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三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上,出任本届大会主席的全军心血管疾病专业组副组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海昌教授在阐述该届学术会议的理念时这样概括说:“第七届CCIT依然秉承了实用、创新的理念,突出复杂病变全程直播,前沿热点的探讨,让与会代表体验最新的‘复杂冠脉介入之旅’……”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时刻都在推动着医学科学前进的脚步;而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应该立足于“实用”和“创新”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极大地减弱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普世意义和价值,医学学科尤其如此。那么,就王海昌教授上述话语所涉及的领域而言,哪些才是学科前沿的热点话题?王海昌教授在这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和奉献?围绕这些话题,本刊记者对王海昌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实用:多位著名专家带来无限精彩
王海昌教授回顾起在古城西安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第七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三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时,首先介绍了这次论坛的盛况。他说:“此次学术会议通过扣人心弦的直播手术,丰富多彩的专题报告,互动热烈的病例讨论,规范实用的精英培训,为各位同道提供了一场国际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学术盛会,共同探讨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进展与未来。”
王海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主办、泰尔茂株式会社协办的这届论坛,在2012年12月14日举行的开幕式上,第四军医大学王茜副校长、西京医院医教部李谨革主任、广东东莞市康华医院贾国良教授等领导及嘉宾出席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三天的大会上,本届论坛的内容涉及了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直播与专题热点讨论、导管室并发症病例专场、死亡病例讨论专场、冠心病介入治疗最新进展专场、分叉病变专场、深入解析CTO专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专场、答疑解惑专场、复杂病变介入治疗青年医师论坛及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精英培训班等十大板块。而组委会邀请到的香港大学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阜外心血管医院徐波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传玉教授、武警总医院刘惠亮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更是为与会代表带来了带来无限精彩。
热点:
CTO仍是学界未能攻克的“堡垒”
王海昌教授认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仍是这届论坛上的热点学术话题之一。他解释说:“这个话题之所以热得经久不衰,是因为多年以来,CTO一直被心血管病介入专家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未被攻克的最后的堡垒’,更是冠脉介入术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由于患者冠脉病变的极复杂、极高危决定了介入技术的高难度和高风险,对术者的综合介入技术以及体力、心理均是一种非常考验。所以在这个领域,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一致在孜孜以求地做着各方面的努力!”
王海昌教授具体介绍说:“比如说,在本次会议上,北京安贞医院的周玉杰教授即给与会同行们带来了左主干分叉CTO病变的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周玉杰教授在谈到介入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临床治疗策略时着重提到:‘PCI处理左主干病变的核心,是单支架技术或双支架技术。一般来说,对于左主干口、体部狭窄可用单个支架治疗。’周玉杰教授还强调了处理左主干病变选择支架大小的原则是‘选大不选小’,支架长度也不宜太短;因为支架太短不易定位,而且还很容易脱落。另外,周玉杰教授也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在进行左主干病变手术时必须有充分的术前准备,仔细分析患者病变情况,制定可行的临床策略;手术医生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要有强大的外科支持,随时准备外科手术;术前做好急救措施的准备工作。同时还应该了解患者能否坚持一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手术过程中,造影剂使用量应该控制在最小量范围内。’而来自西京医院的郭文怡教授则对此话题作了补充,他认为:‘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要求术者具有必要的手术经验,在不能确定导丝位置时,一定不能盲目扩张;逆向技术时,要避免损伤微小逆向通路;功夫不到时,不要选择心外膜通路等。’”
谈完这个话题,王海昌教授接着介绍说:“除了有关CTO的讨论之外,会上的另一个热点话题是‘冠脉造影’。一直以来,冠脉造影都被大家公认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因其具有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不能精细显影支架情况,对支架扩张情况也无法充分判断;而在目前,由于血管内超声――即IVUS,能够精确量化支架扩张水平,也被认为是判断支架扩张情况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操作复杂、费用昂贵,而且还需要经验丰富的介入人员进行操作,并且需要延长手术时间,以及存在检查相关并发症等诸多不足因素,所以尚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针对近年发展起来的Stent-Boost技术,来自武警总医院的刘惠亮教授在本次会议上作了简要的分析:‘与IVUS相比,其具有简易、快捷、安全和经济的特点。但是,Stent-Boost技术仅能观察支架形态,而无法判断支架与血管壁及邻近血管的关系,作为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Stent-BoostSubtract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在Stent-Boost显影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次造影剂注射显影,从而能够判断支架与血管壁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更加有效地指导PCI的临床应用。’”
