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第1篇:唐朝服饰文化与制度在影视剧中的应用
一、引言
服装的艺术表现不仅是社会政治的气候,也是经济基础的晴雨表。现在的影视剧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更高的商业利益,在这些唐代宫廷题材的影视剧中,摄制组对剧中的服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艺术处理。这些服装在视觉上冲击力较强,但是服饰却丢失了原有的内涵,出现了很多穿错衣戴错帽的现象。因此,本文从唐代的服饰文化和服饰制度的发展去研究,从唐朝日常服饰特点去研究。
二、唐朝服饰文化与制度的发展
(一)唐代冠服制度
中国服饰的冠服制度起初建立于夏商。到了唐代时期,冠服制度的发展得到了完善,对后世与国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冠服制度是皇室权力地位的象征,将官府制度与儒学相结合,强调冠服制度必须遵循礼法。
唐代宫廷女性服饰有如下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朝服、公服是后宫妃嫔与命妇、女官在朝会时穿着的大小礼服,祭服则是在祭祀时穿着,前三种皆为正式场合着装。常服是唐代宫廷女子的日常穿着。唐代宫廷女子的日常穿着,通常着装方式是上半身穿衫与襦,下半身是束裙,肩上披着帛。衫大多为薄衣,襦有加厚的,也有带棉絮,衣身的长度较短。唐代的女性的裙子较长并且摆幅较大。除去这些,常服还包含有袄、半臂、衫等。袄指的是夹衣,比襦稍长比袍稍短。半臂流行于唐朝前期时穿着在衫之外的短袖紧身上衣。衫为唐代女子舞蹈时所穿的短小易脱的罩衣。唐代宫廷女性服饰变化多端,但是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襦搭配长裙,窄袖衫,胡装三大种类。
这三大种类构成的服装款式则是襦裙、长衫与披帛。唐代的女装服饰无论丰俭,这三件都是必不缺少的。从初唐之盛唐,条纹裙渐渐地被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裙所替代直至从主流的款式中销声匿迹。
(二)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带饰物规定),总括之,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后改為碧)。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金——银——鍮石。
从唐高宗开始,唐代官服在反复修改发展中有了较为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官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赤黄色定为天子常服专用的色彩,对官服的服装色彩又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三品之上袍为紫色、束金色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淡绿等。未入仕者,则着白袍,因此唐朝百姓的衣服也以白色为主,布衣成了平民的又一代称。
唐朝的服饰图案文化,不仅用龙、凤传统等图案创作,而且也开始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创作。晚唐时代的衣饰图案则更为精巧美观。花鸟、动物、团花在帛纱飘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相斗艳。因此,这时期衣饰图案的设计表现出更加自由、饱满、华美、圆润的艺术风格。
唐代不仅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艺术表现风格,又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前无仅有的高峰。譬如花鸟图案在当代服饰中的应用,充分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联合所产生的意蕴和精神。唐代的服饰文化、色彩文化、图案文化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三)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是常服成长至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官员随身配带鱼(龟)袋的制度。随身佩鱼(龟)的目的,不仅是用它作为朝君面圣的凭证,而且还是用来表现文武百官,黎明百姓的身份尊卑。常服佩鱼(龟)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武则天时期将佩鱼范围进一步扩大,因玄武与武姓相合,所以改所有人佩龟改为鱼。
章服制度化之后,百官的衣着服饰想要改为绯、紫色,必须经过朝廷严格审查,并且依据官员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够资格的官员才会授予。章服制度不仅继承周汉传统的礼法制度,而且从服装服饰、面料、色彩、纹样等方面表现出来,让体制进一步加以规整。
三、唐朝服饰制度与文化在现代影视剧中的应用
将唐代服饰艺术表现到现代影视剧的服饰造型中,要汲取唐服饰中的主要元素,如制度、地位、色彩、图案、面料等与影视服装的艺术表现相结合,才能设计出具有正确的历史观、鲜明的时代感的现代影视剧。将传统唐代服饰与现代影视剧服饰设计的结合,可以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剖析与沿用:即传统唐代人物服饰的“形”、“意”、“神”。
将唐代人物服饰的“形”、“意”、“神”进行揣摩、构思后,再运用到现代影视剧服装的设计中。TVB宫廷剧《宫心计》中的服装设计理恰如其分地将唐代服饰的特征融入了现代宫廷影视剧的服饰造型中,既还原历史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设计师以传统唐代宫廷女性服饰内涵为设计元素,取其形,表于意,传其神,将浓厚的色调感与华丽装饰主义风格融入影视剧中演绎唐代宫廷女性服饰中的精髓,不仅是一味的在承袭唐朝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改良,更是是古典与当代的完美再创新。
在有的影视作品中,唐宫廷女性服饰的设计夸大丰胸、细腰。女性体态丰满,裸露有余,端庄不足,虽取材于历史,但没有拿捏准其神韵。而《宫心计》不仅凸起盛唐时代的服饰的多样性,人物形象也得到了完美体现,而且服饰的款式、色彩、面料、图案纹样都经得起推敲揣摩。因此可以说《宫心计》之所以如此成功,这与影视服装设计师对传统的研究和创新是分不开的,这种成功的提取和衍生为国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提供了一种借鉴。
