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 > 关于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共赏(共2篇)

关于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共赏(共2篇)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导读:小学教育论文在写作的时候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而且也是很多人都觉得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个时候也会觉得特别的迷茫和无措,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经历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3个年级学生的实习经历和职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年级越高、实习次数越多,职业认同越低;实习工作和收获的多样性、收获影响的深刻性以及实习基地的师资及教学水平对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但实习工作与学生自身兴趣的相符程度、实习评价和激励制度以及本学院指导老师的指导质量则只与职业认同中的某些维度具有相关性。据此,为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出如下建议:学生本身从思想上要正视实习,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能力;学校的实习工作安排应兼具基础性与多样性,实习评价应健全激励措施,教师指导应兼具积极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习经历;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0)02-0056-07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直接对口岗位是小学教师,所以这一“准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水平对于今后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习工作是实践课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国内的普遍研究中关于实习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认同的影响却存在着分歧:一些研究者认为实习工作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提升,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实习工作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没有显著影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省市共管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也是河北省第一批向应用型转型的试点校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民委的支持下,与全国多所民族类院校达成共建协议,发展迅速。该校小学教育专业成立于2009年,201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以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为目标,是省内较早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本科院校。同时,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在全省同类高校中有代表作用。本文探索该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经历对本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实际影响,以期为小学教育专业实习的执行与操作提供合理的建议。


  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


  1.1调查对象


  为了研究实习经历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实际影响,本研究选取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2015级、2016级、2017级3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48份,回收146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94.5%。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自编问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情况调查》和王鑫强等人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量表》作为主要工具。


  自编问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情况调查》共20道题,主要内容包括6个部分:(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学科、家庭居住地、实习次数、专业意愿(具体见表1);(2)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内容的多样性、实习工作的任务量、实习工作的参与度等;(3)实习基地的水平,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维度;(4)实习指导教师的情况,包括实习基地和学校两方面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和积极性;(5)实习制度,包括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6)实习收获,包括收获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王鑫强等人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量表》共包括4个维度、12道题,按照被试自觉的程度,采用五点计分标准,“完全不同意”记1分,“完全同意”记5分,以此类推。其中,6题、7题、11题属于“职业意愿与期望”维度,2题、4题、12题(反向计分题)属于“职业意志”维度,1题、9题、10题属于“职业价值”维度,3题、5题、8题属于“职业效能”维度。该量表条目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都较好,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和重测信度为0.783、0.913,4个分问卷的α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是0.641~0.730、0.601~0.802,4个因素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是0.631~0.755,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196~0.514。


  问卷回收之后先剔除无效问卷,再进行整理、编码。采用SPSS2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核对、分析处理。


  1.3调查结果


  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水平。根据表2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总体职业认同水平处于中上等,这与赵敏和杨艳的调查结果相同。其中“职业意愿与期望”维度的认同水平最高,这说明学生来来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意愿总体是很强的,对于小学教师的职业期望也非常高。“职业效能”与“职业价值”都在中间水平之上,水平较高,而“职业意志”水平较低,仅为3.02。4个维度排列为: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职业价值>职业意志。


  2)人口学变量与职业认同的差异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职业认同水平在不同年级具有显著差异。总体来看,年级越高,教师职业认同反而越低。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意愿与期望水平较为稳定和均衡,与年级差异无关。


  从表4可以看出,职业认同水平在经历不同实习次数的学生身上具有显著差异。总体来看,实习次数越多,教师职业认同越低。但其中学生的职业意愿和期望与其参加实习经历的次数基本无关。


