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文教资料 > 故乡风物活页

故乡风物活页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早些年,永平彝族地区的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爱抽老草烟,即旱烟。


  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一至两个烟斗,彝族人叫“挖脱罗”。每一个烟斗由烟头、烟杆和烟嘴三部分组成,各人的烟斗又各有特色。就头而言,有的形如禽蛋,有的形似漏斗,有的像绣球,有的像牛角尖;外观颜色有红、白、黑、青,也有杂色的天然图案花纹等等。杆有短、中、长三类。短烟斗,长约五寸,携带和使用时方便,出远门可揣在衣兜里;中烟斗,长约一尺,大多是年轻姑娘和老妇人使用,不抽烟时常别在后腰杆的裤带子上;长烟斗,有五尺到一丈长,平时靠在火塘边;还有一丈多长的烟斗,当然,这是极少数懒汉的专用品。


  制做烟斗,一般由家里的男人完成。寻来自己喜欢的石头、木头粗敲粗砍大体成形,若是石料的就在磨石上细磨,若是木料的,就用快刀精刻细雕。待到外观适合满意的时候,用火器有意识地将里面钻空,一侧对称穿一小孔,装上黑金竹做的杆,杆尖配上烟嘴,一个烟斗就做成了。还有一些精制的烟斗,头是透明玉石,杆是金银铜,嘴是象牙制成,这是烟斗之精品,是当年少数贵人老爷、公子、小姐的专用品,在市场上也是很难买到的。


  过去,故乡的父老乡亲腰里很少有钱,买不起香烟,只能吃草烟。“饭后一锅烟,抵得过神仙”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体验。比如,抽一丈长的烟斗,叫做抽懒烟。彝族人的火塘大多设在正房中格的最下层,抽懒烟的人常把床铺安排在楼上第二层。每晚睡觉时,人趟在床上,把长烟斗从上面伸到到火塘上点烟,边睡觉边抽烟。上面的抽烟人虽然逍遥自在,但下面火塘还有其他家人在烤火,一不小心,因嘴惹祸,闹出矛盾是常有的事。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认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大多数人不再抽草烟和香烟,只有一些老人家还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使用烟斗抽草烟的习惯。


  上梁仪式


  “玉柱擎天天溢彩,金梁耀地地增辉。”在永平无论谁家竖新房,都要举行盛大的上梁仪式。据说,这种既盛大又热烈的上梁仪式,已在杜康发明酒时就开始了。


  竖房吉日,天蓝如洗,风和日丽。中午时分,四山八寨的父老乡亲,有的负儿牵女,有的挽手相约,男女老少都来凑热取乐。


  上梁开始,只见木匠师傅满面笑容地讲吉利语:“有句话,问大家,这年今月是何日?”众人齐声答:“天神下凡黄道日。”答声刚落,新房主人双手抱着一只大雄鸡交给师傅。师傅双手接过鸡在新房前面的神堂上三鞠躬后,拍鸡身三掌使其鸣叫三声,借鸡而自问自答,唱读:“接得主人一只鸡,鸡是什么鸡?”“鸡是大红冠子金黄脚的凤凰鸡。”众人答:“谢金口!”师傅接着唱读:“鸡是凤凰鸡,头戴金色帽,身穿五彩衣,今日X家来上梁,请你来点冠(梁)。”师傅说后,用手在鸡冠上掐一下,让鲜血流出,然后在中梁的两端和中央点上三点。点梁时,一边点一边高声唱读:“一点龙头,祝福X家生儿育女上大学;二点龙尾,从此老幼报平安;三点点中央,年年丰收粮满仓。”众人连连答:“谢金口!谢金口!……”


  而后,木匠师傅踏上木梯上到房顶,边上边大声唱读:“脚踏金梯上天堂,上了天堂接金梁。”到达后,两个弟子随师傅的喊话,把两条两丈余长的红麻绳往下放:“一对青龙下凡来,下凡接金梁。”开始拴中梁时师傅又唱读:“一条拴龙头,一条拴龙尾,拴好金猪扣,准备上天堂。”金梁拴好后,点着龙头和龙尾上的火炮。当金梁徐徐上升时师傅大声唱读:“金梁金梁上金梁,主人砍得山大王,上梁正逢黄道日,竖柱巧遇紫微星,用炮欢迎上天堂,X家选你做中梁。”众人齐声道:“谢金口!”金梁就位入扣安稳后,师傅在高空手持水瓶和酒瓶,一边浇水、浇酒,一边又唱读:“水是什么水?”“水是东海龙王水。”“酒是什么酒?”“酒是千年杜康酒。”“浇梁头,财似流水永不愁,浇梁腰,此处宝地聚财宝;浇梁尾,儿孙后代永远做官清如水……”然后,师傅在“东南西北方方利,春夏秋冬季季安”的高歌下,向四面八方丢下饵块粑粑、水果糖和核桃果等;下面的观众纷纷争抢,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一场上梁仪式就这样在你唱我答、笑声不断、喜庆吉利的氛围中结束了。


