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第1篇: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档案人才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的载体、种类、放肆也由于记录方式的不断变化而越来越风度,计算机与互联网给档案学专业的教学也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对此展开相应的探讨,希望促进档案学专业的发展。
1档案学简介
(一)档案学内容
档案学是主要把档案以及档案工作作为主体来进行研究的学科。所以,档案学有两个基本意义:首先,在研究学习档案工作与发展的标准之上,正确的根据科学理论及标准来对档案工作进行研究。其次,在学习档案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准,来让档案的价值提高,为社会服务。档案学是一个社会学科,或者基本属于社会学科,这是通过档案学的服务对象确定的。档案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档案进行管理,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的活动。档案学是对社会情况进行研究的,通过研究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认为它是社会科学的范围。
(二)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档案学需要学生了解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加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方式的教学与培训,并且一定要掌握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最终能够让学生能够为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从事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以及档案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2档案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之下,我国的档案学专业教学也有着几点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是教师教导知识,这样灌输式的知识教育对于现代人才的培养来说缺乏创新,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也就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容较少,进而用专业能力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能力较低。在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方面,学生只能够使用传统的操作模式来对已经存在的档案文件信息进行管理,进而们没有对档案管理系统完善与创新的技术,这都是由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造成的。
(二)招生结构不合理
在档案学的招生中,男女比例结构有着不合理的现象,普遍来说,女生所占比例要大于男生,这也是因为我国女学生通常都会选择文科,使得很多学生在后续的档案管理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科学以及工程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过于老套
在目前这个阶段中,我国学校的档案专业的教学中的内容已经较为落后,创新能力不强。有关的新型专业知识与专业之外的知识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的主要内容都只在少数的专业课当中,这就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并且对于市场经济的意识不足,这样对于学生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影响,没有后现代的档案工作模式。
3提高档案学专业人才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方式来确定有较高针对性的档案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传送专业人才。只有了解了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的类型,才能在档案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创新,不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把档案学的教育放在让学生具有专业的档案处理能力以及对于档案新的资源规划当中,培养学生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把培养多元化、综合性人才作为目标。
(二)正确选择培养方式
在我国目前是社会中,对于档案学的专业人才培养都是在高等职业学校以及档案管理机构中,虽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来说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因为很多原因,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的教育,到了社会的实践中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对于实践的教学,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进行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让学生能够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档案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我国教育模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在日后的档案学专业人才教育方面,应该按照社会与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来改变教学模式,对于档案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市场经济制度有全面的了解,从根本生提高动手与思考的能力。
4结论与展望
使用科学的方式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确立,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模式,能够提升信息时代的档案人才教育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让他们有创新的能力,才能更好的设计档案管理系统与提高信息资源宏观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想要档案学专业人才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我们应该使用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另外,加入职业资格的认真体系,充分让档案学专业的指导功能得到发挥,从而可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把提升档案专业工作人员的全方位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鼓励学生不断景区,壮大档案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以及科研能力。
作者:贾国云
第2篇:社会调查研究的档案学意义及思考
