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体育教育
1相关概念阐释
武当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武当地域文化相互激荡过程中,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由张三丰为代表的历代武当拳师在探索武当武术技击之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与武当武术密切相关的武当武术传承流派、武当武术拳术与器械、武当武术技击功法理论等外在文化产品,以及蕴藏在上述主要内容之中并且主导其创造活动的拳法自然,由拳悟道,由内而外,由术入道,崇祖尊师,循宗问道等内在文化精神,还包括由这些基本内容所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武当地域文化内容,以及由这些基本内容所延伸出来而体现在其他地域武术或武术门派中并与它们共享的文化内容” 〔1〕。武当武术文化是以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精神为基础,融入儒家、佛家、中医学、兵学、导引、养生等思想,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荆楚地域文化的孕育下,经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文化的综合体〔2〕。
所谓地域性就是指与一个地区或区域相联系或有关的本性或特性。对于某个特定的地域,其中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共同体所具有的特征就表示为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特征就是当特定地域所具有的共性体现在武术文化上,就成为武术文化的地域性即地域性特征。
2武当武术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
武当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与武当山特殊的地理环境、武当山道教神祀、元明时期的政治经济、道教气功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武当山,又名参上山、太和山。其作为中国道教名山、武当内家拳发祥地,位于鄂西北丹江口市南部。它发源于秦岭山脉,属巴山东段支脉,耸峙于鄂、豫、陕、川交界处,诸峰骤起,层峦叠嶂,雄峻峭拔,长江南绕,汉水北回,东瞰江汉平原之西陲,北接秦岭之南麓,绵亘八百里。武当山山势雄丽,风景幽奇,具有“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奇特景观。它以其景色宜人的特殊地理环境条件,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历来祀奉北极玄天上帝。宋真宗因避尊祖赵玄郎讳,改玄武为真武,号称“北极真武帝君”。武当形胜,千百年来引来无数羽客高士。其著名者周有尹轨、汉有阴长生、晋有谢允、唐有吕洞宾、宋有陈抟、明有张三丰等。明初国势强盛,在这个时期武当山宫观建筑和神祀宗教活动也达到了鼎盛,这是与明初的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分不开的。然而,武当的兴盛,又与明代崇奉道教有关。庞大的道观建筑群的兴起和神祀活动的大规模化、经常化,为道教的昌盛、道藏典籍的辑印、道教气功、武术、医药等发展开辟了天地。武当道教的兴盛,又促进了道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玄机秘法的归宗,珍贵的丹道遗产,为张三丰准备了可参悟、借鉴的大量资料;武当武术的缘起,则是张三丰诸家先哲之睿智而形成的。信奉道教教义的仙道、文人墨客,出于对成仙得道的穷极追求和长生久世的探索需要,将丹道功法融会贯通到了拳艺之中,促进了内丹术功法与古代武术技艺的有机结合;历代高道异士,又以道家之哲理阐释于武当武术之技理,逐渐形成了从功法到理论都蕴涵着独特哲理和精妙拳技的武当武术,张三丰好道善剑、学识渊博、深通技理之奥妙,在当时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基于道教管理和道士自卫防身的需要,以道教内丹术的宗旨为出发点,集内丹术与武术技击为一体,升华和创造了客观需要的新的技术理论体系,为武当武术的形成做出了集大成的贡献〔3〕。据武当拳法研究会提供的资料表明,自元末明初起始,《张三丰太极十三式》等武功典籍业已流传,武当丹派、松溪派及其他庞杂的武术、道门流派如雨后春笋,武当弟子已遍行全国各地。可见,武当武术是从武当山客观的历史、地理条件和道教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诞生的。
3武当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3?郾1武当武术文化圈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是一个文化丛存在的地理空间。文化圈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这一整体的文化元素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它包括器物、经济、社会、道德及宗教等文化的一切主要范畴,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永久性。”〔4〕武当武术文化是地域文化学的重要内容,即“武当武术文化圈”,是一个地域文化,其地域应以武当山为中心,辐射涵盖整个十堰市的行政区划,以及襄阳、神农架等地。武当武术文化圈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生态文化圈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以其为核心,可以登武当、探神农、品三国;整合道教文化、建筑文化、汽车工业文化、森林探险、汉江风光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濡化”过程。武当武术文化在其形成的自然地理空间中,不但受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文化因素方面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包括道教文化、山区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军事战争等方面,其中道教文化在武当武术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道教文化是指凝结了道教精神的一切存在,是一种以性命之学为根本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体系,经过几千年来无数先贤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形成了思想深邃、方法独特、结构完备的道教文化体系,它在探索人体和自然奥秘、生命根本问题方面达到了极为精深的境界〔5〕。