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第1篇: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这是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因监护不到位和家庭教育缺失而提出的有效应对措施,对于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共享发展有重大意义,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区(村)、社会各界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
一、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发挥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在党委领导下,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总体部署。要强化媒体宣传引导,树立全社会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新风尚,构筑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动态监测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为同级政府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提供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测信息。
二、学校要切实发挥主阵地作用
要在中小学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联系卡及家访制,及时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登记和跟踪管理,实施针对性教育和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设校本课程,把团队、尊重、平等、和谐的观念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营造良好的尊重、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图书室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业余精神生活。
加强学校关爱队伍建设。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悉心照料、关爱留守儿童,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及时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培养其健康心理。为农村留守儿童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对其加强生存、安全、法制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及时补充其精神生活,提高其自觉意识和能力,减少留守儿童通过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抚慰的可能性。
三、社区(村组)要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健全社区(村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以“小草学堂”、农家书屋、妇女之家、村文化展览馆、亲情活动室等为载体,开辟好活动场地,添置必要的设施,组织业余文化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搭建平台。
加强社区(村组)关爱服务队伍建设,灵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管护人员,邀请有余力的、有责任心的党员、退休返乡居住的干部职工、退役军人、假期返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等兼职辅导,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提供课业辅导和生活监护。选择有责任感的家庭、亲戚或爱心人士,通过“代理家长”、“结对帮扶”等形式,就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难题。经常组织各类群团组织进社区,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大限度提供关爱行动。
四、强化家庭主体责任
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外出务工人员要有自觉意识,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暂不具备条件的把留守子女委托好,确保子女健康成长。外出务工人员要努力创造条件,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经常过问,了解掌握其生活、学业情况、成長问题、情绪变化等,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大限度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实施实时监控。外出家长要经常回家探访留守子女,并与学校和社区(村)相关人员及时联系,全面了解留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做出调整安排。
五、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民工所在务工城市要及时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民工融入当地生活,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用工方可以针对有未成年子女的农民工,制定相应对策,为其提供带薪休假、报销路费等特殊照顾,让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父母接触。媒体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公益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要吸引志愿者参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志愿者可以通过捐资或组织活动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关爱服务。各类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
作者:倪守敏
第2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探究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剖L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協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心理、学习、安全、道德各个层面关爱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弥补情感关怀和教育缺失,才能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
作者:缪倩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缺失浅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社会原因分析
云阳县属于山区贫困县,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外出务工人员很多。这些外出务工者都是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人,他们的目的地都是沿海开放的经济发达城市或内陆中心城市,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城市的条件限制(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工资不高,外地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有一定条件限制,小孩在外地适应能力差,语言不通等困难),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只好守在家乡,跟随老人或亲戚生活在一起。成为留守儿童。
云阳县黄石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7个,学生344人,绝大多数来自黄石镇的各个山村,部分来自街道社区。据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儿童216人,占全校总人数的63%。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学习上无人问津,在生活上缺少照顾,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性格略显孤僻、倔强、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冲动易怒,过分自私,只知享受,不懂分享,不关心学习,过分贪玩等各种性格缺陷在他们身上都有显现。
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关爱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性格成因的主要因素。年轻的父母们将幼小的他们留给年老体衰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种“隔代教育”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隔代教育”直接导致关爱教育的缺失。其原因有三: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好,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品行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相比,“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俗的深刻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袒或不敢管这些孩子,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老人只能疼孩子,不能管教孩子”。在这个群体里,很多人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态。据调查显示,在我校一些留守家庭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如,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加之个人缺乏主见,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是天生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缺失的对策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主阵地和重要途径。而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成才,教育工作者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那就是“关爱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关爱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去关心爱护他人,尊重理解他人;以便更好地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1.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会对小孩的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方法;告诉他们现在的“你们”就是孩子的“代理家长”,要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强烈责任心;不要在小孩有了问题之后还说让孩子的父母回来后再管的言语,有什么“苗头”要及时处置,要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让小孩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强化班级管理,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在学校我们采取“摸排查制”。要求班主任对本班的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一个全面的登记造册,并将册子给所有任课教师一份。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让广大教职工明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要不定时地对他们的各种心理因素进行安抚,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得到关爱。
3.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宣泄室。在学校抽出分管德育的政教主任和心理学教师,腾出两间房子,由他们负责筹建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宣泄室。让需要咨询和发泄情绪的学生可以有地方去,以免压抑难受。合理宣泄是将情绪以一种合理、恰当的方式释放出来,适时适地进行宣泄。
作者:向帮明
第4篇:浅谈班主任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引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1.关爱留守儿童要充分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清楚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理家长”。
2.关爱留守儿童要加强对他们心理方面知识的教育(1)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个性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
(2)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班主任也要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做工作。
3.关爱留守儿童要利用活动,多鼓励他们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关爱留守儿童要用心对待,因材施教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班主任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关爱留守儿童要寻找机会,多表扬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6.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作为班主任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作者:李金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