四、结语
将唐代宫廷女性的服饰融入到现代影视剧中,并不是意味着将古代的服饰造型胡乱搬上荧幕,而是以原有的古代服饰造型为蓝本结合现代大众的审美情趣以及影视造型的需求进行再设计,创新出既符合历史又能迎合市场宫廷剧服饰,这是与复兴汉服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
作者:李响
第2篇:海南疍家服饰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服饰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的文化标志。海南岛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其中黎锦技艺具有上千年历史,而作为汉族中特殊的族群--疍家人生活在海洋大环境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质的服饰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疍家人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群体性格和审美个性,为海南本土服饰文化增添了光彩,然而,目前却很少宣传疍家服饰、市面上更是少见疍家服饰相关商品,如何更好地将疍家服饰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海南疍家服饰旅游资源概述
1.海天一色的服饰
(1)日常服饰
海南疍家人的服饰同两广及福建等地的疍家人以及汉族大群体基本相同,旧时主要以唐装为主,但源于对海洋的敬畏,融入了海洋的元素,主要以蓝黑色为基调,如三亚疍家不论男女都穿短而宽的开襟粗布上衫,长可及膝,黑色是老人用,蓝色是妇女用,灰色是男人用,疍家女衣襟袖领上镶有一寸余宽的黑色布条,平时围围裙。裤则短而肥大,方便劳作时把裤脚卷起裤头打结,裤子后部往外翘,避免下海捕鱼时弄湿;老人着狗头裤,儿童穿斓孵肚。此外,三亚疍家女会在喜庆时在腰上系银腰带,以示隆重,同时还起到护腰、保健作用。
(2)喜庆服饰
疍家人结婚时,亲友会制作疍家衣作为贺礼,家人会送六尺衫布作为嫁妆。新郎新娘均以高领唐装为主,配以长裤。虽然旧时疍家人衣服以蓝黑色为主调,但美丽是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贫困疍家人在喜庆时也穿着红色的衣裳,疍家人摘取松籽果等汁液是红色的果实,将汁液榨出,将布料浸泡染色蒸煮晒干制作红色布料。如1970前的三亚疍家新娘着高领丝绸红衫,领口约41厘米,头纱长近脚腕(长123厘米,宽127厘米),上面镶嵌金色亮片,帽顶镶七彩绒球,帽檐处垂挂彩珠,穿黑色裤子。新郎着高领黄色丝绸唐装,戴黑色帽子,穿灰色裤子,胸前佩戴大红花。
新中国成立初期,疍民曾被动员改装,不穿两色衣,但疍民认为这是他们的固有服饰,不愿改变。随着离海上岸,疍家人受陆上文化的影响,主要以时装为主。
2.精美实用的配饰
(1)海南疍家人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大群体基本相同,疍家女更偏爱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耳坠。
(2)疍家女四季都喜戴上高下宽的筒式竹笠,此款竹笠做工考究,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外部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既美观又起到保护作用。现今,在海南岛沿海地区,不仅疍家人而且当地人也都爱戴这类筒式竹笠。笠带则更为别致,由红、橙、黄、白、紫、蓝、黑等彩色胶丝配上贝壳珠类编织而成,佩戴时笠带勒于下巴处。
(3)海南疍家人束发髻也有自己独特风格。为了方便捕捞,疍家人把头发结发髻或裹上头巾,这是疍家女特有的标志之一,妇女结发髻尤为普遍。清代诗人李文藻在《迎春》中有:“春在东山山上头,鸟啼草绿夹鸣驺”诗句,说明沿海一带疍家人结发髻现象普遍存在。如三亚疍家、临高县调楼镇疍家妇女多梳田螺状的发髻,发髻上插上价值不等的髻珥饰物,如银簪、剑鱼骨簪、旗鱼刺簪、蚝尾针簪。疍家女少女时期留辫,12岁起斓围裙。作业时,疍家女还爱包一条方格花纹的方布,又名红鱼头巾,将前额露出,两侧交结在下颊,脑后留出方巾一角,冬天海风中起到保暖作用。此外,疍家人因生活区域的有限,常年活动于船里,疍家人不穿鞋不穿袜。
此外,心灵手巧的疍家女还擅长制作各种生活所需的饰物,如手工绣制方格与花纹相间排列、颜色错落有致的儿童精美背带,背带是疍家女出嫁时细心的娘家人为其准备的礼物,用于疍家女劳作时将孩子包住背在身后腾出双手劳作,背带中间配布袋,背带上方留出一部分布料用于半捂孩子头部使用;编织长约25厘米宽约7.5厘米、高约5.5厘米的方形手提布袋;绣制花朵图案的红色长枕套;自制新娘蚊帐及门帘以及船上遮风挡雨用的罩帘;用渔网自制孩子睡觉的摇篮等。
二、海南疍家服饰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南疍家服饰文化面临着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浪潮洗礼的同时也深受海南岛日渐成熟的岛服文化的影响。随着疍家人离海上岸,现代文化的冲击,缤纷多彩的服饰样式以及竞争力强大的服装市场对疍家服饰的传统传承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疍家后代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接触了主流文化,对于传统服饰手工艺的传承大多失去兴趣,随着疍家老一辈相继辞世,造成了传统服饰技艺传承发展的断层危机;(3)疍家人旧时被认为是“贱民”,“上岸低头行”,作为身份标志的蓝黑色传统服饰在疍家人看来是上岸后被排挤的一大阻力,随着时间流逝,多不愿穿着;(4)服饰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展示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外地游客到海南岛接触的更多是自然风光,对于本土文化知之甚少,留下来的海南疍家服饰文化记忆自然就缺乏。
三、海南疍家服饰文化的旅游开发及价值对策
海南疍家服饰文化作为疍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有别于汉族大群体和海南黎苗族服饰文化,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1.可以成为旅游观光和增长知识的一部分
