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摘要:民俗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语境下凸显出汉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民俗学文化不仅有利于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理解汉语词汇,同时也对学习者深入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掌握并提高准确运用汉语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
一、民俗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人们对于汉语的学习,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语言教学了,而是对隐藏在语言文化背后的文化因素的兴趣更加浓厚。这也就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应是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更应当是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的教学。而要想进一步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完善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则应首先着眼于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是语言文化构成的基础,而语言又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因此,民俗文化不仅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也是引导汉语学习者融入汉语文化的沟通纽带。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必须涉及的。而民俗文化,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文化的起点,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难点所在。
二、民俗学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民俗”是一个从日语中借来的词,、在英语中被称为folklore,直译为“人民的知识”、“群众的智慧”。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一个民族最源远流长,最富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种文化交汇的语境中,凸现的便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而民俗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1.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蕴含了大量文化因素的语言。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语、吉利语、委婉语、俏皮话、禁忌语、祷词、招呼语和在特殊场合或仪式中使用的行话、黑话、隐语、咒语等。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难点,但也是深入了解汉文化的突破点。
2.节俗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俗便是其中的典型性的代表。通过节俗文化,学习者们可以了解一些中国特色的词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方面的词语等。例如:在教师介绍春节时,会涉及到“过年好”“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等词语。在介绍端午节时,一定会涉及到“粽子”“龙舟”等词语。在介绍元宵节时,一定会涉及到“元宵”“汤圆”“灯谜”等词语。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因此,必须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拜年、发红包、吃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俗,才能使学生明白并掌握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节俗词语。假若学习者只是简单了解却不理解这些词语和礼仪背后的民俗文化以及这些节日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便更加不可能学习好、利用好汉语了。
3.称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节俗和一些特有的汉语民间语言,还要注意在口语交际中的民俗语言文化。例如:在称谓方面,中国人喜欢称与自己对年龄差不多的男女为大哥、大姐。或者在姓氏后加上哥,姐等,如“张哥”“王姐”等。这事实上是中国人热情、淳朴、豪放的表现,表达了中国人的一种平等意识。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一个陌生人为什么叫自己的哥哥或姐姐,使得他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4.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往往偏于谦虚、礼貌、委婉。例如:中国人在面对夸赞时,往往都会回答:“哪里哪里”,而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在面对夸赞时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因而,在他们热情夸赞中国人,却往往得到一句“哪里哪里”的回复时,可能会不理解,甚至认为中国人虚伪。而此时,单纯的进行交际问题告诫,并不会使留学生完全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必须将蕴藏在语言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讲解给汉语学习者,使他们真正明白中国人在称谓中体现的谦逊、热情。
因此,中外文化差异常常造成语言交际上的误解。中国人的含蓄委婉常常时留学生觉得中国人虚伪,不真实。而国外文化的开放直接常常使中国人难以理解。只有使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语言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语言交际中做到举一反三。
5.特有的民俗意象
中国的农耕经济使得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正面形象,而狗、狼、鼠则常常是奸诈狡猾的反面形象。因此,许多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鸡鸣狗盗、猪狗不如等,往往都带有贬义。而西方文化是在采集狩猎的经济生产模式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采集狩猎过程中需要狗的协助,因此,一些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luckydog,jollydog,worklikeadog等词语中,狗都是表示可爱的,努力的。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面对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学习者,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将语言的含义教授给学生,必然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再次面对类似的语言现象时,仍旧不能够学会处理,只有我们将民俗文化的内容以及形成的原因告诉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理解,避免闹出笑话并在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学会独立处理这种语言现象。
在颜色方面,中国人一直喜欢喜庆的红色,将白色作为丧葬时使用的颜色。因此会有红红火火、三尺白绫等词语。在学习这些词语时,如果是一个日本学习者,看到这样的词语,一定会将红红火火认定为不好的词语,而将三尺白绫认为是积极向上的词语。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日本的民俗文化对于红白两个颜色所象征的含义是完全相反的,这就需要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各个国家的民俗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的差异,就必须处处注意带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这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都能够全面深刻的学习语言知识。
三、民俗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从民俗学的角度,我们既可以解决留学生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错误,又能准确揭示语言的内在文化含义,从而培养外国学生正确理解、恰当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既使得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也在教学中将汉民族文化的特色部分传播开来。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即便加入对民俗文化因素的考虑,但文化部分永远也不能超越语言部分的教学,单纯依靠文化的汉语教学是不成立的。民俗文化应当成为仅次于语言部分的第二部分,对语言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总之,汉语的教学不应当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应当将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目的语环境,了解目的语文化。学习者不仅仅要学习语言,更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去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俗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文字背后深层次的民俗语言文化,进而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7.
[2]华霄颖.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民俗解说[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报,2004.3.
[3]曲凤荣.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4]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汝东.对外汉语修辞学[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81.
关皓月(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2649.html上一篇:论中国民俗学史中研究对象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