社会调查研究是出于某种学术目的,通过官方或非官方手段收集获取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从档案学角度来说,规范而有效的社会调查是对社会某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现实进行调查,如实地反应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是珍贵的档案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支撑和人文研究价值。本文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为分析对象,对此类社会调查研究的档案学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试对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领域内档案界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思路进行初步考探。
一、档案与社会调查研究
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工作、生产、科研、学习等活动原貌的,按一定规则组合归档以备考察利用的各种文献[1]14-15。档案的本质特征是原始记录性。尽管涉及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人口学等多门学科范围内的社会调查没有引入档案学的概念,但社会调查所得的数据如实地反映了社会某方面的现实。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为例,其调查所得的基础性数据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人们各方面的现状和变化,在调查、保存资料的管理操作中体现了档案管理的特征,而且对后代学者的社会人文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档案价值。
二、对社会跟踪调查的基本认知
1.国内外社会跟踪调查的实施现状。社会调查,即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用来收集和分析人口、社会和经济各方面情况的重要方法,所得的社会调查数据真实地反映了调查进行时的社会环境。最早在19世纪的欧洲,法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慈善家和其他对社会福利感兴趣的志愿者,针对监狱状况、精神病患者的治愈情况、社会底层人群的贫困程度等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活动[2]4-5。
近些年来,中外社会科学界对社会调查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展了很多规模不一的社会调查。但是尽管社会调查的发生数量大、展开层面广,但是水平较高规模极大的社会调查并不多见,社会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也常常受到质疑,更加系统和科学的跟踪调查应运而生。40年前美国已经开始把获得综合性跟踪数据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来对待。1968年,密歇根大学展开了世界上最早的家庭跟踪调查(PSID),内容涉及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几乎所有方面[3]。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社会经济体如欧盟、日本、美国、韩国、墨西哥都有类似的调查,中国台湾也于1997年开始了“家庭动态资料调查”(PSFD)。1995年中国大陆学者开始提出进行全国范围调查的设想,2010年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动态跟踪调查正式启动[4]1。这些调查数据为当代中国消费行为、风俗习惯、养老保险制度、生产生活研究等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后世留下极其宝贵的档案资料。
2.“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项目的概况。“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是北京大学设计、筹备,并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全国性家庭跟踪调查计划,以期通过对全国代表性样本村居、家庭、家庭成员的跟踪调查,历时性地反应中国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社会各方面现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以跟踪调查的方式获取中国家庭的动态变化情况,用系统的、可供比较的、基于家庭和个体层次的跟踪数据来准确、真实地反应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健康习惯、教育期待、交往模式、职业状态等的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4]6。
三、社会调查研究对档案学的借鉴意义
1.社会调查研究的价值体现。专业意义上的调查研究,一般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变量的“变化”,而是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调查的类型有很多种,从应用角度分,可以分为公众的民意调查、市场调研、描述性的调查统计和社会调查四类。民意调查最早在美国获得应用,早在1824年就被预测美国总统大选,这就是最初的民意调查。自此,民意调查经常被有关组织部门应用于选举、公共事務和其他涉及共同利益的主题。描述性的统计调查经常由政府部门发起,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人口和人口密度、劳动力构成、全民健康统计等方面的大量描述性信息,例如统计局所做的大规模调查。
依据调查所得数据,学者们可以进行研究总结,研究结果多用于企业决策、高校教学、政府的政策依据等。社会调查资料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调查所得数据对涉及民生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而且它为大众提供民生以及其他方面可供比较的维度,为学术界各相关学科进行主题性研究提供线索,为政府决策部门政策分析、政策制定提供基础信息。从档案学角度分析这类数据真实可靠性的相对性和作为资料支持的价值性,能够为档案学界的理论研究和调查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跟踪调查是社会调查中较为系统周密的一种新类型。它的出现,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科学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发展。以美国家庭跟踪调查(PSID)为例,美国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中,大量的期刊文章运用了PSID的数据,作者中包括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的房屋与城市发展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劳工部、社会保障部、白宫、国会等政府部门,大量使用了PSID的数据作为决策依据[5]1。由于跟踪数据对学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评选的50年资助的最有价值的50个项目中,PSID成为唯一的社会科学项目。
2.对档案学的借鉴意义。
(1)社会调查资料是档案的重要来源。社会调查因其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大部分调查所得的数据和资料对后世而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档案价值。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为例,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以及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报告》(1930),都是在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之上写就,如今其原稿和当时发行的不同版本都成为珍贵的档案资料。可见社会调查资料是档案的重要来源。