  投石兜


  投石兜,又叫赶雀兜;它既可赶雀,又可放牧,因而又叫牧牛鞭。它用麻绳结成,中间点有个小巧玲珑的椭圆形兜儿,有小孩子的手巴掌那么大,两端绳索长约1.5米,两头顶端有扣儿,整个兜儿像只小吊床一样。


  每年金秋时节,山寨里大片大片的玉麦一成熟,就会引来成群结队的鹦鹉和乌鸦来啄食。这些鸟儿飞行速度快,嘴锋利,啄食快,当它们一落进地里时,人一时赶不到现场,玉麦就会被它们啄食得一塌糊涂!后来,村中有个叫阿牛的人发明了这种赶雀兜,还真是一件宝物,大大发挥了赶雀护秋的作用。


  人们都知道,用手投石块,一般最远只能投30米至50米远,而用这种兜儿投石可以投到500米左右。具体投法是,首先把石头放入兜里,接着用两个手指扣住兜儿的扣,然后,举手向上甩,由慢到快加速地用力在空中转圈甩。当转速的力量达到一定极限时,将全身的猛力都集中到手臂上,即刻放掉手指中的一个扣儿,只听“嘎”的一声脆响,石块放出“嗡嗡嗡”地向远方飞去,对雀鸟真的有极大的威慑力。


  现在,那些会啄食玉麦的鸟儿越来越少了,这种投石兜,也大多在放牧时用于驱赶牲畜。假如你到彝族山寨,便会听到一种清脆响亮的“吧嗒、吧嗒”的声音,那就是放牧人在甩兜儿驱赶牲畜。


  口弦


  口弦,彝族人也叫“篾弦”。是一种衔在嘴边弹奏的小乐器,形体小巧玲珑,长3至5寸,宽约1厘米,扯线弹奏。


  据说这种口弦的来源是由于彝族妇女在旧社会深受封建礼教的“闺女不得出家门”的束缚,使她们终日不能耳闻目睹外面的世界。为了消忧解闷,有一个姑娘就做了这样一个口弦来诉说自己的心事,这就是后来的口弦。


  新中国成立以后,彝族姑娘取得了自由。口弦就成了她们传情达意、用气说话的乐器。她们通过特殊节奏,“滴滴滴、宗宗宗”的声音“说”出心中的话来。特别是在闲暇之余,她们常常三五成群地汇集在一起,用口弦斗嘴开心取乐或弹奏山歌,倾诉她们的秘密和喜、怒、哀、乐。


  彝族人的口弦虽然很小,但在她们的心目中是有很高地位的,有一首《赞口弦》小曲是这样说的:“三寸竹片片,两头扯线线,一端口中衔,口弦说秘密,一代传一代。”


  鞋趣


  和绣花围腰一样,彝族妇女做的布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彝家人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也是一家妇女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艺。俗语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做鞋和刺绣是彝族姑娘从小务必学会的本领。所以,不会做针线活的姑娘是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婆家的。


  彝族布鞋针法特别,绣图独特,形状多样,工艺精湛。从种类分,有新郎鞋、亲属鞋、大众鞋、寿鞋几种;从性别和形状分,有男鞋、女鞋、雏儿鞋和尖头小脚鞋。


  新郎鞋,用彝族话说,就是“千层毛边底鞋”。它是未过门的新娘特地赠给新郎官的最珍贵的礼物,是彝族青年男女爱情的象征。彝族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至订婚,在尚未过门前的两三个月,父母就不让女儿做其它家务活,让她们深居简出,专心致志地做针线活。首先是做相当考究的新郎鞋。它常用缎子或黑灯芯绒布做鞋面,雪白的布衬做千层底,细针密线,纳成齐整硬地底子,围绕鞋边扎上白花花的缨穗,把整双鞋衬托得黑白分明,格外引人注目。


  除做新郎鞋外,未过门的新娘还要给男方的家庭成员和直系亲属做鞋。一个姑娘结婚前至少要做二三十双,多则百余双。这些鞋尺码样式不等,男鞋朴素大方,鞋口成三角形;女鞋鞋面鞋口成圆形,鞋面前后左右绣有花木鸟虫等图案,秀美夺目,是大姑娘和小媳妇上街访友、走步舞姿炫耀美色的心爱之物。彝族举行婚礼,分为三天,第一天团客,新娘就把做好的鞋子全部装进箱子里;第二天是正亲,鞋子随从新娘一齐嫁到男方家;第三天早上在举行认亲仪式上,新娘给男方父母和亲戚送鞋,以表心意。


