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体育教育
摘 要:本文对中俄两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形式、学制、课程设置等环节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自的优劣之势,借鉴其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关键词: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比较研究
研究生扩招后,短期内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出现了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俄罗斯的体育教育发达,又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国情,在此研究其体育研究生教育,拿其优势之处为我所用。
1入学形式及学制的比较分析
1.1入学形式
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由国家统一命题、确定分数线,考生通过初试分数线后参加复试。复试由招生单位组织,综合考虑入选者素质进行录取。实际上,初试的分数更重要。
俄罗斯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没有复试,入学考试科目比我国多一口试。口试占有很大的比重,内容上较注重本科的毕业论文,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出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利于发掘人才。
相比,我国的招生制度不够灵活,缺点是把很多有特长的考生拒之门外,体育学科是特殊的学科,应考虑报考专项技术专业的考生侧重于其专项技术基础。
1.2学制
俄罗斯多数学校采取2年制。将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定位于过渡学习阶段,主要培养应用能力。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一年半为学习时间,一年半为论文写作。也有很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就能申请学位。
在我国,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选课没有限制,很多学生用一年时间就把所需要的学分修满,并没有认真去钻研课程,然后用两年的时间去完成一篇质量不高的毕业论文,没达到培养要求。相比之下,弹性的学习年限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提高培养效率。
2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俄罗斯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科研与实践,课堂讲授学时数与实践学时数的比例为1:2,教学与自学的学时数比例也为1:2。俄罗斯体育硕士课程厚专业基础,要求掌握的知识涉及到体育的各个领域。
我国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为选修。大部分学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3:1。
我国的课程设置实际上暴露出的弊端已为众学者公认:从总体上来说,专业知识不深,非专业知识不广,缺少前沿性知识,教材落后,;课程间融合不够,缺乏衔接,有内容重复;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注重理论学习,轻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了理论脱离实际。
3科研与实践的比较分析
俄罗斯的研究生培养非常重实践,实践的学时数与课堂授课学时数的比例为2:1,学分数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俄实行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式,即学习一段课程后就进行实践,然后再学习再实践,能够有效的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我国通常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一篇省级以上论文,在第四学期安排一定学时数的实践,计入学分,但没规定具体内容。
我国研究生参加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因为体育学科的导师大多没有科研课题;学校的科研经费不足,提供不了多少经费支持;到体育比赛、体育产业中实践的也是极少数,参加教学与训练学时数又少,因此,在客观上难以提高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因而在此方面很有必要向俄罗斯学习。
4导师指导的比较与分析
我国体育学科基本上是师徒制方式培养研究生,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以师生互选的形式确定自己的导师,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制定个人的具体培养计划,全程接受导师指导,因而导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目前我国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导师的数量跟不上去,为了充实导师队伍,不得不降低导师的进入门槛,从而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是规范导师队伍的制度不完善,对导师没有制约机制,有些导师没有责任心,根本就不顾及对学生的培养,甚至有的导师将自己对社会不满或对某件事情不满的情绪灌输给学生,对学生产负面影响。
俄罗斯研究生培养也施行师徒制,不同的是学生在入学前就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教研室根据其研究方向推荐导师,其导师是非常负责任的,治学态度认真,经常与学生沟通,如果学生不积极,老师会主动联系学生,在论文指导上投入很大精力。
5学位论文的比较与分析
两国的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的程序基本相同。在选题上,俄罗斯要求围绕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实际问题来选题,撰写论文过程中导师经常检查与指导;而我国仅要求在专业范围内选题,学生往往视手中掌握材料来确定论文题目,很多导师无暇指导或是不负责任很少指导。
前苏联时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审查相当严格,有定期的执行计划检查,不能按计划执行的将被开除。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没有论文审查资格,论文须送到论文审查委员会进行评审。但在当今俄罗斯教育发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放松了要求,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不如以前了。
我国的论文评审现状也是基本上全能通过,答辩已趋于形式,俄罗斯在这方面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严格的执行制度是不行的,要建立严格的执行制度是来保证论文的质量。
[1]刘尚礼,龚坚,刘剑,等.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J].体育学刊,2007,14(3):142-144.
[2]松家萍,王凤,李彦. 体育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6):84-86.
[3]王刚,崔一梅,陈建成. 新形势下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8,10(4):112-115.
上一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