(2)社会调查是史志资料收集的有效手段。史志资料收集是修史编志、档案编研过程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着编纂成果的质量。社会调查学作为社会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丰富史志资料的收集渠道和手段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历史文献并不能完全独立、全面地反映事物要素,社会调查是一个有效的补充性采集手段。通过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发现已掌握的史志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资料或提出补充资料的具体意见。②社会调查,尤其是描述性和解释性调查研究的基础性数据能够为史志资料提供可对比数据[6],完善史志资料的要素和内容,可以和已有史志档案相印证,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
(3)社会调查报告在司法实践中的证据价值。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它使档案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7]4-5。这种凭证性使档案,尤其是房产档案等在涉及民事案件的司法证明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民事、行政法庭中已经出现了社会研究报告这种全新的证据形式。在司法证明实践中,有一类特定的证明事项往往需要裁判者对社会公众就与涉案事实相关问题的观点、意见、态度进行考察或判断。为了对这种特殊的事项加以有效证明,我国的民事、行政审判中都出现了不少“社会调查报告”(socialsurveyreport)这种新的证据类型[8]。
将社会调查报告放在司法证据的框架之下进行研究和应用,这是证据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也启示着档案学界用全新的视角对档案的证据属性、证据形式、公信力大小等重点问题加强研究。
四、社会调查研究所带来的档案学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实施形式虽各有不同,但理顺其与档案学的关系可以给档案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带来全新的参考思路,主要结论如下。
1.是档案资源建设的新型路径选择。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大多数档案馆的馆藏结构非常单一,所藏文书档案所占比重大,多为机关单位、社会团体职能活动方面的档案,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的档案少,能被社会普遍利用的司法、民生档案少,真正具有查考价值且对利用者有吸引力的档案少。
社会调查资料转化为档案入藏档案馆后可丰富馆藏档案的门类,使馆藏档案的结构比例合理化,与原藏档案互补互生。而且社会调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调查资料及其后期成果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为提高和改善档案利用服务奠定了基础。
这要求我们以“大资源观”的新理念为指导,突破传统思维习惯,遵循档案资源建设的自身规律,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资源体系,促进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体系各个向度、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9]。
2.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突破口。档案馆可以提供档案利用的领域广泛,包括领导决策、落实政策、选拔人才、房屋产权、民事纠纷、编纂史志等,但实际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却普遍表现滞后。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多局限于坐等利用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因此可把加强档案利用者获得档案信息的要求和欲望作为打破目前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僵局的一个突破口[10]。
社会调查资料及其后期成果,对专业学者因其学术性和专业性具有参考查证的利用需求,对普通大众因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休闲消遣的利用需求。档案部门要重视档案收集和编研,加强档案利用者的信息需求,以期扩大档案利用对象的范围,激活档案利用服务,提高人们利用档案的意识。
3.建立档案的新领域。建档问题是目前档案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家庭建档、企业建档、信用建档、非物质文化建档等屡屡被提及和探讨,但给社会——人类活动的重要组织建档,目前在档案学界还是一项空白。
国家统计局等官方组织进行的家庭记账式调查,多是对个体浅层次的资料整合,且偏重客观数据的记录,对大众的主观态度则缺乏详细周密的采集和统计。已有的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规模不一,调查深度和广度也参差不齐,比较科学和系统的社会调查,如“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则是通过个体的变化来观察、判断宏观社会的格局和变迁趋势,通过跟踪样本家庭及其成员从生到死生命历程中的社会、经济、教育、健康等指标,将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作为控制变量,从而获得社会各方面的准确数据[11]。这符合给社会建档的基本点。档案部门可以通过收集不同时期的社会调查资料,丰富馆藏档案的途径,也可以通过与实施社会调查的机构和团体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社会建档,本文在此不展开探讨。
4.丰富档案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大多重视人文科学的思辨性,但缺乏社会科学的实证性。但人类学科的研究前提就是对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目前我国的档案学研究亦然,重视定量描述、逻辑推理,而忽略实证研究和调查分析。
社会调查研究为档案学提供了一种思路,启示着档案人重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重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升华,开展学术研究与临床实务并重的双元流程。而且“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是系统地针对中国社会的持续性样本调查,涉及人类学、人口学、心理学、档案学等多门学科,不同学科间的研究重点和核心议题或有相异,但皆有共通之处,这启示着档案学界宜以跨学科或跨科域的观点来分析档案学领域的相关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在多个学术领域的共同努力之下,可以预见将继续以跨学科和跨科际的研究模式来进行。重视实证调查,最大程度地挖掘社会调查资料的档案学价值和意义,藉以比较研究的优势,无疑将会为档案学提供重要的学术贡献和更多的借鉴意义。
作者:李丽
第3篇:浅谈信息时代下档案学的发展
一、我國档案学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处在当代信息技术极速进步的基础之上,各个行业也都受到这一背景的影响,大家开始越来越需要那些掌握有档案专业最基本的知识,还拥有当代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技能的专业性人才。
