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也渐渐增加的,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建设的可持续上的。
1.相关的基本概念
1.1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社会和谐发展、自然、人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一种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生态文明着力于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创建一个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持续繁荣的基本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角度来说,
“十八大”中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建设和保护美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其中贯穿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的状态。
1.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要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社会问题的进一步暴露和人们对环境、生态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已经不单单局限于经济发展方面,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支柱方面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2.1森林覆盖率较低
我国林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发展,距今已经发展了67年的历史,把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着重处理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已建立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为合作基础。在这60多年里,我国林业的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突破,但是由于中国居民的生产活动意识较低,导致森林覆盖率不高。
2.2林业资源人均占有率低
我国的林业资源面积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林业资源占有量较小,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是: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1.6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全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1.63%;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不含台湾省)4666.7万公顷,蓄积量10.1亿立方米。
2.3林业资源投入的资金较少
目前,我国林业发展投入渠道比较单一,还处于一个只是有政府财政部门单方面的投入资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投资机制,社会资金涌入林业的渠道不够,导致林业发展还处于扭曲、畸形的状态,虽然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是在林业重点工程所需要的资金远远不足这些。
2.4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偏低
林业科技投入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下,是目前影响我国林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林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漏洞和不足。
3.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林业保护,需要林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林业部门的大力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宣传的广泛性。让人们能够全面的认识林业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林业保护工作中来,要深刻的理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内在含义,生态平衡、生态文明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
3.2做好林业保护的监督和培育,切实做好林业保护工作
森林覆盖率的增加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在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方种植易成活的、易栽培的植被,在种植前,有关部门还需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确保种植植被切实可行,避免盲目种植,此外,各地林业部门也要积极做好监督工作,对乱砍滥伐的个人或企业要严格的处置。
3.3
培训专业的种植人员、并对积极种植的人给与经济补贴和技术指导
当地林业部门应该定期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检查,定期为当地的种植人员安排种植技能培训,并到种植区域进行技术指导。对于当地积极参与种植的人员,政府还应该给予一部分补贴,增加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从而改进当地生态环境,减少地质灾害。
3.4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约束人类行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必须严厉的惩处,林业部门也要做好监管工作,不能玩忽职守,这样才能共同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保证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等,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和努力。
作者:樊绪富
第2篇: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法律服务与保障途径
工业园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但由于工业园区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环境保护、投融资、人力人才、资源利用开发、物流、专利商标等方面存在法律问题,影响到园区的后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法律服务与保障将日益影响工业园区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的环境,影响工业园区的持续聚力发展。
1工业园区发展中法律服务与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法律服务与保障不适应、不配套及滞后的问题,可能影响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发展。
1.1法律服务与保障意识不浓,观念不强
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政府、企业、企业主及从业人员,对于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依然存在法律服务与保障的意识淡薄、观念不强的现象。一是重管理轻服务,强调管理职能与作用,忽视法律服务与保障的应有作用于意义;二是重政策轻法律,重视政策的支持与帮助,对法律的服务与保障作用持怀疑态度,不相信法律的公平公正;三是重经济轻法律,重视经济手段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四是重行政轻法律,注重行政职能和手段及行政官员对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干预,不重视法律手段对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的保驾护航与依法治理。因之不利于工业园区规范经营和长远发展。
1.2工业园区规范化建设法治机构不健全,缺乏法律专业人才
工业园区缺乏规范化建设与发展的法治机构,缺乏法律专门人才。大多工业园区只是成立了维持秩序的治安队,配备了安保人员,仅能满足治安、安保、巡逻、看家护院的需要,缺乏熟悉金融、证券、风投、融资等方面法律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和提质增效需要。
1.3法律服务不深入,法律保障不到位
法律服务仅停留在法治宣传阶段,不能为工业园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在法律风险预测、评估、咨询等方面,尤其是在资金运作、风投、人才引进、产品推介、技术、专利、商标、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更是匮乏。法律保障也停留在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必需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征地拆迁、土地补偿阶段,依法打击、依法治理的力度不强。不能为企业的招商引资、市场调查、产品推介、人才引进、生态环境、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商标名称等提供切实有力的保护和维护,法律保障不力。