海南疍家服饰是疍家人生产生活中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海南海洋文化旅游中的一朵亮丽奇葩,是海南疍家文化符号的物化表现,通过原真展示,导游及讲解员客观讲解服饰文化,可以向游客展示除了黎苗族以外不一样的海南本土服饰文化。在这过程中,游客可以观赏到疍家人海天一色的服饰、精美使用的配饰等,感受到疍家人审美的个性,体会到海洋文化。而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借助民俗陈列馆等载体以及各界人士参与等环节。首先,需要政府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对海南疍家文化进行统一普查和调研,成立疍家文化陈列馆,展示包括疍家服饰在内的传统民俗文化,如三亚疍家陈列馆是较为成功的典例,应该向全省推广,进而在昌江海尾、临高、琼海潭门等地建立专门展出疍家服饰乃至疍家民俗文化的场所。其次,加强宣传和教育,培养疍家人自觉宣传疍家服饰文化意識,如在重要节日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大型活动庆典主动穿戴疍家服饰;再次,在各列动车、观光车等区域开辟疍家文化特别是疍家服饰宣传专栏,向观众宣传海南疍家特色服饰,让游客入岛时即能对疍家文化产生第一印象,也增加对疍家服饰文化的了解。
2.可以成为旅游参与和体验的一部分
疍家服饰同疍家建筑一样,是游客可以直观感受和获取的旅游文化符号,当游客身临海南民俗文化大环境下,疍家独特的海洋风俗与海上风光巧妙结合,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如果融入体验式的活动,游客将对疍家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可以利用海南岛的“欢乐节”、疍家祭海仪式、疍家文化交流会等开展服饰制作互动体验活动,向游客介绍疍家服饰的原材料取材、服饰主体制作过程、服饰上的纹路绣制过程以及每个袖口、领口等的深层文化内涵,游客参与制作和穿戴疍家服饰,增强趣味性。
3.可以成为旅游购物和旅游纪念的一部分
海南旅游产品以椰风海韵为主打,留住游客的是自然风光和黎苗族文化,带走的是椰壳海贝黎锦等手工艺,而疍家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将有利于丰富海南旅游纪念品,推动旅游购物消费。首先,应保留海南疍家服饰文化旅游纪念的原真性,充分发挥疍家服饰的独特、神秘的文化属性,推出具有纪念性服饰旅游产品,给离岛的游客以知识的启迪和收藏的价值。其次,创新设计,融入时尚元素,流水生产出易携带的服饰纪念品,体现海南本土疍家特色服饰文化的艺术性、实用性,作为离岛游客馈赠亲友的礼物。同时引导和鼓励旅游企业对疍家服饰文化旅游纪念品进行宣传和销售。
四、结论
海南疍家服饰文化深受疍家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影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服饰文化,发掘和利用海南疍家服饰文化,将有利于推动海南民俗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昭旭等
第3篇: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鸟有羽,兽有皮,服饰则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服饰文化饱含了整个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现代有着很大差异,除了材质、样式外,帝制时代的政府总是试图建立和维护极其严格的服饰等级秩序,对皇室、贵族、百官、平民的服饰进行统一的规定。什么人穿什么样的衣服,配什么样的饰物都由统治者来规定。而现在的服饰,除了军队、公检法等特殊的着装对象,大部分人只要符合基本的公共礼仪,着装行为大多都是自由自主的。那么这种差异是如何引起的,既然古代服饰发展受到国家禁令的诸多限制,中国古代灿烂的服饰文化演变的动力又从何而来呢?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等级规定性
在传统中国社会,服饰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饰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中国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饰是很重要的一项,服饰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
(一)政治制度对服装的规范
中国古代的服饰对等级有十分鲜明的划定。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需穿着不同的衣服。平民的衣服是不能与官僚、仕宦相比的,平民大多是粗布麻衣,官员或皇亲国戚都是锦衣华服、绫罗绸缎。甚至在明朝的服饰规定中有钱的商贾都不得穿丝绸锦绣,以示重农抑商。服饰不仅在材质上昭示了着装者身份的不同,官员的官服图案和颜色,更是与平民有鲜明的区别,且官员随等级不同官服的图案和颜色、配饰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
(二)王朝更替对服饰的影响
随着不同朝代统治者的民族和着装习俗的变化,全国性的官方服饰也一直在变化着,体现着政治对服装的影响。历史上有过学习汉人胡服骑射、也鲜卑魏孝文帝改穿汉服,还有清朝时的汉人满服。清朝统治者认为让汉人着满服,才表示汉人的臣服,有利于对汉人的思想统治和政治稳定,想借此打压汉人的民族意识。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号召蓄发易服,开始反抗这种服饰上的统治。所以王朝更替在相当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了服饰的变化。
(三)制度的规范性有利有弊
由于古代制度的强制性,对各種规定的统一都是为了封建制度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因此必然将服饰变成统一刻板的样式。在那种以思想统治和政治稳定为目的的社会中,服饰的统一规定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维护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对经济等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的保障。但时代的变化使这种优势荡然无存,人们的不满越来越凸显,由于当时的服饰是不允许有违背服制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高低贵贱的规定使人们无时无刻都无法逃脱自身身份的限制,封建礼教的约束使人变得懦弱麻木,使社会进步往往举步维艰,缺乏创新,难以突破旧制的藩篱。这无疑对民族性格和国民精神的塑造是一种桎梏。因此现代的社会早已丢弃了这种约束。