而武当武术主要是通过方士体系与道教发生密切联系的。方士体系是春秋战国大变革的产物,其信奉中国古代特有的神仙思想,认为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可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成仙的效果。经过先秦方仙道、秦汉黄老道而为道教所继承。武当武术正是根植于这样的中国道教文化土壤,成为道教养生文化中的代表之作、经典之篇,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武术作为武当地域文化系统的分支,是道教思想滋养与孕育的结果,其在拳理技法上不同于其他派系武术,具有独特之处。在漫长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武当武术与武当文化各个方面具有或疏或密的渊源和关系。武当武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隐含有浓厚的武当文化历史印记,武当武术也将成为反映和表达武当文化的符号和语言。
3?郾2武当武术文化丛
“文化丛(culture complex)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联结、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集合体”〔4〕。文化丛
通常以某一个文化特质为中心,结合一些功能上有连带关系的特质而组成的,其中每个特质都围绕中心特质而对整体发挥功用。这样的文化丛总是冠以中心特质的名称而称为某文化丛。武当武术文化丛亦是如此。武当武术文化丛是以武当武术为中心,包括其形成渊源、历史沿革、演变与发展规律、重大武术事件、重要武术人物、传承流派、拳种器械、技击功法及其文化精神、文化内涵、风格特点、价值观念、礼仪、道德规范等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综合起来,称为武当武术文化丛。武当武术是构成武当武术文化的实体和载体,脱离了武当武术,其文化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对武当武术文化丛的研究也可借助于1997年由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础》中所论述的“文化三层次说”进行分析,即“物器技术层”、“ 制度习俗层”、“ 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物器技术层”是物质文化层面,它是武当武术文化形态的表面结构,它主要包括武当武术技术、器械、练功器具、场馆、服装等内容;“制度习俗层”是相对隐形的中间层,它主要包括武当武术的组织方式、传承方式、教授方式、礼仪规范、武德的内容、比赛方式等内涵。“心理价值层”是最内层或最深层的武术文化形态结构层,它主要包括武当武术文化形态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内容〔6〕。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与道教的发展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并在其道家理念和道教教义的特殊要求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技术理论体系,从某种角度讲,道家思想是武当武术的哲学基础及理论渊源。武当武术就是在守内、崇实、尚礼、自娱、修性、保身的理论观念指导下,运用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武当武术拳理、拳技、原则和战略。应该说武当武术的理论渊源是多元的,它吸收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以道家为主,包含了传统医学、诸兵法内核,形成了对武当武术的多种学说理论和见解。
3?郾3武当武术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cultural trait)是指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武术文化特质就是指武术文化所分解成的一个个的小单位。它从武术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角度可以分成技术文化特质、社会文化特质和精神文化特质三大类。主要表现为基本技术、技法、技理、礼仪、传承方式和价值趋向,等等。武术基本的文化特质是一门武术区别于另一门武术的本质特性。武当武术文化的基本特质是道教文化。武当武术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的结晶,是道教修身养性的动功技术演化成手战之道的结果。阴阳消长、八卦演变是武当武术的理论核心。操练武当武术,能调养生息、强身健体,体现道家固本思想。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注重练养结合。逐步形成了以武演道、武道合一的鲜明特征。又因武当武术受军事战争、移民文化、道教文化、山区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既具有北方武术大开大合的刚勇,又含有南方武术的短小细腻,呈现南北交融的技术风格和特点。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点,加之道仙文化的滥觞,使得武当武术文化带有很多的神秘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风貌特色。经过历代武术家、军事家对拳法、兵法和道家气功的糅合、创编和演化,逐渐形成了以养生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的“内家拳派”。“内功外拳”、“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是其内功动功机制。后又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武术又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如龙门派、紫霄派、犹龙派、恒山派、九宫派、七星派、功家南派、乾坤门、白锦门,等等,内容十分丰富。为能(下转第42页)(上接第23页)清晰地解释和说明武当武术文化的特质,对其所蕴含的本体文化、“道”文化、“道家养生”文化、思想文化、典籍文化、史载文化、考古文化、人物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学术文化、道教名山文化、赛事文化、近代馆校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深。
下一篇:高校学生足球裁判员培养的几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