1.4工业园区法治建设滞后,依法运营与管理無章可循,依法规范操作不强
由于法治建设不尽规范,投资方对工业园区的法治保障、依法行政缺乏信心。规章建制不完善,造成了工业园区管理无章可循局面。协议签订不规范,合同主体不明晰、委托授权不具体、合同内容不完善,合同条款漏洞较多等问题或多或少存在,影响了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转化,在很多方面矛盾突出,纠纷较多,加之依法办事的意识不浓,能力不高,致使纠纷久拖不决。
2增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法律服务与保障的途径
2.1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意识
加强工业园区普法教育工作,努力为工业园区发展营造法治环境。一是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工业园区管理层和企业普法的意见和方案。二是多层次,多方式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宣传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知晓率。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增强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能力与水平,增强工业园区自我维权、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四是强化农村普法教育,切实解决农村干部群众不懂法律的问题,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与素养。五是加大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普及与推广,努力增强工业园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2建立工业园区法律服务机构,配齐配强法律人才
工业园区通过构建法务部门,专职园区法务工作,联系、协调律师事务所、公证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及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志愿者,为园区发展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园区管委会主动加强与司法行政机关的沟通,为园区管理层和企业经营者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提供法律服务。各园区规划开展前期应该将工业园区在投资、税收、环保、科研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产品销售、土地使用、公共安全等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切实将园区的管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一是积极引导律师介入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将一批懂经济、高新技术、财务等与工业园区相关的优秀律师推荐给工业园区,切实发挥其专长,促进工业园区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财务处理、报税办税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二是发挥法律工作者可行性论证、风险评估、诚信状况调查、起草审查法律文书、代理处理争议等在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中的作用。三是加强公证工作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公证机构要为园区企业调整产权结构服务,为园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2.3建立工业园区法律服务与保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人民调解长效机制。发挥工业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矛盾隐患排查、纠纷调处方面的积极作用,适时、正确解决工业园区的各种矛盾纠纷,努力维护工业园区稳定。二是建立工业园区法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坚持抓常抓长,开展工业园区法务人员和调解员培训工作,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提升能力水平,为园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推行政法干警定点联系长效机制。选派公安机关年富力强、能力全面、素质高、水平强的警务人员,分片包干、定点联系,帮助园区加强防范,清查、摸排治安隐患和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治理,为园区发展提供帮助。四是建立健全维稳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使园区维稳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维稳工作机制,加强摸底排查、调研、信访等方面基础工作,在基础、能力、效果方面进一步强化力量,整体推进,为园区提供稳定有序发展环境。
2.4强化配套措施,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实行公检法联合派人定点、挂点前移进驻园区,做到专门的“办公场所、设施、人员、经费”四到位,切实为企业提供各项优质快捷便利的服务。在工业园区设立综治工作室,组织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公证人员及其它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园区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解疑释惑、指导和帮助,解决法律问题与争端。实行“透明”服务,在执法过程和日常工作中,政法部门要坚持做到服务事项、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标准、办事结果“六公开”,使知情、参与、监督等权利得到切实有效保障。坚定“防范是最好的打击”的理念,实行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建立园区企业间信息互通、共组治安巡逻队伍机制,形成联谊联防群防群治,以求政府、企业共同营造治安良好环境,共谋和谐平安园区。加强反偷盗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的主要交通路口、要害部位和进出口处安装抓拍、摄像设备,以震慑犯罪分子,在企业的敏感部位如企业财务室、经理室及材料储藏处完善摄像头和报警器等设施,以确保企业财产安全。
2.5创新执法理念,深化法律服务与保障
在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创新执法理念,为工业园区持续聚力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保障,扫清发展障碍。一是创新执法观念。以法治政府建设推动依法行政,厘清政府职能,创新执法理念,纠正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各种错误认识与偏差,把维护权益放在首位,打击各种侵害权益的行为,拓宽服务范围,加大力量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秩序。二是强化协同执法监督约束。在信息共享、交流沟通、联系协调方面加大投入,理顺执法部门、企业、法律服务机构、法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创新联系协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与约束,为园区聚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慎重准确地办理涉及企业的经济犯罪案件,禁止利益驱动办案和执法随意性。四是加强对投资创业者合法利益的保护,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投资者利益;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帮助创业者增强信心,指导创业者防范创业风险,依法依规创业。五是加大企业及周边秩序整治力度,维护企业及周边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法治宣传与教育,依法打击园区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整治园区环境,确保园区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六是依法惩处侵权行为,尤其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公正处理好企业联合、兼并、租赁、破产、承包经营、参股、控股企业中发生的经济纠纷案件,平等保护其依法取得的资产使用权、所有权和其它权利;及时处理好涉及企业的案件,依法保护财产权和经营权,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与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有关的案件,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实守信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发展。