王海昌教授说:“会上围绕这些学科内热点、难点话题的讨论,尤其是国内这些知名专家在会上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在临床研究方面多年的宝贵经验拿出来,毫无保留地和与会同道分享,必将在‘实用、创新’的基础上,有利于推动陕西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学科发展。”
而事实上,在本届论坛的大会主席、西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王海昌教授和副主任郭文怡教授的带领下,以及在大会秘书长王琼的策划下,作为“东道主”的“西京团队”更是与特邀嘉宾合作了20余场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的全程直播和百余场的学术讲座,通过专家对介入手术技巧的演示和对前沿热点内容的讲解,为广大与会代表精心打造了一场介入心脏病学的学术盛宴,对与会代表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交流:古城西安的另一场学术盛宴
多年以来,为了推动区域学术发展,王海昌教授和他领衔的“西京团队”,一直不遗余力地做着诸多学术交流与推广工作。仅仅在第七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三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开幕的5个月之前,仍由王海昌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的“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暨第十七届西京-MayoClinic心血管病学新进展研讨会”也在古城西安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谈及那次学术盛会的举办宗旨,王海昌则强调了“交流”与“合作”这两个关键词。他说:“那次会议是本着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同样是围绕‘学科新进展’这个前沿话题展开的。在那次研讨会上,我们邀请到的各位专家也与大家分享了心血管领域最新的PCI技术、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研究和治疗进展。国内外著名专家汇集一堂,通过互相交流和探讨,共同促进并带动了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实践、患者护理、医学研究及教育的革新和进展。”
王海昌教授介绍说,“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是由西京医院和美国MayoClinic共同举办的。这次学术会议把学术视界最大化地延伸到了海外。西京医院的熊利泽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的韩雅玲教授、美国MayoClinic的教授、beck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不但出席了会议并致辞,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谈及这次规模更大的学术会议,王海昌教授有些兴奋。他坦言:这次会议仍然没有背离“追踪前沿热点”的核心目标。我们在在大会上设立了前沿热点追踪论坛。韩雅玲教授就《2012中国PCI指南》做了详细解读。韩雅玲教授在报告中提出,‘最新指南重点讲述推荐建议,而对临床研究及其结果未做详细描述。指南内容涵盖了心脏团队讨论治疗决策、稳定性冠心病的血运重建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血运重建治疗、特殊人群(糖尿病、慢性肾病、合并心衰、再次血运重建)、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择期PCI、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PCI和STEMIPCI的抗栓药物应用以及血运重建后长期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同时,韩雅玲教授从STEMI溶栓后早期PCI的策略、抗栓药物的选择等做了深入的讲解。
规范:介入治疗的发展大趋势
在采访中,王海昌教授认为:“站在学术的视角回顾,从介入治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介入治疗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因为它在冠心病治疗中能够解决很重要的问题。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如何加强和推进‘规范化’的问题。”
王海昌教授继续介绍说,正因为如此,霍勇教授在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重点做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的专题报告,他在中指出:“如能规范救治流程,就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分类治疗,提高发病后早期救治,缩短诊断及闭塞血管再灌注治疗时间,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
另据了解,原卫生部不久前在京召开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48家试点医院开展救治体系和区域性急救网络建设研究。对此,王海昌教授认为:“这将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注重管理,通过急救体系网、院前急救中心医师、急诊室团队、辅助科室等共同协作,优化整合医疗资源。”
在采访中,王海昌教授还坦陈:“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以及技术的不断提高,介入治疗不同时期的并发症已明显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并发症,仍然是冠脉介入治疗最大的障碍。虽然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病变,但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发病率却表现得逐渐增多。虽然应对并发症的最佳策略是防患于未然,但即使对于一名经验丰富的术者,介入治疗并发症也常常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而且PCI过程中一旦出现并发症,要求术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稍有延误或处理不当,便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熟练掌握各种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特点和处理策略,对介入医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要提高并逐步规范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问题,向国外同道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西京医院与美国MayoClinic共同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的初衷之一。王海昌教授就此介绍说,在这届会议上,大会共同主席、来自美国MayoClinic心脏内科的教授从缺血性及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患者的危险分层、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以及ICD治疗的指南推荐方面,向国内外同道做了极为精彩的报告。