  小雏鞋,又叫婴儿鞋或连袜鞋。这种鞋是专门给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特制的,它和衣服、裤子连在一起,鞋底鞋面特别软和,对婴儿的小嫩脚起到了最好的保护作用。


  小脚尖头鞋,是封建社会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它是一种小巧玲珑的绣花鞋,形状像一条龙头翘起的小船,鞋后跟上多出一块布,它有两种作用,一是为了穿鞋方便,小脚往鞋子里一伸,用手揪住那块布顺势一提,鞋子就穿好了;二是为装饰,美观好看,故有“我家有个小脚婆,走起路来颠颠狂。”


  寿鞋,就是“阴人鞋”。每当老人进入六十花甲的时候,自家姑娘和小媳妇就要忙着做寿鞋。做寿鞋的布料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鞋头拼有寿字等图案。鞋做好后,把它放到做好的棺木里,待老人寿终正寝后带到阴间去穿。


  弩子


  在永平县龙街和水泄等民族杂居的地方,几乎家家都有弩子。


  这种弩子,是在弓的基础上,用韧性较好的矮桑树或黄秧木树制成的。其结构由弩本身、弩扁担、弩弦(麻绳)和弩芽(扳机)五部分组成,外加竹箭,即弩弹。竹箭多用黄竹和实竹削成,每支长约1尺,箭杆圆形,一头是根,要夹用薄竹篾叠成三角形“翅膀”;一头是尖,很锋利,有的是用铁做成,这样的箭飞行速度快,准确度高,杀伤力大。


  一把弩子的功力(弹力)一般是在30至80斤左右。若拉弓上箭、发箭,它不仅能捕杀鸟类,而且能捕杀猛兽。有的箭头上有“弩箭药”,即一种特效的麻醉剂,只要打破动物一点皮肤,就会很快被麻翻的。


  如今,狩猎被禁止,当狩猎的基因在体内蠢蠢欲动的时候,他们就用弩子猎取几只伤害核桃果的松鼠什么的,或是参加民间组织的射技比赛娱乐活动,更多的只作为收藏品。


  串山会


  在永平与昌宁县交界的苗岭山寨的苗族群众,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热烈而盛大的“串山会”活动。


  苗族群众的串山会,主要内容有斗牛、斗狗、踢毛毽、跳芦笙舞等民族文艺文体活动。串山会的节日一到,苗岭山寨一片欢腾,天刚亮,苗族群众早已牵着牯牛,吆喝着自家的狗,吹笙弹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活动的中心地点。


  苗族的串山会活动,气氛最热烈的要数斗牛和斗狗两项活动。斗牛是两头牯牛互相用头斗顶。斗牛开始,场外围观群众呐喊助威,场内只听见牛角铮铮撞击。两头牛互不相让,难分难解。有时两牛力量相当,斗顶长达十至二十多分钟,不分胜负。只有用两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分别套在两头牛的后脚上,仿效拔河,每边站二十几个小伙子朝两边拉。一场杀得天昏地暗的大战才算归于沉寂。最后取胜者为“头牛”,其余类推出六等为“牛王”。德高望重的苗族老人给“头牛”和“牛王”戴花。主人家牵着牛绕场一周,以示荣耀,并且依次接受大家的祝贺和敬酒。


  斗狗的场面,不亚于斗牛,方法大致相同。狗的主人各自把狗带进场内,对它“交代”几句,霎时,两只狗都飞一般地向对方扑去。只见两狗龇牙咧嘴,猛扑猛打。有时候,苗族群众还特意举行一只狗对付很多只狗的活动。这场争斗就更精彩,只见场内很多狗围住中间的一只,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围的狗抓脚磨掌,逐渐缩小包围圈,寻找着进攻点,中间的那一只也在转来转去,寻找着突破口,互相发出“汪汪”的声音,震动山谷。随着场外主人的呐喊助威。几十只围在外面的狗,一齐向中间那只扑去,中间那只狗好像早有防备,一个弹跳,跳出圈外,给众狗一个空扑,相互碰鼻,使观者一片哗然。


  苗族群众在串山会上踢毛毽也很有名。毛毽是用玉麦壳扎成的,柔软而有弹性,能踢很远。踢毛毽时,人可多可少,但一定要双数相等,各分一半,双方用脚对踢。如果其中一方接不到毛毽而落地就算输。还有跳芦笙舞,一般在晚上举行,熊熊的篝火旁摆下一大坛苗家人自酿的玉麦酒,然后在坛口插上几根吸酒的芦苇秆。芦笙响了,人们围着酒坛翩翩起舞。随着队形的变化,人们按顺序到酒坛前用芦苇秆吸酒,表示苗族群众和睦团结,安心搞好生产,夺取丰收的心情。本文来自《中华活页文选》杂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178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