3结语
工业园区持续聚力发展,离不开法律服务与保障的同步推进和跟进。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健全有关工业园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与保障机构,创新法律服务与保障的体系和机制,吸引高端专门法律人才,深化法律服务,强化法律保障各项措施,为工业园区的稳定、持续良性发展提供环境、政策、风险防范、技术革新、产业产品升级、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有效保护和维护,使得工业园区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人才、资源利用与开发、物流、专利技术、商标等方面获得极大支持,輕装上阵,调整思路,优化整合,强化管理,持续聚力发展。
作者:张金宏
第3篇:如何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前言
自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有一部分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直到1987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发表以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正式的提出。并且全球人对于可持续发展也非常关注,并作出了实质性的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重要性,他是中国乃至全球发展的重要战略,他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所以如何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平等的全球伙伴关系以及指导国家与公民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原则。指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应当是自然、协调、健康地生产和生活的中心思想。在发展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它是实现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的重要手段。从全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大目标来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这种大的作用。它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起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对于林业和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实现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目标。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任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扩大现有林业的栽培力度,全面增加林下资源,为满足市场对林木业产品的需求打下坚实的保障。2.全国范围内的珍稀野生动物以及稀有的林木品种进行大力度的保护。3.在植物稀少的地方,如沙漠,沿海等地区加大林业种植力度。4.对荒山地埂,田头等区域进行绿化。5.建设商用林基地如木材林地、花卉基地等供市场需求。6.对于林业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发展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等林业。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的研究和了解,确定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全国林下经济的生态问题得到改善。逐渐增强我国林业产业实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现有政策的认识,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促进林业经济、资源、环境等的相互协调发展。
1.加强林业经济外部运行环境的管理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他部门的相关政策影响,所以要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运行环境进行加强把控。想要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就要加大对林业经济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扶持。加上必要的技术辅导,让农民能够享受实惠的经济政策,拥有良好的林业发展技术。国家通过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还要配合各个林业相关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林业发展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寻找合适的森林资源替代品,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建立科学的营林体制,加速对林业资源的培养
想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科学的营林体制,加速对林业资源的培养。建立科学的营林体制可以保证生产力的旺盛,让林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循环发展。无国家对于公益林进行保护,采伐的林木以抚育性质为主,实行林业的事业化管理模式。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多样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如林草间作等形式。根据市场的导向来决定商品林的经营方式。林业经营者自行管理经营,自负盈亏,国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帮助林业经营者加速林业资源的培育,大范围内实行林价制度,为林业资源的培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通过建立科学的营林体制,加速对林业资源的培养,可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奋斗的目标,它也是保证森林资源完整和稳定的提前。然而很多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会弃环境污染于不顾。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想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农民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注重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过多浪费。根据市场的信息来调整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选择最合适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进行木材加工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并且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加工方式,加快对林业资源的培育。通过加强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让他们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注重林业资源的培育,采取污染小的木材加工方式来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速度。
四、结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实行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护环境,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的生活水平,降低环境污染。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且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使持续发展始终贯彻在林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實施水平。
作者简介:刘建
第4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农村人口多,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国家从客观和战略的高度,近几年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一方面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农村环境面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工作就是发展农村经济,让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使广大农村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农村环境美,农民享受同样的改革紅利,达到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目的。