二、古代服饰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等级的消除解放了人们的着装要求
没有了等级制度,没有了服饰的标志,现代人们不需要再受到封建等级的限制,不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衣服的材料和颜色,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穿“龙袍”,只要你自己的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穿金戴银,锦衣绫罗。这种等级的消除对人们的尊严和思想都有着极大的解放意义。
(二)制度的解放赋予了服装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社会的制度稳定且解放,对于服装,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从古代的一朝天子一朝服,变成现在的服饰自由和解放。服装的作用已经不仅是保暖、御寒,等级的划分,甚至不只是遮羞,服饰可以是时尚新颖的,也可以是个性搞怪的,可以是优雅得体的,也可以是性感大胆的……服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从一种必需品变成了一种表达自我的装饰品。这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和动力。
(三)大学生应从服饰的变化中理解到什么
从古到今,从约束到解放,大学生要从中国古代的服饰学习中获得的,不仅是服饰的款式、材质、图案、风格等的变化,更需要认识到,古代这种制度的规定存在的意义。它是为了统治而制定的制度,它存在的目的是禁锢人民的思想,使统治者能够长期独享优越的生活,而百姓只能辛勤劳作“为他人做嫁衣裳”。同时,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服饰变迁,总是伴随着汉族与各民族融合和交流。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时期都是少数民族大举內迁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包括服饰文化的大融合的时期,铸就了服饰史上一段追求时尚、款式多变、奇装异服盛行充满生机的繁荣时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能在历朝诸多服饰规定和禁令中,不断突破陈规、发展前行,多民族文化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
三、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现状
文革结束以后,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认识到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愫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并不断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融合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形式多于重视
提到传统文化,大部分教育者都会有传统教育的意识,但大多数却并不能深刻认识这种传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许多高校都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都增设了传统教育的内容,但很多都并未落到实处。根本原因是教育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度不够,觉得传统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导致传统教育有名无实,成了空架子。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自然很难领略到真正的传统智慧,更无法从中获得思想启迪。
(二)选择空间狭小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能够拿来学习的东西其实有很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的东西也很多,但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对于大量的专业课程和公共必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传统文化课程往往都是选修课,这样对多数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而这种局限性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管中窥豹,且选择空间非常有限。
四、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发挥传统智慧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提升审美情趣,发挥美育作用
从古代服饰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培养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审美眼光,去分析辨别这些服饰都有着哪些元素体现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例如,中国传统服饰图案中的梅花、荷花代表的傲骨、清廉等寓意,仍然有着现代的教化功能,这些服饰元素和风格可以融入到当代服饰和精神追求中来。教育学生从传统中去寻找现代的美学和设计灵感,从传统文化和服饰中去发掘其中精华,使之现代化而有民族特色风格。使传统教育加入到美学教育中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美育功能。传播传统意识,培养民族精神。