  3)职业认同与实习经历的相关性。从表5可以看出:第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实习的工作多样性具有显著正相关,与工作任务量则不具有相关性。其中,工作多样性与职业认同中的职业效能维度和职业意志维度是极具正相关的,与职业价值维度是呈正相关的,而和职业意愿与期望则无相关性;第二,实习工作和兴趣或专业的相符程度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具有显著正相关,但仅限于其中的职业效能水平,与其余的职业意愿与期望维度、职业意志维度和职业价值维度则不具有相关性;第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实习工作的收获具有显著正相关。其中包括实习收获的多样性和实习收获的深刻性。值得关注的是,实习收获的多样性和实习收获的深刻性仅与教师职业认同中的职业效能维度和职业意志维度显著正相关,与职业意愿与期望则无相关性。除此之外,实习收获的深刻性与职业价值也具有正相关;第四,实习基地教学及师资力量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极具正相关,但是与其中的职业价值维度则无相关性;第五,本学院指导老师的指导质量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极具正相关,且与其中各个维度均具有显著正相关;第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实习制度具有显著正相关,但仅限于其中的实习评价制度。实习评价制度与除职业意愿与期望维度外的其余3个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而实习激励制度虽然与总体的教师职业认同不具有相关性,但与其中的职业效能和职业意志具有正相关性。


  2实习经历对职业认同影响的分析


  2.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水平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这与刘淑红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原因与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近年来,教师福利的提升有目共睹。自2010年开始,全国大多数省市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保证教师的年薪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待遇,这使得教师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并且,社会上对于教师这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大多抱有非常尊敬的态度,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较高水平。


  从职业意志维度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得分较低。也就是说学生虽然在毕业后从事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意愿较高,但是愿意长期坚守在这一岗位的意志较低,学生可能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离职,这一结果可以在蔡志凌的研究中得到印证。这可能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对待职业的责任心和耐力较差而功利心强,整体心态偏浮躁,难以做到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2.2人口学变量与职业认同的差异检验分析


  1)年级越高,职业认同越低。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不同,年级越高,职业认同反而越低。在学校中经过入学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专业课和就业辅导课等教育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应该是逐渐增高的,这一结果与本专业教师的预期截然相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大一刚入学时,对于自己的专业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满腔热血,对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理想性的向往和憧憬,所以职业认同水平最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专業理论知识增加、教学实践技能增加、与一线教师和小学生接触的时间增加,这些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认识。这时,遭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性受挫、从业意愿降低,对教师职业的价值以及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产生了质疑,从而职业认同逐渐降低。


  2)实习次数越多,职业认同越低。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历的实习次数不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不同。本专业的预期结果是随着实习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也在逐步增加,实习次数越多,越能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越能看到优秀教师身上的高尚品德,从而增加从业意愿、坚定职业意志,对该行业的总体认同会更加强烈。然而调查结果却与预期截然相反:经历的实习次数越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反而越低。原因可以从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客观现实困境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当代大学生虽然对新事物容易产生热情,但缺乏持久性,且耐挫能力低、功利性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是一样。仅实习过一次或没有实习过的学生,对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的所学运用于实践中,所以具有极高的职业意愿与期望和强烈的职业意志。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对上要面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对下要运用自己并不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学生,还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实习任务,身心俱疲的同时又无任何直观的物质利益收获,所以随着实习次数的增加,学生对这一职业逐渐产生倦怠,从而导致教师职业认同水平降低。第二,从客观现实来看,存在实习基地交通不便的情况。据了解,实习基地中有一半的学校位于市区,还有个别学校位于偏远的村镇,学生乘公共交通去往这些实习基地路途较远、耗时较长,容易疲乏。另外,学生在书本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理想性,而现实情况和理想情况是有差异的,学生随着实习次数的增加,逐渐发现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存在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学生在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实践中时,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正是导致其教师职业认同降低的原因之一。


  2.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与实习经历的相关性分析


  1)实习工作越具多样性,职业认同越高。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实习工作具有显著相关,主要体现在实习工作的多样性上:实习工作越具有多样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则越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职业认同的职业效能、职业意志和职业价值维度上。这可能是因为当实习工作能够涉及到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组织甚至教研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日复一日的“看孩子”“判作业”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会愈加认可,由此也会更加坚定职业意志、提升职业效能感。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实习工作的工作量不具有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虽然在教育实习中实际参与到了小学教师的工作中,但其工作量与真正的在职教师相比还相差甚远,所以工作量的差异在实习生间的体现不明显。