第一,身为企业中讯息系统的档案部门,向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转换是一定会发生的,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都是十分倚仗于那些拥有着高超的当代信息技术的专业性人才。这就需要把当代的信息技术与档案学的教育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教育出当代现代信息技术本领高,各个方面都优秀的档案学人才;与此同时,每一级别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要再一次接受相关的教育,公司要开展多样的职业培训与在职教育。
第二,存放档案的物品种类也变得多种多样。最多应用的是用光盘,磁介质等等方式来存档,以前的用纸张来存档的方式一定会更迭为更加现代的方式。在这样的进程中,探究全新的文件管理的方式方法便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要关注档案学人才一定要学会的工作过程中的自动化、互联网、软件开发等等技能来推动当代档案专业教学的进步。
最后,伴着经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档案学也变得愈加繁杂,数目也快速的增多,这项工作会参与到有关于当代经济发展的各方各面,急切的要掌握文件管理的最新的方式方法,用来提升相关工作的质量和速度,努力的开发档案讯息资源,可以更全面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我国档案学教育面临的尴尬处境
首先,档案专业的本科得招收新生的状况并不好。纵观全国高校在“十一五”中创立这一专业的数目并没有显著的提升,这就会导致这一专业的发展与扩张。主要是因为,这一学科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在选择专业时都不会选,从而致使此专业的大多数学生都是被调剂的。
其次,相关课程的安排与结构体系并不完美。这一专业最开始是由历史学、图书馆学等等专业演变而来的,因此档案学的思维并不多样,有着局限的、狭小的观念想法。在科目的安排上常用最基础的知识来进行教学。当代所需要的是拥有综合讯息处理能力的人,然而大家对这一方面并不重视。
最后,在整个的课程安排中实践所占的时间很少,档案学是一个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工作。当今的大多数公司越来越需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我们的这一专业使得理论和实际操作相分离,许多学生在工作后无法快速的适应职位的要求。这样一来,企业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会有误解,认为其并没有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而相关的教育也是无用的。
三、信息时代档案学专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依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之下,此专业教育要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在维持档案学所专有的特色基础上多方面的教导同学们,在不一样的阶段安排相对应的教育标准。在本科生期间,要加强同学们对于此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掌握,处理好他们在工作时所需要的根本问题。在科目的安排上面,应该增强实际操作的方面并把它作为必修的科目,还要严格的要求实践的时间,让学生重视实践。与此同时,将有关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入到必修课程中去,还可以添加一些更难的科目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在研究生期间,重视提高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将基础知识与其有关的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应该把信息学基础的,通用得科目设定为最重要的课程,更加需要关注的是要把探究的手段安排为必修课程,使得同学们可以自己进行相关的探究。
(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目前,很多专业将进行实践教育的革新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这一专业属于应用与管理的科目,这就使得实践教学的革新愈加急切。要依据当代企业的需求来相应的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第一,要增强同学们的专业思想与对这一专业的认可。在新生入学后,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来提高相关的意识,例如带着同学们参观档案馆、档案室等等,让大家可以了解到档案学,养成对这一学科的喜爱。还可以请相关的专家来开展讲座,培养同学们对于这一专业的认可,这样才会使同学们在毕业后有很强的职业归属感。
第二,提升业务能力的培训,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这一专业要经过课程、教学与毕业实践等等步骤来培训与提升同学们的文件处理的能力。业务能力的培训最关键的是在专业方面,既要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还应该进行实践培训,这就要社会实践培训系统。
(三)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构建信息化课程模块
伴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档案学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在保证其自主的前提下,还要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结合。一九九八年,教育部对于这一专业提出了详细的需求:要教育出掌握档案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可以在国家相关单位、企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的从事讯息服务、管理以及探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这一专业的全能型人才。这就是说,在档案学的课程中加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革新的重要一部分,与此同时,这也是将学生教育成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总的来说,中国的档案学专业的相关教学,不仅要随时的满足于当代社会对于这一方面人才素质要求的改变,而且还要遵循其在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发展规律的需求,应当将学习型作为前提,以此来适应持续更新的社会需求;将管理型作为基石,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安排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创新型作为指引,以此来推进相关技能的发展;将综合型作为目的,要具有整体意识,把学习能力、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和革新精神相互融合,让这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作者:王璐飞
第4篇:关注档案学研究队伍的职业化倾向
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研究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那就是研究队伍越来越趋向职业化[1]12。所谓职业化,本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求从业者以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完成好组织或单位安排的岗位职责[2]。而本文所指的职业化,是专门特指在档案学研究中,其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行业的倾向,即研究者越来越向高校这个行业的人员(主要是高校专业教师)集中的倾向。此种倾向不利于档案学研究的发展,长远来说也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档案界很有必要正视和研究此现实问题,并设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基于此,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档案学研究队伍职业化倾向突显