(二)文化教育和氛围营造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功课,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堂教育之外,高校还应加强文化氛围的營造意识。在校园里设置传统文化的宣传角,在校园网上设置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线下讨论和收集资料,积极引导高校汉服社团的活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课堂以外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其中蕴含了我国古代历史和政治的变更历程,蕴含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底蕴,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是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课堂中,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观念中是当下思想教育的一大重要方向。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教学实践越来越明确的感受到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必须可少的源泉。试图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挖掘传统文化传播的政教功能,开辟一条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以此取得两者双赢的效果。
作者:王雪丽
第4篇:俄罗斯族的女子服饰文化研究
俄罗斯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涌入我国的。然而现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现有的人口已经为数不多了,因此我们对这个舶来的民族产生着浓厚的兴趣,也对这个现存不对的异域民族觉得神秘又好奇,那么本文将对俄罗斯族女子的服饰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
一、俄罗斯族服饰的特点及女子服饰风格特点
(一)俄罗斯族服饰的特点
俄罗斯族的服饰样式丰富,传统的男子和女子服饰大致相同,但在细节上、款式以及元素的品质及大小选择上有所区分。俄罗斯族人在不同季节里,会特意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服饰以进行区分。
1.从当代与传统服饰上看
研究俄罗斯族的服饰应区分好当代和传统的俄罗斯服饰。现当代俄罗斯族的服饰风格和其他现代发达国家没什么异同,都呈现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也受大牌的流行趋势及发布会主导影响。其实,当代的俄罗斯族服装以和中国大陆服装无异。而我们着重研究的就是俄罗斯的传统服饰。俄罗斯的传统服装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在款式上俄罗斯族服饰以宽大为主、色彩上艳丽多姿、风格上极具民族特色。相对于男子服饰,女子服饰更复杂些,尤其头饰,格调不同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2.从传统服饰的色彩上看
传统俄罗斯族服饰的色彩集中在红、白、蓝三色上,色彩搭配上体现出了浓郁的文化内涵。红色代表吉祥与喜气又是速度与激情的象征。红色服饰在俄罗斯族服饰文化中象征着美丽、吉祥。白色象征着纯洁,白色在色彩学上属于无彩色通常与有彩色搭配使用,纯白色也给人威严与冷峻的感觉,让人望而却步。然而白色在俄罗斯族中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在俄罗斯族服饰中代表智慧、天空、清爽。另外俄罗斯族服饰的常用颜色还有绿色、橙色、黄色。
(二)俄罗斯族女子服饰的特点
1.从俄罗斯女子四季的穿衣习惯看
俄罗斯族女子服饰款式繁多,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款式与颜色为代表的服装。俄罗斯族女子春秋以西服上衣或西服裙为主跟我国现代无异,不同的是头戴色彩鲜艳的小呢帽,上面插着羽毛做装饰,宛如欧洲贵妇范,装饰意味十足,可谓高贵大气。俄罗斯族女子夏季以上装和连衣裙为主要款式。上装为短上衣、短袖、半开胸、卡腰式为主要特色。连衣裙款式以大摆绣花或印花式的为主。一些技法娴熟的妇女会穿着一些自制的服装,通常上装以绣花衬衫无领款为主,下身穿着上面绣着色彩鲜艳的图案花纹的白色大长裙,彰显俄罗斯族的手工艺发达。俄罗斯族人民由于生活在寒带体质耐寒,他们即使在冬季也光腿穿裙子,配一双高筒皮靴,外穿半长皮大衣,头戴毛织的大头巾或者带一顶皮帽。俄罗斯妇女不但有娴熟的制衣能力同时也具备强大的手工艺刺绣等能力。她们通常缀精美细密的刺绣几何图案或花草图案在汗衫的衣领、袖口和前胸等部位通常,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增添服装的装饰意味。
2.从俄罗斯族女子钟爱的款式来看
俄罗斯族女子对裙子很热衷,俄罗斯族女子的裙子有奇异、多姿多彩的特征。俄罗斯族女子钟爱的服饰款式上装为长过膝盖的没有领子的丁字服装,前面开襟,外套为束腰敞怀的大衣,下装为九分的灯笼裤,头戴一顶包裹住所有头发的帽子,外加披肩和头巾。冬季也喜欢穿斜襟的羊皮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服装潮流的冲击,传统的俄罗斯族服装面料被现代的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逐渐取代。
二、俄罗斯族女子服饰的种类
传统俄罗斯族女子的服饰主要为毛料裙服饰系统和萨拉范服饰系统。这两者都是在俄罗斯国常见的服饰,而在我国的俄罗斯族也一直沿用这两种服饰。毛料裙服饰在俄罗斯国主要盛行于俄罗斯南部地区,萨拉范服饰在俄罗斯国主要盛行于俄罗斯北部地区。传统服饰种类有:衬衣、毛料裙/萨拉范、腰带、围裙、坎肩、头饰和靴子。其中以衬衣和萨拉范最为典型。
(一)衬衫
在一年四季里较温暖的时候,俄罗斯女子穿着最多的就是衬衫,束腰衬衫。女子的衬衫款式分为上下两部分。
(二)服饰
夏装是俄罗斯女子的传统民族服装。款式上通常有很长的裙摆或者是带有肩带的设计。最为常见与流传的服饰是一种高宽大的裙摆类似于今年流行的蓬蓬伞裙,中心前的一个小扣在胸前,或在左侧的肩带上,且肩带是窄的。这种衣服制作简单且漂亮,因此很快成为流行。
