考核评价方法陆续出现。这无疑是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可喜进展,其评价内容重在更新和拓展,改变了完全用运动成绩来评定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的传统型考评方式,具有合理的要素,但是也存在着不足。综合评分依然侧重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以赛代考主要侧重于大学生的体育竞赛能力,用进步幅度来评定大学生的体育成绩则侧重于其努力之程度。怎样才能让评价更为趋向于科学合理,就需要用正确的质量观为指导,将课程目标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结合实际对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式开展重新审视,评价内容需要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运动参与能力、运动能力、心理健康标准及社会适应性等五个方面入手,对青年大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应当从一元化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体育教师唱独角戏转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到公共体育课程中来。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当紧跟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来改进高校体育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大学生们切实掌握科学锻炼之方法,从而切实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且真正得到受益。
参考文献:
[1]苟定邦,董林,聂东风.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2]王守文. 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7(5).
[3]蒙 军. 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4]许 莉. 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设置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10(6).
上一篇: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