他指出,7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具有冠心病病史,一些无晕厥病史的冠心病患者,HolterECG能够记录到长达几十秒的室速发作,提示应当提高对于冠心病患者室速预防的力度。虽然院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室速患者的生存率,但即使在有目击者存在的情况下,美国院外心脏骤停室颤患者生存率仍低于50%。不明原因的晕厥,电生理试验可诱发的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室速或室颤(证据级别:B),应当尽早植入ICD,进行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而同样来自美国MayoClinic心脏内科的beck教授,则对比了冠脉造影及冠脉CTA成像效果后,发现二者对于冠脉病变部位及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极为相似,冠脉CTA还可以提供精确的冠脉钙化评分,为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海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这次学术会议并未遗忘护理学科。为此,大会还同步举行了“护理论坛”。这个分论坛参会代表达到了400余人,分别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各大医院。特邀的18位护理专家分别就护理质量与风险控制、安全管理、优质服务、护理科研、护理教学以及专科技能和疾病知识等专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带来了大量国内外医护界前沿讯息,教授先进的服务理念、教学、工作技巧及管理方法,同时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高的前进目标。学科: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国际合作
据记者了解,在“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开幕式上,西京医院的熊利泽院长对国内外专家多年来给予西京医院尤其是心血管内科的巨大帮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同时还对西京医院和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建设情况及近年来在医教研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简短的介绍。
据熊利泽院长介绍,主办此次大会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成立于1957年,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方面形成显著的医疗特色。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开展了我国首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开创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河,并推动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被国务院授权成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介入性心脏病学培训中心,同年成为亚洲急救中心,国际救援中心指定抢救小组成员单位;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确定为世界健康基金会冠心病诊疗培训中心;2005年被确定为原国家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培训中心。
西京医院心内科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病中心,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每年吸引了包括以西北五省为主的全国各个省市的病人前来就诊,其中多数患者是在其他医院无法处理的情况下转至该院治疗的疑难危重患者,危重患者收治率为82.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高于88%;所收治的患者中有36%以上来自于陕西省以外的其他地区,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心。并且,该学科与各兄弟单位以多种方式携手合作,如:床旁会诊、手术代教、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等,建立了西部地区快速有效的心血管病协作网络。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好时机,提高整体医疗及学术水平,改善医疗环境,以最快、最好的技术服务于西部人民;对提高西部地区心血管病诊疗水平、加速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尤其是该学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医疗特色,并有力推动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近些年来,西京医院心内科在王海昌教授的带领下,本着“立足学科优势、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国际合作”的宗旨,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
另据记者了解,关于王海昌教授在逝去的龙年倾力举办的这两届学术盛会,业内同道这样评价说,这两次学术盛宴,作为心血管医生与国际交流的窗口,已经成为国家级继续教育的精品项目,同时也为推动陕西地区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冠心病防治与介入治疗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专家简介
王海昌,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兼任全军心血管疾病专业组副组长、陕西省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等职。他所领导的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军队首批“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曾赴日本冈崎国立共同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和美国MayoClinic医学中心研究和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肌微血管损伤,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陕西省基金2项,作为课题组副组长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1项及军队特需药1项。作为共同作者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陕西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在心血管领域高水平杂志EurHeartJ,CardiovascRes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著10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46篇。现任多家专业学术期刊的副主编、编委等职。作者:凌寒,本文来自《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