(三)外套
外套的款式以单排扣大衣最为常见,女性的拉链是在右侧的,这一点要注意,与男子相反。也叫做西伯利亚大衣。风格上以优雅为主,领子以皮草为主,主材是松鼠皮或紫貂皮。衣身面料以帆布和灰色布为主。标志性的特点是有口袋的设计,方便携带物品。
(四)带
带是服装装饰性的一部分。女子通常穿织制物,系法有两种:在腹部或下腹部,女子绑在左边,跟男士正好相反,一定要注意。
(五)帽子
俄羅斯族人生活的地域较寒冷,所以催生了很多帽子,最初以御寒为主,后来为了美观增加了很多装饰性。俄罗斯族的头饰更是形式多样。主要材料以毛皮、毡和布为主。造型上也很别致,以椭圆形、圆柱形、或半球的形状为主。在头饰中以帽子的多样居多。其他头饰还包括围巾、女孩的冠。
(六)鞋
俄罗斯族的鞋主要以传统手工艺为主,以皮鞋和高跟鞋最为经典。低腿的拖鞋和凉鞋也是俄罗斯族比较常见的鞋类,凉鞋被誉为阴雨天的神器,凉鞋绑一小片。穿着的韧皮鞋或者低帮鞋时候女子们愿意穿上护腿以低于寒冷,又不失美丽。
(七)礼仪服饰
一些典型的礼仪服饰出现在婚礼仪式或者葬礼上面。例如新娘的嫁衣特点是蜡花。女子的葬礼服装以上衣、长裤和头饰为主,配有喜鹊。
三、典型的俄罗斯族女子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衬衣的文化
这里说的衬衣为长款衬衣,衬衣也是在俄罗斯族具有重要地位的传统服饰之一。女子的衬衣在款式上一般分为长款和短款两种。长款的长度会达到靴子的中部或脚踝,短款的长度到腰部。在俄罗斯本国不同地区又有着不同的特点。而在我国的俄罗斯族一般是根据移民前的生活地点进行保留原有的穿衣风格。例如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流行白色底带有红色绣花的衬衫。特维尔也流行白色的不带绣花的衬衫。莫斯科和北部地区流行大红色的衬衫,肩部、领口、袖口有彩色绣花。
俄罗斯族衬衫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俄罗斯族中新生儿的首件衣服是爸爸的衬衫,表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福。婚俗方面,更是突出了衬衫的文化内涵,新娘子在沐浴后又要新郎的衬衫洗脸,意味让新郎永远爱着自己。婚后新郎也要撕掉自己的衬衫,意味着日子过的长长久久。对于被病魔缠身的病人,可以把衬衫放到河边,意味着可以带走疾病个灾难。
(二)萨拉范的文化
萨拉范是一种无袖长衫。是俄罗斯女子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萨拉范的意思是从头到脚。萨拉范起源于14世纪,到了18世纪末风靡于整个俄罗斯。
萨拉范的样式也有不同,共为四款。分别为科索科林无缝式、科索科林开襟式、直筒式、背带式。在严寒的地区多流行科索科林式。为了御寒性好,通常在萨拉范里面加上厚厚的衬,注重其保暖功能。背带式多在面料上多以羊皮或羊毛为主,裙摆较宽大,比较高档和讲究。
萨拉范又被称为“萨拉凡”“萨拉巴”“萨拉诺夫”或“古德沙”。款式上与海边度假沙滩裙类似,无论是未婚少年还是已婚妇女,不分年龄与季节都可以穿着。在当代这种传统服饰就像我国的旗袍一样不被普遍穿着了,但是在炎热的夏季就会有很多妇女涂方便穿着这种传统服饰。萨拉范运用绣花、补花、丝带来加以装饰,设计点上变化多样。
萨拉范在布料选择上,也会因为贫富的差距造成质地的各不相同,贵族在萨拉范面料上选用锦缎、丝绸,颜色丰富,艳丽。贫困家庭的萨拉范面料选择上只有粗呢、麻布,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品加以点缀。贫困家庭的女子穿萨拉范时只会在过节的时候才会在上面缝些玻璃片和铜片,以配合节日喜庆的氛围。
(三)鲁巴哈的文化
“鲁巴哈”是一种长袖连衣裙。又被称为“割草裙”。鲁巴哈是带有垫肩的长袖衬衫,在色彩上主要由白色和红色构成,麻布是鲁巴哈式女子服饰的主要面料,在款式上分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款式,在南部鲁巴哈为“冬尼卡式”,样式与我们境内的俄罗斯族人穿的款式差不多,但领口添加了些许装饰,下身是直筒裙。在北部地区的鲁巴哈款式上更修长,上身宽松,穿着更显修长、丰满,更加突出女人的韵味。鲁巴哈以各种漂亮的图案为最出众的特点,在色彩搭配上协调统一,在领口的褶皱处更是运用刺绣作为装饰。这种穿法在年轻姑娘中及其盛行。在现代的乡村节日庆典这种穿法也是少不了主打款式。
(四)淑巴的文化
淑巴是俄罗斯族传人冬季御寒的皮大衣。面料多以貂皮、裘皮、羊皮、兔皮、狗皮制成。最古老的俄罗斯族的淑巴由羊皮构成。淑巴成为俄罗斯族人的主要的冬季服装,具有垄断地位。直到羽绒服的问世,才打破了这种局面。俄罗斯族的皮衣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代俄罗斯族女子的服饰有了很多变化,但还是保留着传统的装饰风格。
四、俄罗斯族女子头饰与文化
对于俄罗斯族的女子来说,尤其是结了婚的妇女来说,最讲究的就是头饰。头饰中以“索罗卡”最为文明。这种“索罗卡”要将整个头包裹起来,这种头饰的特点体现在重量上,最重可达到7公斤以上。制作过程也很复杂,它是由7-8块布组成的。这种头饰要求女子不能在自己的丈夫面前卸下,更不能把自己的头发显露给外人看,否则会被视为不贞洁。“索罗卡”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意味着不带“索罗卡”的女子会影响到庄稼的收成,甚至人畜死亡。因此在俄罗斯女子中头饰受到了足够的重视。
在農村地区的俄罗斯族妇女也是很重视头饰发型。俄罗斯族女子通常把头发盘成羊角辫。在炎热的夏天劳动时,妇女们将头发扎成两股,便于劳动,不会受到头发的干扰。
在现代各种花纹的头巾已成为俄罗斯族妇女服装搭配中的一种必备装饰。头巾的图案更突出俄罗斯族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受人民喜爱的图案是有抽象的线条和印有古巴画卷的。
五、俄罗斯族女子装扮与文化
在审美标准上,俄罗斯族人有自己的标准,他们做喜欢饰品装饰。他们喜欢腰带、首饰、高跟鞋、皮靴子。并且他们很讲究在选购皮鞋时与服装的搭配之美。包也是俄罗斯族女子服装中必不可少的服饰配件。在首饰选择上耳环、项链、戒子也是俄罗斯族女子必备的首饰搭配。只要家庭条件允许,这些首饰是俄罗斯族女子逼逼之物。更夸张的是一些小学生都会配套首饰,俄罗斯族女子以配套首饰来彰显美、追求美。
六、总结
俄罗斯族女子传统服装以其颜色的艳丽和精湛的刺绣手工艺而得名。每一件俄罗斯族的传统服装都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从每一件服装中我们都能体会到独到的设计与精细的手工艺。在全世界范围内,如此丰富的传统民族服饰与文化内涵也是极为罕见的。俄罗斯族女子服饰的精髓就在于图案的设计和装饰点缀,五颜六色的服装和设计元素在一起,以及精挑细选的装饰。
作者:崔蒿泽
