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文教资料 > 推荐优秀的农药学论文范例欣赏(共6篇)

推荐优秀的农药学论文范例欣赏(共6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第1篇:蔬菜生产中农药科学使用技术


  1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现状


  1.1滥用高毒农药和激素类农药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不同的菜品会产生不同的病虫害,有的菜农在种植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不规范,滥用毒性较高的农药以及激素类农药,例如对于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也使用氧乐果等高毒农药,对葱蒜韭菜田中的韭蛆进行防治的时候也采用甲拌磷、涕灭威等药物,导致蔬菜上残留的农药较多。同时,有的菜农为了使得蔬菜长得更快、更大,在蔬菜种植过程中还会使用激素类农药,例如在韭菜、香菜、菠菜等蔬菜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920。


  1.2农药配置不准确


  菜农在使用化学农药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时候对农药的比例控制不当,没有使用专业的工具进行量核,菜农往往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或者经销商的介绍对农药进行配置,因此导致农药配置比例不准。


  1.3使用方法缺乏安全性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有的菜农长期使用某一种药剂,并且对各种药剂进行混合搭配,施用农药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因此导致蔬菜生长受到影响。例如有的菜农根本不了解生物防治方法和物理防治方法,不懂得如何使用杀虫灯、糖醋液、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手段,只会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2蔬菜种植过程中科学用药的方法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为了对各种病虫害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则必须要及时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为了防止滥用药物和过度用药对蔬菜生长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农药使用方法进行控制:


  2.1选择对应的药物


  化学农药的种类繁多,防治的对象、范围以及作用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蔬菜的病虫害现象,对症下药,选择最合适的药物,防治滥用药物带来的问题。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对于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例如地老虎、菜青虫、棉铃虫等,可以使用胃毒剂进行防治;对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例如蚜虫、螨类、蝽象等,则可以使用内吸剂对其进行防治;对于以种子传播为主的病害,例如茄果类猝倒病、立枯病等,则应该要从种子处理的角度着手,使用药剂进行拌种或者浸种,对病害进行有效地控制。菜农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各种病害地学习,并且采取相应的药物进行防治,防止在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以及高毒性药物。


  2.2对用药时间进行控制


  用药时间不对也会对蔬菜产生严重影响,通常来讲,在使用农药的时候要根据病虫的发育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各种农药的品种对具体的用药时间进行确定,不能过早使用药物,也不能过迟使用药物,更不能错过防治病虫的最佳时期。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般是在发病初期就要开始用药,同时应尽可能避开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期,防止农药对各种虫害的天敌造成杀伤。另外,在用药的时候还要对天气情况进行观察,一般在早晨或者傍晚用药,避免晴热高温的中午以及大风大雨天气。


  2.3对农药数量进行控制


  用药量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蔬菜产生影响,用药过多会导致药物残留,用药不足则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好,进而影响蔬菜生长。对于任何一种药物,都应该要按照其说明书对具体的用量进行控制,同时要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农作物的发育期以及用药方法对具体的用药量进行控制,以达到好的防治效果。在用药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增加、减少药物量,也不能随意增加或者减少频次。


  2.4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用药


  当前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最常用的用药方式喷雾,但是这种方式比较单一,不能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对用药方式进行拓展,在传统喷雾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喷雾、喷粉、隐蔽用药等方式,例如在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浸泡,就属于隐蔽用药方式,在生长期内使用药剂灌根,或者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时候选用粉尘施药法、烟雾施药法可以对病虫害进行有效地防治。


  2.5科学合理地用药


  在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合理复配混用农药,对农药进行混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病虫害预防效率,能够同时对多种病虫害进行防治,在组合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组合。由于蔬菜对应的农药种类繁多,性质均不相同,因此在配合使用的时候主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确定能否混用,混用的比例为多少。根据农药在水中反应,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分别是中性、酸性和碱性,其中中性农药和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合使用,中性农药与碱性农药之间可以混合使用,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混用,有机磷类农药与含铜制剂的农药之间不能混合。第二,交替用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单纯使用一种农药会导致害虫产生抗体,进而降低药效,对此在用药过程中应该要实现交替用药,轮换使用不同品种的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加强对各种病虫害的防治,药物治疗是最保守、效果最好的方式,在用药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对药物种类、药物数量以及药物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控制,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并且减少对蔬菜的危害。


  作者:荆树生

  第2篇:全省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活动


  “国家禁限用农药有哪些?施用农药用什么施药植保机械好?配药时必须配备的个人防护措施有哪些?”在白城市举办的“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班”上,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们为农民讲授科学安全用药知识和正确的施药技术,并发放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和《生物农药科学使用指南》。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技术代表介绍并宣传了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环境友好型农药;昆虫性信息技术、病虫预测预报技术和高效植保机械精准施药技术。