20世纪80年代,我国档案学研究力量主要有二支队伍:一支是高校档案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支是档案实践部门中的档案工作人员(尤其是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3]109。但近几年来,档案实践部门中进行档案学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少,逐渐从以前的主力军变为“游击队”,研究力量只剩下高校档案专业教师这一支队伍了。据统计,发表在《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这两个档案学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的论文,高校作者论文数呈逐年增长态势,特别是2006—2010年,高校作者发文数占比大幅增加,《档案学通讯》占比70%以上,《档案学研究》占比45%以上[4]12。有学者统计过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发文量超过10篇,或论文被引频次超过10次的作者机构,档案学科有31名核心作者(即高产作者),其中29人来自高校,仅有2人来自其他行业[3]111。
二、档案学研究队伍职业化倾向的原因
事实上,职业化倾向是上述两支研究力量此消彼长形成的结果。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在完成一定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或周期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研究压力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档案实践部门因多种原因导致研究者越来越少,这也正是本文想探讨的主要内容。
1.档案实践部门不重视研究工作。目前,我国有4100多家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是世界上最大的档案事业体系。但作为这个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学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客观因素,亦有档案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因素。首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轻学术重管理。特别是“局馆合一”后,一些地方档案局(馆)“行政化”倾向明显,工作重心、人力资源、有限的财力等方面都向行政管理倾斜,局(馆)领导忙于行政事务,没有有效参与档案研究工作,主观上弱化了档案学研究这一工作职能。其次,档案业务部门轻研究重实务。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认为,只要把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日常工作做好,能够为查阅者提供利用服务就可以了,至于档案研究工作则是可有可无的。再次,档案人员研究动力不足。理论上说,档案人员是可评聘与个人待遇挂钩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除事业单位档案人员外,其他单位档案人员不能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或职称不与个人待遇挂钩,如此就很难调动每个档案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了,大多数一线档案工作人员不重视档案研究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2.地方档案局(馆)人员研究动力下降。我国档案从业人员虽然有百万之众,但专职人员却不足十万人[1]12。这其中,半数以上的专职人员是地方各級档案局馆人员。如东部某省2011年档案专职人员共3967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档案馆共有专职人员2314人,占全部专职人员的58%以上[5]72。按理说,人数众多且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方档案局(馆)人员本应是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事实并非如此,地方档案局馆人员研究动力逐年下降,特别是2006年参照公务员管理之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由于不能兑现专业技术工资,客观上导致从事研究的局(馆)人员越来越少,这也是职业化趋向问题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技术人员逐年减少。以上述东部某省为例,1999年全省各级档案局(馆)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专职人员总数的77%,而2011年这一数据下降到63%,专职档案人员中愿意从事专业技术的越来越少[5]79。二是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人员不多。数据显示,我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人员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全部人员总数的8%;具有馆员职称的占全部人员总数的28%;具有助理馆员职称的占全部人员总数的25%;无职称人员占全部人员总数的33%[6]11。与高校人员相比,地方档案局馆工作人员做档案研究的压力太小,研究动力下降已是不争事实。
3.档案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化程度不高是档案实践部门整体研究基础颇为薄弱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工作人员中,档案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总数的7%;档案专业大专、中专和职业高中学历的人员占16%;受过档案专业在职培训的档案人员占37%;其他没有受到过任何档案专业培训的档案人员,其比例达40%[6]11。即便是文化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的高校档案馆(室)人员,其专业化程度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2014年驻山东五所高校档案馆46名专职人员中,档案专业毕业的只有5人,占全部专职人员的11%,80%以上为非档案专业毕业[7]44。上述情况,除了历史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与缺乏档案职业准入制度有关。与西方发达国家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有较高门槛相比,我国档案部门的从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主要反映在档案部门聘用档案工作人员时,对其资格条件几乎没有较高的限制,非专业的或没受过任何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人员能够轻易地获得专业职位,成为档案从业者的大多数,结果导致大量的档案专业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如苏州大学历届档案专业毕业生只有40%的学生能够对口就业[8]19。这样,既造成了档案专业人才的极大浪费,又无形中削弱了档案学研究的潜在力量。