第5篇:论新媒体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冲击与两者如何结合
2016年11月30日在京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文艺在当前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引起重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这些扶持发展的计划、政策将和非遗保护政策一起,共同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全国第十届文代会习近平在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在第一、三条中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笔者是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人,在这个新媒体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本民族的服饰文化逐渐被冲击,淡忘。现今很多类似于笔者这样从小生活在省会城市的蒙古族青年已经不会说蒙语,已经不在平时甚至节日里穿蒙古族传统服饰,已经无法准确地辨认出某些图形是否属于本民族图腾。这到底算是一种民族的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
一、现在的蒙古族年轻人除了在牧区生活的孩子,其余的孩子对自己本民族服饰文化认知度并不高
现在很多蒙古族新生儿接受汉语教育,从小生活在城市中,已经不在牧区成长,所以蒙古族传统文化并不能很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蒙古族服饰,传承蒙古族部落服饰文化,让蒙古族的孩子不要忘记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我们想要通过数字交互的形式来进行文化传播和传承。
二、现今人们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多种民族中的差异性
蒙古族服饰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但由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故蒙古族服饰也有与满族、藏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类似的情况,有时人们并不能很好地分辨出到底是哪个少数民族。
例如蒙古族服饰中,男性的帽子,就与清朝男性的帽子有所类似,蒙古族喀喇沁、巴林、奈曼、科尔沁、扎鲁特等部分地区的女性服饰与满清时期女子服饰相似程度在80%以上。从内涵来讲,民族服饰所包含的是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华;从表现形式来说,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审美感受。当下应该考虑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元素与数字技术相结合进行艺术重塑,进而达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创新。
蒙古族服饰具有极强的草原生活特色,以袍服为主,因为袍服便于鞍马骑乘。
蒙古族的服饰也被叫做蒙古袍,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因地区不同,部落之间也有不少区别,所以在蒙古服饰的式样上也有所差异。即使同一部落,也往往因为居住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有千秋。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
乌珠穆沁、浩齐特、阿巴嘎、察哈尔、苏尼特、额鲁特、扎赉特、科尔沁、扎鲁特、克什克腾旗、四子王、土默特、达尔罕、茂明安、鄂尔多斯、乌拉特、和硕特、阿拉善伊斯兰蒙古族、喀尔喀、土尔扈特、巴尔虎、布里亚特等民族图腾之间也都稍有不同。
千万年来,蒙古族文化具有很好的传承意义,通过数字化传播传统文化也是有先例的。例如故宫的交互设备,通过点击某一花纹图样,便会出现有关于这个图样的来历、历史故事等。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运用科技,还可以很具体地传承文化。所以要通过交互的手段来演绎出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
新媒体大数据时代,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例如过去的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终日生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世世代代传承着历史文化。而现今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全覆盖,生活在牧区的蒙古族人越来越少,蒙古族人不再穿长袍,开始穿上衬衣西装;不再策马奔腾,开始驾驶车辆;不再打猎因为食宿交通便利。
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优越的生活所掩盖,我们如何才能在新媒体的视域下,重新拾回我们基因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记忆?我们要将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数字媒体中,这将有利于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认识。在传播方面,通过交互数字形式进行传播,也更容易让新一代的人接受。
通过研究蒙古族服饰,将文化传播与数字内容相结合,有效发挥教育性传承文化的作用。拾回文化,用新媒体交互手段传承文化,是非常必要并且很有意义的。
作者:李昕