  “吉林省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活动”于2月22日在白山市举办了启动仪式,拉开了全省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的序幕,3~4月中旬在梅河口、德惠、榆树、洮南等全省12个县(市、区)开展了培训活动,共培训1500余人次。


  一、培训活动师资力量强


  随着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对于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方法的需求日益加强,实现“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需要多学科和多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广泛参与、农技推广者的努力工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为了让更多农户接受并采纳科学安全用药理念,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门成立了专家团队,由总农艺师吕月星和副总农艺师刘颖挂帅,首席专家任文艺带头,防治科科长陈立玲、测报科科长赵英奎和副科长张振铎组成,针对玉米、水稻轻简栽培技术;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农药、植保机械和施药人三者的关系以及科学安全用藥技术进行了授课。


  二、培训活动扎实接地气


  3月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发了《关于在全省组织开展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活动的通知》,在全省掀起了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热潮,培训形式有会场培训也有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广大农民既能积极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又能根据各自种植情况向专家咨询。


  在春耕关键节点上,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农药安全使用培训活动步伐已经迈开,通过农企精准对接合作的方式,将培训活动延续下去,使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走进农田、惠农服务走进农村,防护减施农药技能走进农民,有力的推进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步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添砖加瓦。


  第3篇:科学评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我国每年使用农药挽回的损失可解决1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农药为我国解决温饱问题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农药在农业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会产生许多新的技术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例如生物防治、抗虫基因导入、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等不使用农药的方法,但没有一种可以完全取代农药。20世纪许多发达国家曾尝试不使用农药,全靠自然调控的措施来保护作物,结果损失惨重。据美国农业部资料,美国一旦停止使用农药将导致植物产品的产量降低30%,农产品的价格提高50%-75%;英国试验证明,一年期间不使用农药导致谷物产量下降45%、马铃薯产量下降42%、甜菜产量下降67%,而两年不用损失又增加一倍;德国亦得到类似结果,苹果园不用农药处理产量减少40%,商品质量的水果数量从80%减少到30%;在日本秧苗稻的产量减少40%,播种水稻的产量减少90%。


  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农业大国,每年人口以15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面积仅为0.95亿公顷,每年以40.0-4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要养活众多的人口,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农药的使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发生的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有1648种,其中害虫838种、病害724种、杂草64种、农田鼠害22种。20世纪8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1.87亿公顷次;90年代扩大到2.50亿公顷次;近几年发生达2.7-3.3亿公顷次。每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占农作物产量的30%。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主要是靠农药解决的,每年农药用量数万t(折纯),农药施用与经济效益之比为l:4以上,可挽回粮食损失3亿t、棉花40万t、蔬菜4800万t、水果320万t,总价值在5亿元左右,可解决l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因此,我国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药功不可没。


  因此,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目前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最有效和不可替代的防治方法。正如197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小麦育种学家NormanE.玩d皿g所说:“没有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丰衣足食。可以肯定,在较长时间内,农药仍将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重要手段。


  2农药的负面影响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对人畜、环境、农产品等特别是在管理、使用不当的条件下有负面影响。农药的负面影响主要源于农药化合物本身、生产中的废弃物与产品中的杂质、使用不当三个方面;虽然与活性化合物本身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使用不当造成。农药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人畜农药中毒。我国每年农药中毒者达数万至10万人,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占70%以上。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者达10万余人,致死率达20%(即每年约有2万人死亡);90年代以来每年约有5-7千人死亡。近年我国每年因食用蔬菜中毒者高达数千人、死亡数百人。


  2.2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我国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遭遇欧美、日本等国的“绿色壁垒”,严重地制约了农产品出口,技术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达100多亿美元以上,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也必将失去市场。


  2.3抗药性增强。我国到1994年至少已有50种农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鳞翅目10种、同翅目10种、鞘翅目7种、蟀蜻3种。


  2.4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每年有100万t农药制剂、1亿t药液喷撒到农田中,有效利用率只有10%-30%,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喷撒的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環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降低农药负面影响的措施


