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第1篇:创新背景下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建设
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又在于教育,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理所当然承担着创新的重任。大学要建成创新型校园,首先应大力构建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的学习环境、创新的舆论导向、创新的文化活动,总之,要构建校园创新文化。
一、高校校园创新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创新文化是一种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通过创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精神、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环境,组织开展富有创新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新型校园文化。它是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大学的战略要求,对传统校园文化加以发展创新而构成的一种新型文化。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发展文化,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要把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精神的树立、科学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弘扬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精神,要有宽容失败的气度,潜心研究的修养,严谨求实的学风,克服急功近利倾向,摒弃浮躁之风。”
蕴含创新文化的创新型大学,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相比,在办学理念上,更加强调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上,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校园文化上,更加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敢为天下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二、高效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要发挥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有特色发展之路
创新型人才具有不同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需求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均属于创新人才的不同层次和种类,都是创新主体;国家在对不同层次创新人才需求数量上也有数以亿计、数以千万计和一大批的区别。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各层次、各类型创新人才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高校来培养的。
面对创新型人才这一多层次、多类型概念,并非所有高校都培养拔尖人才,因为拔尖人才的数量需求是有限的,而且相当一部分高校也不可能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拔尖人才上。所以,各类高校明确自身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建设高校校园创新文化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2、要开放合作,既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更要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
高校校园创新文化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业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3、要有强烈的主动意识,敢想敢干、扎扎实实,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主动走向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高水平大学分布在各个区域,应该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科技走向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把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与高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三、高校校园创新文化的建设
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文化由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活动三部分组成。
构建高校校园创新文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合力并抓。
1、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精神是核心
大学精神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整合、提出的,反映学校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行为规范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对于师生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
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校园精神,要深入开展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大力弘扬四种精神:一是崇尚学术,探索真理;二是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三是追求个性,求新求异;四是勇于尝试,勤于实践。
与此同时,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还要具备三种创新意识:一是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二是求异意识,求异就是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新异,保持个性,保持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三是超越意识。创新要求不唯上,不唯下,不唯书,不惧权威,敢于超越前人,鼓励和支持师生勇攀高峰。
2、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
要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校园文化环境要素至关重要。积极营造高校包括制度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在内的创新环境,是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里无处不在的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就是一种巨大的启迪力量,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对一个人的气质、心理、性格都会有较深的影响。建设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校的每面墙壁都能说话,散发出宽容的,自由民主的,让人敢创、想创、争创的氛围。
建设校园创新文化环境,要致力于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改善和创新。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大学校园里的基础设施,如校园建筑、校园雕塑等物质景观。清净幽雅的校园环境往往让人心情愉悦、赏心悦目、提高学习效率。学校自然环境的建设,要凸显文化品位、个性特色,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建筑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调查表明,许多创新人才的创造性灵感就是漫步在优美的大学校园里,在大自然幽静的环境熏陶下迸发出来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健全的管理体系给每个成员巨大的约束力和方向感,使大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建设校园创新文化,制度应该先行,要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为创新行为提供制度保障,各种制度应该能导引人、鼓励人去创新。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是大学精神的体现,蕴涵广泛,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校报、宣传牌、橱窗、文化走廊、网站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隐性课程,往往有正式课程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蕴涵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
3、组织开展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机载体和起飞台,具有促进校园精神的培育、激活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
(1)以科技文化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大力发展校园科技文化
高校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学竞赛,参与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自由、自主地开展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学术讲座、科研征文;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与科研单位的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拨出专款,奖励学生科研,支持大学生的学术活动。高校还应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艺术节、大学生学术论文报告会等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科技活动。
(2)提供创新平台,建立创业基地