  2)实习工作与其兴趣或专业越相符,其职业效能感越高。相关性数据表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实习工作和兴趣或专业的相符程度的相关性体现在职业效能维度上。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或专业通常掌握得比较到位,比如对英语教学感兴趣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其对英语教学规律的掌握更为扎实,对英语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也相对较高,所以当他参与对应的英语实习工作时,其职业效能感是非常高的,反之,如果违背其兴趣及擅长将他安排在数学或其他科目的实习工作中,其职业效能感则会明显低下。


  3)实习收获越有价值,职业效能感和职业意志越强。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实习收获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仅与教师职业认同中的职业效能维度和职业意志维度显著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当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每一次的实习工作中都能获得多样且深刻的收获时,他就会感受到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加强职业效能感,而随着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从业自信心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师职业意志的加强。


  除此之外,实习收获的深刻性与职业价值也具有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当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收获能够长久地影响其教育教学方法和思想时,学生便会意识到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体会到这一职业的价值。


  4)实习基地教学及师资力量越强,职业认同感越强。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实习基地的教学及师资力量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极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目前与一线教师和小学生接触的机会基本上只存在于实习中,实习也可能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第一次真正走上小学教师这一岗位进行实践,所以实习基地的质量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形成对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初步的感性认识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5)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越高,职业认同感越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与本学院指导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体现在职业认同的各个维度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当指导教师指导得力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及时地化解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这就有助于其教师职业效能感的提升和其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可。反之,如果指导教师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长此以往便会消磨其对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从业自信心,陷入恶性循环,降低职业意志和职业意愿与期望。


  2.4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与实习制度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问卷中的实习制度包括实习评价制度和实习激励制度,其中,实习评价制度与教师职业认同中的职业价值维度、职业意志维度和职业效能维度均有显著相关性。这是因为,实习评价制度是一种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表现的考量制度,如果评价合理,既能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量化评价,又能点出其专业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相反,如果评价不合理,就不能及时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反馈,甚至会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导致其职业效能感低下,职业意志逐渐降低,甚至质疑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


  而实习激励制度虽然与总体的教师职业认同不具有相关性,但与其中的职业效能和职业意志具有相关性。这是因为如果学校不对实习工作中表现优秀、表现较好和表现一般的学生分别进行相应的激励,原本职业效能和职业意志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能会因为反馈不及时而丧失积极性,原本职业效能和职业意志水平就低的学生则更是会陷入恶性循环。


  3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建议


  3.1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个体出发


  1)正视实习意义,树立主体意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真刀真枪地面对学生和教育工作之前,首先应当正确认识实习的深刻意义,它不是学校或指导教师安排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是师范生在真正走上教师岗位之前的一次查漏补缺的大好机会。面对这样难得的机会,“准教师们”应积极树立主体意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每一名小学生当作自己肩上的责任、手上的希望,把每一次讲课当作施行自己教育理念的“培养皿”,把每一次批改作业的过程当作自己教学能力的“试金石”。