但由于过度开发和无序占用耕地等,农村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环境法制不健全,环境法制观念淡薄,环境投入不足等原因,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积极促进城镇化进程,要从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出发,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在建设新农村中,发展经济,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始终以保护好生存的环境为重点,牢固树立环境友好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加强农村环保意义重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造福子孙后代。
2农村城镇化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尤其是近十年来对于农村工作更是常抓不懈,提出了农村城镇化,为广大农村的深刻变化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效果明显。
2.1城镇化的涵义:城镇化是个综合的概念,不同学科从不同侧面对城镇化进行了不同解释。社会学家认为城镇化是城镇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过程;人口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地理学家认为城镇化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的集中过程。经济学家则从不同侧面对城镇化进行了不同解释。狭义的城镇化概念是指近代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质变过程;广义的城镇化概念是指地域的城市要素逐渐增加的过程。农村城镇化就是随着近代产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发展过程。
2.2城镇化的意义:“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第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是城乡二元化,贫富差距大。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3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路线和政策的选择极为密切,也与对城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第一是改革开放前起步、波折、停滞阶段。第二是改革开放后逐步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的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加快,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有利于农村人口转移,农民增收致富,城市扩容;另一方面也占有了大量良田,减少了有效耕地,对农业未来发展空间有所损害,同时伴随着农村城镇化,也大量地造成环境的破坏,故应积极保护环境,健康有序地推进。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环境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3.1土壤污染:在为小城镇提供农副产品的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有机农药污染、化肥污染较为突出。调查发现,市郊的菜农普遍使用农药化肥及农膜,大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这些剧毒农药的滥用或过量使用,农副产品和土壤中残存了大量的有机氯、有机磷,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和土质恶化。大量废旧农膜遗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引起土壤板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3.2水污染: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表现得较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水污染严重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种状况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3.3生活垃圾: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垃圾也越来越多。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已对农村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村容村貌,还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3.4养殖业污染:禽畜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分散型家庭养殖比较普遍,多数是散养。也存在规模养殖场建于村内,没有进行人畜分离,有的养殖场建于水源地附近,对饮用水安全造成威胁。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1粗放型经济:低效率、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污染。
4.2环保法不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不明确。
4.3环境意识淡薄:首先是环保跟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其次是政府的宣传教育没有重点关注农村。没有相应的制度及措施来制止大量分散的环境破坏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4环保投入不足:政府对环保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及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的投入极少,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对政府的税收直接影响不大,政府目前不愿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治理农村环境。基层环保管理网络没有真正形成,乡镇环保机构不健全,造成农村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机制。
4.5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国家对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视,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纷纷进驻农村。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設施,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
5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5.1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5.2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一沼一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5.3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
5.4加强养殖污染防治。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5.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
5.6防治土壤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7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6农村环保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广大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视,并切实从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地上水、地下水、水土保持和生活饮用水、垃圾处理、农药化肥使用、控制城市工业向农村有序转移等各方面加强防控和综合治理,还农村农业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农村人自己生存在生态环境友好中,生产出优质合格的农产品供应千家万户,这是造福人类的良心工程。环保工作做好了,控制和减少了污染,就是对人民负责,就是对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
只有在环境良好的状态下,经济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那种以牺牲环境而求得的发展是不健康的,不持久的,代价是昂贵的。为了子孙千秋万代,在环保中发展经济,才是积极健康的发展。
作者:付红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