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要集中科研力量,整合科研资源,实现成果共享,建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高的科技创新平台。高校要构建大学生科研基地,提供学术科研平台,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创业,创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公司、书亭、超市等。
此外,高校要加快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互动发展,推动知识的会聚和交流,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服务,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全面合作,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进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锻炼,实践是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突破点。高校应按照国家的方针,建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参观型、活动型、自发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建立长效的机制,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公益活动;积极推进“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总之,高校校园创新文化的生成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还需要依靠高校内部政策、制度的扶持,要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推进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进程。
第2篇:校园创客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词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心局面”,通过创业和创新,为中国经济提高增效打造不熄引擎,顺利过渡到经济新常态,而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个新的文化代名词正在浮现,它就是——创客文化。
培育创客文化,是在源头上厚植创业文化,引领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当下,创业氛围日益浓郁、创新资本跌宕澎湃,我们培育一种文化,不应助长浮躁骛远的社会氛围,而应紧紧抓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育人本质,引导年轻人理性、有序、切实地投入创客天地。
一、创客文化的内涵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指出,2014年我国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分析当代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校园仍然是“创客”成长的主要苗圃。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战场。培育、引导和支持创客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高校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创客一般是指坚守创新,持续时间,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这样的人一般都有着以下的特点:对所有新技术、新概念充满热情,时刻关注各领域技术的最新进展;乐于动手DIY,制作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东西;乐于分享,不吝与将自己的技术心得与他人交流;喜欢开源、灵活、扩展性强的产品,拒绝封闭、一体化、自由度低的产品。创客文化的风行,不仅长久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业给我们校园中的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启发。
总结中外创客文化的精神内核,校园阶段的“创客”大体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兴趣和自我实现为创新动力,而不以赢利或功利为目标;二是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三是强调朋辈、共享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
二、引进创客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青年处于创新创业的活跃期,大学生是“万众创业”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率只在2%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率的平均水平20%相差还很大。高校还应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创业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
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大学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很重要。现在大学中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中,学术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关于创业的较少。今后可以多邀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到大学开办讲座、同学生交流,让企业家的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发芽。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在营造创业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不仅是就业和挣钱,更是一种更高一层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创业应该是比简单的就业具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价值。
培育和推广创客文化,将改变校园学习的组织形式、思维模式和交往方式。学习不再是模块化的,被区分为通识教育或专业教育、第一或第二课堂;也不再是学科计划式的,被分为主修或辅修专业、课程或实习。学习将成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
三、创客文化引入大学的构建
阶段1.积极同企业及行业对接,充分分析及了解当前社会及行业发展态势,理清大学生创新的突破点和当前社会大众消费的“痛点”,并结合业内专业意见,确定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主要领域和发展方向,从而避免盲目创新和无效创新。积极组织和动员师生,培育和组建大学生创客团队,筹建以大学生为主的针对各个专业不同类别市场细分需求的创新主体,并组建教师及业内专家、创新导师等为组成的辅导团队,保证创新活动的合理有效开展,建立创新活动的总体运行框架和团队体系。
阶段2.根据创新团队的实际需求,展开创新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相应基础。在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实际创新实践,结合行业专家、创业导师、本校教师,对团队的具体创新展开辅导,并积极培养指导,不断优化、调整,使之从创意逐渐完成为创新成果。同时,结合创新的开展不断探索和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使创新活动初步形成相应机制,从而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持续开展。
阶段3.根据创业人的具体创新成果,积极组织成果的实际转化。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逐渐成为常态化、趋势化、规范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从理论体系到实践体系全方位的各专业创新体系。并为下一步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1.完善线上交互平台
大学生的创客空间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可以肯定的说,现在最懂互联网的是大学生,能跟上互联网发展的也是大学生,所以在大学创客文化引入的同时,需要完善线上的一种交互平台,能更方便快捷的提供服务、分享创新。
2.完善线下创客团队
在线下实体实验室部分,依托现有资源,根据大学及创客们的创新需求,补充和提高现有硬件条件,保证大学生创客文化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从创意到成品的无缝对接,缩短创新的实际成果化周期,满足行业的实际要求。充分利用政府、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安徽省高校联盟等的有利条件,整合聚集校内、校外资源,实现政府、企业、高效联动、协同创新。
3.组建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创客指导团队
学校一直以来都是按照组系部的方式成立教师指导队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客团队将打破固有教师指导队伍模式,跨系部、跨学科组建一支满足创客需要的高素质创客指导团队。指导团队兼具教师队伍与业界设计师。创客指导团队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同时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创业的实践动手能力。
4.按照不同创客文化设计及创客需求,建设符合总体目标的培养计划
创客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实体的依托,在形成一定成果的同时,创客文化的经验及唱过可以有效的转化为大学新一级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方案包括了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很好的将实践带动教学贯彻到极致,也完成新老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转换。
四、结论
总结:在大学校园中引入创客文化,对大学生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一种新的创业道路,让自己的学习成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创新创意,让自己的大大学生活更加丰富,让自己未来的道路走起来更加精彩。
上一篇:校园文化调查报告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