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我们喜爱花市,不仅仅是因为花卉的迷人与多彩,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花市都是一座城市或者一种文化的浓缩。穿梭其中,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闻着扑鼻而来的花香,纯朴的市井气息与厚重的历史感亦弥漫而来。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这里的植物生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泰國:派克隆花市
在泰国曼谷,有一座常年24小时营业的鲜花批发市场——派克隆花市(PakKlongTalad)。这里曾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浪漫的地方”,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曼谷旧城区的一部分,位于昭披耶河畔,连接着河畔码头。在拉玛一世时期,河畔旁是水上市场,到了拉玛五世时期改为渔市,后来才慢慢演变为如今的鲜花集散地,一个充满市井气息、释放热带风情的浪漫之处。
入夜的曼谷,城市开始安静下来,街上的行人逐渐稀少,白日里热闹的店铺拉下了卷帘门……而24小时营业的派克隆花市,依旧灯火通明。摊主们忙碌地搬运、整理花草,计算着白天的收益。为了最新鲜的花品,花商们也趁着天还没亮赶来进货。此时,这里是一片灯光与鲜花的海洋。
每天凌晨四五点,花市迎来最繁忙的时刻。花农们或陆运、或河运将鲜花陆续送到花市,汇散成集,使这里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市之一。另一面,收下鲜花的花匠们,技艺娴熟地将鲜花进行采摘,最后鲜花将被送往曼谷各地的寺庙、餐馆、酒店大厅等,甚至出租车司机也会用花装饰在后视镜上,寓意着好运。
有人说,画家调色板上的颜色在派克隆花市都可以找到。作为世界主要兰花出口国,这里遍地都能看到兰花,尤以石戽兰为最。从蕨类植物到苔藓,各种各样的植物应有尽有,空气中暗香盈袖。整个花市艳丽的主色调、为生活寻找色彩的游客与买家、为生计和信仰奔波忙碌的花贩们,共同构成了这里最真实而朴素的市井写照。
印尼:拉瓦贝隆花市
印尼四季皆夏,国内岛屿无数,森林密布。想必大家都知道印尼有“千岛之国”的称号,但或许不知道其另一个身份——“赤道上的翡翠”。这里植被面积广,花卉品种亦是非常丰富。拉瓦贝隆花市(RawaBelongFlowerMarket)是雅加达的花卉中心,也是东南亚最大的花市之一。这里以鲜花价格便宜而闻名,不仅有紫苑、玫瑰、大丽花、非洲菊等数百种观赏性花卉,还有花瓣袋、婚礼专用等装饰性花卉。
值得一看的是,拉瓦贝隆花市有大量的印尼国花之首——白茉莉花。在印尼人民心目中,白茉莉代表着纯洁与热情,更是爱情与友谊的象征。印尼那些恋爱中的男女们,便是用这白茉莉来传递爱情的心声。走进拉瓦贝隆花卉市场,它并不那么争奇斗艳。这里的鲜花直接摆放在地面上,店家们坐着小板凳,偶尔与顾客们聊上几句,给人一份清新与舒适之感。
越南:广霸花卉集市
夜幕降临,当河内各条街道都沉静下来的时候,西湖郡广安坊宜蚕堤旁的广霸花市(QuangBaFlowerMarket)亮起了灯,异常热闹。这里原是日新坊三岔路口的一处自发集市,随着当地人民生活需求的改变,这里慢慢演变为了河内最大的鲜花集散地。
首次踏访花市,不少人很是惊讶。数百箱挂着露珠的花摆满车上、摊位上,甚至是地上,让人联想起熟悉的农村市场。集市上,鲜花品种丰富,从大家熟悉的玫瑰、百合、菊花,到进口的郁金香、鸢尾花等,应有尽有。若想买到喜欢的花,得早点赶来。广霸花市分为两个场次,凌晨2时至4时是批发市场,这时赶来买花的人,将能买到既新鲜又便宜的花。凌晨4时至上午是零售市场,价格将比前者高。因为花市夜间开市,因此赶集方式也别具特色。在这里,赶集者们常常自备一个白光手电筒,以检查鲜花的质量和颜色。
凌晨2时开市,卡车、货车便一辆接着一辆驶入集市,直到晨光初现,人群才渐渐散去。花贩们骑着载满鲜花的车,从这里走向各条街道,通往各家各户。这时,河内著名的移动早市便从这里开始了。清晨,偶遇一辆载满鲜花的自行车,招手停下买一束花,一天格外美好。
菲律宾:“花都”碧瑶
碧瑶市位于菲律宾吕宋岛北部的本格特省,关于这里,不用具体地介绍到它的鲜花集市,因为它是菲律宾的“花都”,这里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被那色彩浓烈的鲜花点缀着,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大花园。1900年,两位美国人骑马走山路发现了这方鲜花遍野的宝地。后来,当地人常说:美国人是被鲜花,而不是被金子吸引来这儿的。
寒春料峭,当其他地区的鲜花尚未苏醒时,碧瑶也能培育出各种花卉。正是这样的“反季节”鲜花,使碧瑶的名声大振。每年的2月22日到3月3日,为了庆祝花卉盛产,当地居民会举办鲜花节(PanagbengaFlowerFestival),以迎接春天的到来。节日以造型各异的花车游行为主,各民族人民身着盛装,随着花车沿街游行,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本文来自《东南亚纵横》杂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1610.html下一篇:试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