第6篇: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1、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人“天人合一”服饰审美意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庸情结,而且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人文。“天人合一”是儒、道两家都认可的哲学观,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虽然儒、道两家都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道家着重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儒家更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认为人之所以异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类社会建立了有别于自然的文明准则,人的社会属性要高于自然属性。“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在服饰设计上,它表现为将外在自然的服饰人性化,使其具备与人的情感、道德理想相呼应的属性。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都是通过服饰来表达对美好道德的向往和称颂,并使服饰达到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美,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
2、儒家道德观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首先,“君子之德”是上层社会男子的道德标准。“君子”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君子指社会地位高和有道德的人;小人指社会地位低和无道德的人。君子服饰的基本准则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即必须按礼法的规定穿戴,既不僭上,也不逼下。以此为原则,形成了一系列贵族男子服饰的规范。其中,不但有如何穿戴的问题,有些服饰形制本身也被注入了道德的内容。甚至对待服饰的态度也与道德有关。
其次,阴阳相济的传统观念来自中国的易传。男为阳、为主,女为阴、为附,是倫理中的重要关系。无论是皇室贵妇还是小家碧玉,都不能不屈从于君权、父权和夫权,一切都要服从男子、取悦男子,这就是“妇德”的核心。妇女服饰的道德规范也不能例外。上古时期妇女的服饰与“节操”相联系,强调妇女对男子的从属地位。无论是孔孟还是道学家,都强调妇女的“节操”,甚至视为“妇女第一德”,将其提到与生命等同的高度。古代往往还以服饰掩盖妇女的形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中国妇女服装自古代至近代多为宽松型,直线裁剪很难说合身不合身,为的是减弱身体的曲线。女子在酷暑季节也要穿三重衣,不露肌肤、不显轮廓。另外,在古代“男女不通衣裳”,这进一步明确尊卑之分。
再次,忠孝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本元思想,又以孝为核心。正如《孝经》所说:“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中华民族是个极重血缘亲情的民族,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里,家以父为最高主宰,国以君为最高主宰,作为子和臣必须顺从,因此对父母孝顺,对君忠顺,才附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同时,又必须以“善事父母”为人生中的大事。“善事父母”首先要有子孙继承祖业,其次是尽赡养父母的责任,第三是要保全自己的身体,因为是父母所给。围绕“孝”和“忠”的观念,中国的服饰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形式。有的是将忠孝观念渗透到文化内涵中去,有的则是将“忠孝”标签贴在服饰上。
3、儒家的艺术思想与中国人中庸的服饰审美意识
情景合一是艺术创造活动中个体情感与自然风景的统一,景被看作情中景,情被看成景中情。中国艺术在情与景之间选择了一条中庸的道路,情景合一这种和谐的艺术论,是中国人中庸思维方式在艺术领域的杰出体现。在艺术创造上,它使得中国的艺术意味隽永,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服饰作为一种审美客体,自己并不能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它必须与使用者重新组配。换句话说,必须与使用它的人体重构,形成新的审美对象,表现出整合后的、全新的视觉形象,这样才能显示服饰的光彩。服饰的重组表现在如下的几个层面:一是色彩重组。服饰色彩必须遵循原色、间色、复色和补色的形成规律,讲究色相、明度和纯度,处理好色彩的对比关系,把握主题、主旨的变化,实现整体的协调性。二是服饰之间的重组。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着装形成了传统的搭配形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在领、袖、三围以及襟、摆、扣等项之中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同时,穿什么样的服装,就要求什么样的鞋帽与之相搭配。三是服饰与环境的重组。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服饰必须与之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四是服饰与人体的重组。服饰应该与穿着者的年龄、性别、身份及爱好、审美要求一致,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服饰是形象再造型的艺术,它的美只有与人体协调重组才能得以实现,它的协调恰恰体现了情景合一这种和谐的艺术理念。
总的来说,儒家美学是在部分肯定人的主体情感的前提下,将个体情感更多地赋予社会性的意义和使命感,这种对于道德的充分重视使他们的美学观带有非常强烈的道德上的“善”的内容,都在中国后世士大夫直至平民的灵魂里刻下印记,而后世子孙周围的人造自然,即设计所创造的物质环境,无一不以体现这些儒家先哲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并对他们的后来者继承前辈事业的行为进行着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巩固和鼓励。
作者:崔静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