  农药是在适应农业发展要求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对人畜、环境、农产品等的负面影响是在其广泛使用过程中逐步被认识和关注并不断地被克服和消除。为了克服和消除农药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工作始终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关于安全使用农药的法规,如《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国务院1997年5月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农业部1999年发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02年发布了《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农业部公告第194号、274号停止受理了一批高毒、剧毒农药的登记申请,撤销了一批高毒农药在一些作物上的登记,第199号公布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不得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的高毒农药品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荐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和植保机械;国家有关部委每年联合开展了农资打假活动;建立了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实施了高毒农药削减方案等。这些措施为推动我国克服和消除农药的负面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4农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药必将会被不断改进与提高,向“高效(亩用药低)、安全(对人畜、环境安全)、经济(用药成本低)及使用方便(高效剂型)”的方向发展。因此,只要采取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大科研投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科学合理安全农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等措施使人们扬长避短、恰当地使用农药,那么农药必将会在21世纪对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同时,生物防治、抗虫抗病育种、物理防治、农业技术防治及其他新方法、新途径的应用(昆虫性外激素、保幼激素、不育技术、拒食剂、抗菌素及微生物农药等)也必然会有更大发展。


  5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药必将会被不断改进与提高,向“高效(亩用药低)、安全(对人畜、环境安全)、经济(用药成本低)及使用方便(高效剂型)”的方向发展。因此,只要采取加强法律治、农业技术防治及其他新方法、新途径的应用(昆虫性外激素、保幼激素、不育技术、拒食剂、抗菌素及微生物农药等)也必然会有更大发展。


  作者:袁洪亚

  第4篇:农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农药工业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农药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成为农药生产、使用、进口、出口大国。农药学作为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门类、横跨从实验室基础理论创新到工厂生产、田间应用的多个环节、基础和应用结合紧密、工业转化和农业推广需求强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设农药学专业,培养从事农药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正在逐步实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两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农药学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造就大批能够适应我国农药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农药学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要课题。


  1农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对多家大中型农药相关企业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农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工作内容上大致分为4类:新农药产品的开发、农药剂型的研发、农药药效评价、农药登记管理和销售。用人单位对农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注重3个方面:首要是敬业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为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最后为继续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被调查单位还对已经毕业的农药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为本科毕业生缺乏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眼高手低,不善于学习,动手能力差等。


  2农药学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对20所实力较强的高等涉农院校调查发现,大部分院校本科阶段没有专门设置农药学专业,只是在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农药学的相关课程,或者在本科三年级开始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中设立农药学模块,只有少数院校本科阶段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中国农业大学在理学院的化学专业设置了农药学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制药工程专业,扬州大学在植物保护专业下设置了农药科学与应用方向(表1)。


  3农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目前,农药学专业培养的方向涉及4个方面: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农药分析与环境安全、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原理和农药制剂、药械与施药技术。培养模式一般分为3个阶段,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化学、政治等;大学二年级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如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大学三年级、四年级主要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如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药加工与管理、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毒理学、农药市场营销学等[2]。


  对上述20所高等涉农院校的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后发现,总体上理论课程学分较多,实践类课程学分较少,也有少数院校加强了综合实践类的课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占总体课程的20%,另外还设置了必修的创新与技能课程。


  4培养模式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4.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分析上述20个涉农高校农药学人才的培养方案,发现农药学相关的课程还偏少,开设比较多的是植物化学保护、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生物测定等[3]。用人单位急需的农药合成、农药登记、农药销售等课程在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开设,有的即使开设,也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根本没有学生选课,形同虚设。


  4.2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大多数农药学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没有心思和精力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下降,导致到工作单位后,专业知识缺乏,满足不了工作需求。


  4.3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


  农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当的实践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目前农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专业理论课课时较多,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大部分院校设置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见习,但安排相对集中,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出现学生毕业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4.4实习基地缺乏


  农药学专业应用性很强,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最好途径,但大多数涉农院校缺乏实习基地,学生对生产一线缺乏直观的认识,没有机会接触并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很差。


  5改革对策


  5.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跟进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是衔接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的桥梁,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各学科和专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在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既注重培养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等专业素质,又注重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结合扬州大学实际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


  ①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农药登记、农药市场营销、农药合成等相关课程,注重植物保护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


  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不断熏陶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③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


  5.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农药学专业实践性强,与生产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①开设基础实验(实践)课程,内容涉及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实验和田间药效实验,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②安排长短不同时期的综合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针对生产实践中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剂药害等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③开展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以本科生为主体,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④开展相关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针对农民用药习惯和施药技术以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等进行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建立校企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①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校友联络会,企业通过宣讲会和招聘会等相关形式宣传,综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技术、场地以及设备,同时扩大企业实践基地的共享性。


  ②营造与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氛围,学校应更新、转变办学观念,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与企业需求,主动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则需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竞争力。