三、解决职业化倾向问题的途径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外国档案实践部门工作人员占档案学研究力量的60%左右相比[9]33,我国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因此,如何提升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力量,解决职业化倾向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重视档案学研究工作是档案部门的职责。一方面,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档案学研究纳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要求每个档案工作者都积极参与到档案学研究中来,不要以为档案学研究是专门搞档案学理论研究者或档案教师的事。在这方面,我们的档案行政管理者应该向曾三前辈学习,他不仅是优秀的档案行政管理者,更是优秀的档案理论工作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与档案运动规律至今仍在影响着档案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多数研究成果出自档案实践部门。因此,我们基层档案工作人员也应把档案研究当成是自己的工作职责之一,认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将自己在档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将档案实践中的一些规律提炼出来,并上升为研究理论。
2.档案学研究工作是地方综合档案馆的工作职责。我们知道,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其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也较强。档案馆是档案业务第一线,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国外就有相当一部分档案学基础理论是从档案馆产生的。因此,我国的各级档案馆应重拾档案学研究之主业并真正承担起研究之责任,这也是我国档案学发展的需要。而地方综合档案馆人员,因其对档案事务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力,更应该有效参与到档案学研究中来,否则长期不研究档案业务,极易造成档案工作者队伍整体研究水平的下降。为调动档案馆专业人员开展档案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设法采取切实措施,而考虑在档案局(馆)恢复职称评聘制度,则是增强档案专业人才学术研究动力的重要举措。
3.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队伍,档案专业教师占档案学研究力量的50%—70%[9]33。相对而言,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力量尤显薄弱。要使我国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力量大增,必须从根本环节上着手,也就是先要致力于提高档案从业者的整体专业素质。而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提高档案工作从业的准入门槛。档案馆(室)招聘从业人员尽可能录用高校档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二是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通过继续教育,对从业人员采取脱产、半脱产进修、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其专业素质。三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种制度就是针对已从业人员,通过考试确定其相关岗位的从业资格,从而提高档案工作从业者的条件资格,形成一种间接准入控制制度[8]18。这样,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档案职业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扩大潜在的档案学研究群体。
综上所述,档案学研究是各行各业的每个档案工作者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某一两个行业的档案人员的责任。档案学研究职业化不利于档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群体。因为,我国档案学研究要获得飞跃发展,需要更多来自实践层面的力量,需要档案界不同的研究群体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究,并为之努力。
作者:夏慧
第5篇: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
就目前我国档案事业建设而言,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可谓其建设的核心部分,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实现其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能够满足社会对档案专业人士需求的高材生,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在创建之初到发展至今历经了多次改革,呈现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曲折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的文章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档案学高等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基本现状
1.高校开设专业情况。随着我国国家档案事业体系建设逐渐的完善,档案工作的扩大与发展,急需大批优秀的档案专业高等人才来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档案学科从无到有,从附属其他学科到独立,在档案学学科成立的几十年来,其中包括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档案专业本科教育发展至今的二十多年,已经逐渐步入到一个大规模、实质发展的阶段。就目前而言,我国共有34所高校开设檔案学专业,开设硕士点高校26所,拥有博士点院校10余所。可见在短短二十年的发展时间内,档案学高等教育专业发展较快,其专业地位可见突出。在近几年来,拥有档案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平稳并无较大波动,逐渐进入了一个稳定、缓慢增长的阶段。
2.培养层次与招生情况。就我国高等院校来讲,目前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本科、研究生、博士三个培养层次。与欧美国家以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为重点相比较而言,我国档案学专业更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但由于档案专业属于冷门专业,很少为考生及家长所知道,所以在考生报考数量上一直属于较小规模,但数量逐年有所增长。同时,由于档案专业具有的高就业率、考取难度小、竞争力低等优势,不少该本科专业或非本科专业学生选择考取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所以研究生数量也稳中有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档案学专业在向重点培养研究生方向转型。拥有档案学专业博士点高校数量在近些年也有所增长,社会与高等院校对档案学学科的发展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
3.师资力量现状。据相关文献分析,各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规模相对稳定,数量增长缓慢,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各高校的发展规模,也与各高校的招聘标准有关,招聘门槛过高与高学历人才偏少这一矛盾可能是造成档案学专业引进师资缓慢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具有博士资格的高校逐渐增多,这也意味着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将会大幅度提升,并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档案学学术研究方面,档案学专业高校教师是主力团队,也是档案学发展方向的领头人。
4.课程设置情况。档案学专业发展至今,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以及改变档案学专业学生的厌学态度,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也经历了几次改革。面对形形色色行业的兴起,档案形式、种类与载体趋于多样化,这就使得社会对档案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逐渐提高。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课课程体系一般由四类构成,分别是档案学基本理论与档案事业类、档案管理基础类、现代档案管理类与历史档案管理类,在这四类方向书目中挑选6—8门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主要有《档案学概论》、《中外档案事业史》、《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撰学》、《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在这一基础上,各高校还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开设相关课程,由于高校侧重点不同,各校教师团队研究主流方向不一致,或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其所开设档案学专业课程也各有千秋。此外,一些院校还注重对档案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但目前档案学国家精品课程数量较少,可见其发展空间还很大。
5.就业情况。档案学学科不同于其他热门学科一样为大众所知,但正是这样一门较冷的学科,在高校生毕业后,却有着较高的就业率,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相对其他专业学生来讲就业率都处于高位。这一现象也是由档案学专业高等人才培养数量少与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大的矛盾造成的。对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博士生而言毕业后就业率则更高。档案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去向主要由以下几类: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或选择继续深造。但近些年来看,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具有个性化,更偏向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工作方向的数量有所下降,而更倾向对企业单位的选择。因此,企业也成为档案学专业学生就业选择一大热门方向。根据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学校应针对企业特殊性在本科课程中开设相关知识课程培养具有针对性的档案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完善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知识课程体系。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则更倾向于选择事业单位。
二、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招生数量偏低。虽然档案学专业有着较高的就业率,但该专业招生率与其他热门专业相比却略逊一筹。每年选择档案专业为报考第一志愿的应届生实属少数,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档案意识薄弱,不少考生及家长根本不知道有该专业又何来报考一说。二是考虑到就业情况,与其他专业风风火火的招生情况相比,档案专业本来招生规模就小,人气也不旺盛,难免让社会大众觉得档案专业缺乏生气,误以为其没有发展前景。三是随着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年轻人个性多元化,他们渴望刺激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档案工作相对安稳、枯燥没有挑战性,且收入、福利等经济方面低于其他热门高薪行业,所以大部分考生很少会考虑该专业。
2.跨考研究生本科专业五湖四海。近些年来,考研热“高烧不退”,由于档案学专业报考难度小、竞争力低、就业压力小等因素,大量非档案学本科专业的学生都报考了档案学专业硕士,这部分学生也成为档案学研究生生源的支柱力量,但人数的充足不足以掩盖其背后的学生专业素质问题。由于跨考的原因,大部分档案学研究生都缺少相关档案专业背景知识,但其本科专业背景知识却十分广泛,这就造成了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的难度。与档案专业本科学生一视同仁的单一化教学方式是目前大都高校都采取的教学方式,并没有针对跨考生自身专业素质采取相应的改变教育措施,所以大部分跨考该专业研究生三年学习生活下来依旧迷茫,潜力并没有得到发挥。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标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点应是满足档案事业发展人才需求,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是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随着信息化环境的快速包围,信息技术等科技的出现对传统档案工作及档案学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但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仍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依赖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产生阻碍影响,理论与实践脱节还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档案信息环境始终处于一个变化的环境,新型档案专业人才的市场日益扩大,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期许也有所增加,但目前人才培养质量的滞后,很难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档案专业人才的期许。可见,培养目标单一、重成绩轻能力、不与时代相呼应一味灌输课本知识这一定位实在难以符合当今档案人才培养方向。
4.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陈旧。由于信息时代发展过快,再加之档案学学科的不稳定、归属不明等特性,档案学科的许多专业课程也面临着危机。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种不合理情况:一是有些档案课程过于陈旧,与现代化进程完全脱节,但一些高校仍保留其科目,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二是一些高校为了跟上时代潮流,开设一些意义不大、营养含量低的档案专业课程。三是学校公共课设置太多,导致专业课数量缩水。四是所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分布不均,造成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在教師教学方式上面,也存在着不合理性,现今高校档案学专业招聘的教师都具有各专业领域内研究生、博士生学历,但这也侧面反映出虽然这些教师受到高等正规教育,理论基础方面深厚,但其实大部分教师都缺少实践工作经验,没有在档案工作岗位上长时间锻炼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理论输出,教学内容相对空洞,对实际工作需求与应该用的档案知识不能进行良好的结合。