  5.4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①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领导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企双方高层领导组成,负责顶层设计并适时调整协同育人规划;工作小组成员由专业主任、教师及企业项目负责人等组成,负责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②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出资设立校企协同育人专项资金,建立学生入企实习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并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建立《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必要管理制度,保证协同育人实践的持续开展。


  ③构建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指标的全面性,照顾到各方利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合理评价。


  5.5构建多元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5.5.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对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是实现校企互利双赢的最佳模式。从学生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5.5.2学工结合模式。


  学工结合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和学校。该模式以职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5.5.3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通过产学互动与校企结合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及资源有效整合,有助于发挥高等教育的先导作用,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推动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该模式更容易满足校企双需,实现校企双赢。


  5.5.4需求联动模式。


  需求联动模式是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突出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元素,培养熟悉区域产业背景、适应多岗位需求、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学校与政府、学院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对接,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需求的多维联动。


  作者:钱坤

  第5篇:蔬菜生产中农药科学使用技术


  蔬菜主要以鲜嫩组织当作产品供人们食用,例如,茎、叶等,它的娇嫩组织极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尤其是害虫,种植户为了追求高产量,种植外观较好的蔬菜,一般会喷洒一些农药,还可能在采收环节施药,实施“虫口夺菜”。所以,不仅要对病虫害有效控制,还需要确保人们食菜的安全性,促使病虫防治技术的不断提高,合理使用农药,在现阶段的蔬菜生产中十分必要。


  1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不科学的药剂选择


  一些种植户在对蔬菜上的小菜蛾以及菜青虫等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依然采用氧乐果等具有高毒的农药;葱、蒜、韭菜田对韭蛆等地下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依然选择甲拌磷以及涕灭威等农药。此药,种植户为了使蔬菜快速生长与更好的生长,乱用激素类农药的问题十分常见,例如,农药920在韭菜、香菜以及菠菜等蔬菜上广泛应用,西红柿选择乙烯便于催熟等。


  1.2没有准确配置


  最近几年,因为大批量青壮年到外务工,农业生产的通常是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其对农药的使用经验十分欠缺,单纯依靠自身的经验,还可能是经销商的说明予以配制以及施药,配制取药的过程中通常选择目测的方式。


  1.3使用方法安全性不高


  种植户对清除病虫残体以及选用抗病(虫)品种等相关农业措施不够了解,应用杀虫灯、糖醋液以及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方法十分少见,选择释放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基本没有,通常只是大量采用化学农药,使其次数与剂量不断增加。


  2蔬菜生产中农药科学使用技术


  2.1针对性用药


  农药种类较多,其防治对象、防治范围以及作用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农药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特性全面考虑,确保针对性施药。对咀嚼式口器害虫需要相爱用胃毒剂进行防治,例如,地老虎以及菜青虫等,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可以采用内吸剂进行防治,例如,蚜虫以及螨类等,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主要以种子传播为主的病害需要采用药剂拌种或者是浸种的方式进行防治,例如茄果类猝倒病以及立枯病等,对于气流传播的病害需要使用喷洒保护剂或者是治疗剂的方式进行防治,例如白粉病以及锈病。


  2.2根据时间适当用药


  施药时期通常按照病虫的发育期、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农药的品种进行确定,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也不可以将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时期错过。病害需要在发病早期进行防治,害虫应该在没有大量取食或者钻柱以前施药,最大程度的使天敌和农药的敏感期避开,使其对天敌的杀伤有效降低[2]。此外,还应该按照气候的不同合理用药,通常在早晨或者傍晚进行施药,在晴热高温的中午以及大风大雨天不能施药。


  2.3适当剂量用药


  所有类型的农药都应该根据农药说明书中的用量进行使用,通过病虫的特征,植物的生育期以及用药方法的了解,对药液浓度、用药量以及施药频率充分确定,确保防治效果的有效性。不可以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量、用药浓度以及使用次数。


  总结


  蔬菜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科学使用农药技术,根据防治对象、季节、天气以及药物说明书等,适时、适量、针对性的用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影响,确保食菜的安全。


  作者:王心明

  第6篇: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


  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高学历以及职称、年龄结构的科学性和经历的广泛性,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要求,也为药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质量保证。


  经过近十年来对农药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本校农药学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教书育人初见成效。以青岛农业大学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为例,自2005年招生,目前已有5届毕业生,共毕业352人,其中有147人考取研究生,205人就业,总就业率达到100%。已毕业的学生中有8人在读博士,10人已经成为农药企业技术骨干,8人成为市场主管。


  农药学课程体系“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是成功的,改革结果是:所培养的学生之兴趣和强项和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学以致用、避免了“就业难”等现象,毕业生达到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作者:孙家隆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280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