三、对档案学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招生是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各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小规模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资力量的扩展,从而对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阻碍。扩大档案学专业的招生不仅会增加社会大众对档案学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有效地宣传档案工作,让社会大众对档案专业有所改观。我建议可以站在宏观角度促进档案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在联系中着重突出对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与档案工作的宣传,将档案专业的优势与特点让大众知晓,例如社会需求量大、高就业率等,同时扩大招生规模,争取更多的生源,让“冷门”变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改良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档案理论及实践的整体把握,这无疑对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竞争、社会环境适应过程中有极大的益处。随着社会日新月异,档案学专业在高等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与时代相契合,努力朝着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在这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档案专业高等人才培养方向应有所改良,并提出以下几点改良意见。
(1)注重专业素养与知识面的拓展。笔者认为,所谓专业素养不应局限于对传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对档案工作所需技能的把握,还应与时俱进扩大知识广度、增强思维深度。如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档案工作门类增多、档案载体形式多样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过去的单一化培养。作为一名现代档案专业人才应该熟练地掌握现代技术并且对与档案相关行业的知识有所了解,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各行各业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要求提高,只有实时了解社会需求,对档案信息价值的挖掘有着尖锐的敏感度,档案专业人才才更好地适应档案工作环境,为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大学本科的普及化,高等教育也在一步步走向大众化,由于学生较多,学校就存在难以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情况。而档案学恰恰是一门十分考验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科,所以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要格外加强对档案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平时可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触档案实际工作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现代档案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档案专才。
(3)注重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他们都很看重档案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企业单位而言。但当今大部分档案人才都缺少这种创新能力,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作出相应改变,可以结合时事教学,与学生互动探讨,锻炼学生开发创新的能力。在适应能力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团体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使档案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中去。
3.课程体系优化。在当前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上述学生专业素质、知识广面、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档案专业课程体系有所改革,但从整体角度来看还是相对落后的。笔者认为,檔案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建立在既能够扎实学生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又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在公共课与专业理论课的结合基础上,还应该开设一些与新时代下社会需求相呼应的实践课程,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课程构架。毕竟档案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无论搞学术研究还是从事档案工作,都离不开实践的积累。如若因为客观因素,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单位,可在学校建设实验室让学生学习一些现代化技术如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印技术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配合下,帮档案学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
4.教育方式变革。传统的档案教育方式是在室内通过教师围绕课本知识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思想。笔者认为教育方式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其积极性,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做到活学活用。
所谓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学术情感、学术道德与价值取向都应该在教育中有所体现。档案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使其文化底蕴雄厚,还要培养其对学术、文化、社会的责任以及对档案专业的研究热情。专业素质与专业人格的共同教育,才能培养出足够优秀的档案专业人才。所以,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入情感教育,多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档案专业产生足够的认同度,充分肯定档案专业的发展前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更加有信心。
在信息时代,档案教育事业的建设急需找到新方向,只有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优化档案高等教育结构,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
作者:殷雨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