  2)端正学习态度,不忘初心责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体现着其对教师职业的态度,有高水平的职业态度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上富有热情,对待学生充满爱心,职业态度水平低的学生则相反。学生在入学时选择小教专业的动机可能是复杂多样的:有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而来的,有看好就业前景而来的、有听从家长安排而来的,甚至有受分数所迫而来的,但是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走上了教师职业的道路,就必须摆正心态、踏实学习、不忘初心,努力成为教师队伍中卓越的一份子,唯有如此,才能对得住教室里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准教师”,只有端正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强化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核心技能才是重中之重。要想避免坠入职业倦怠的深渊,保持高度的职业认同,就必须专注于专业上的自我发展。而要想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树立时刻学习的意识,不断吸收新鲜的教育理念,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平时在课本中能够吸收到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发展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但这些仅仅是夯实专业基础的“地基”,要想突破知识壁垒、实现专业能力上的提高,必须着眼于教学现场、一线教师和鲜活真实的学生们。例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以抓住每一次实习的机会进行详细的“教学现场实录”,记下示范课中无法看到的最真实的、不加“修饰”的班级场景,记下学生们令人“出乎意料”“意想不到”的言行,记下教师们在突发状况中每一次的“教学机智”,通过这样的“现场实录”积累“实战经验”,从而摆脱“纸上谈兵”的片面性。


  3.2从院系对实习的安排出发


  1)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与有效性兼顾。在实习的指导上,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观点不大一致:例如实习生希望指导教师能指导如何將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而指导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技能的指导。由于实习生的需求与教师的期望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中和并调节这种差异从而提供符合实习生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就变得尤为重要。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时,不仅要提高积极性,及时给予学生关注,更要提高有效性,应避免流于形式的说教,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了解什么是学生真正想要知道的。了解学生的诉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在实习中期召开阶段性反馈大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或者在实习结束后发放匿名调查问卷,为下次实习工作的调整探寻方向。


  2)实习评价制度与激励制度并行。实习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应当设立明确的标准,而不能泛泛而谈。比如实习评价制度,应该从实习生的出勤、参与工作程度、参与工作积极性、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考核人可以是本学院指导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实习班学生和实习生本人等多维度的。激励制度则应当建立在评价制度基础上,比如授予收获实习班学生好评最多的实习生以“最受欢迎实习教师”荣誉称号,授予英语试讲效果最佳的实习生以“XX小学三年级最佳英语实习教师”荣誉称号等,或者对在学科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实习生在其学业成绩中予以一定体现等。


  3)实习工作基础性与多样性并重。目前的教育实习只注重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教育实习单纯地成了上好一节课的教学实习。实际上,除了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教育实习的内容还可以有很大的拓宽面,比如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开展教研活动的能力、同事间协调工作的能力等。学校在实习任务的横向安排上应该力求全面锻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突破形式,追求本质目标。另外,多样性还体现在实习工作的“与时俱进”程度上。从时代发展的纵观性上看,高科技、新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革新性的成果,当然,教育层面也有许多这样的成果,比如“微课”“VR课堂教学”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中最新鲜的血液,理应在工作中承担创新的“尝鲜者”“带头人”任务,从这一点上出发,学校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安排一些与时俱进的实习任务,比如“设计一节完整的微课应用方案并执行,根据实验效果形成一份反馈报告”。通过开展这样与时代并行的实习活动,学生能够不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中掉队,学校也可以通过反馈报告使自己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定位更加精准。


  第2篇: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之我见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使每个生命都能更加精彩。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2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离不开德育。所谓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这样才能利于己,益于国。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提出“以德树人”的重要思想,学校德育被提到首要位置,学校德育通过道德准则与生活方式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形成校园美德。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缺乏规范性


  学校德育教育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全面,缺乏相应的教学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学生成长记录,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在开展德育教育课时往往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严格把控和合理组织安排,这就容易使德育教育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学校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


  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一般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德育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或者举办一些德育教育的手抄报。这些只能从侧面引起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并不能达到深入人心、人人领会的效果。学生只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教师也没能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行为进行记录。这样的教育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起不到良好的作用。


  (三)德育教育缺乏策略和落实措施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教师是学生教育的引导者,通过开展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优良品质。但目前德育教育并没有抓住学生的成长心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轻视心理。


  三、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小学教师首先应该转变德育理念,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在这个过程当中,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认真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差异化的德育教育,鼓励每个学生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基础之上,不断地锤炼自身的道德素养,这能够很大程度上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开展。


  (二)齐抓共管,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不仅品德课上讲德育教育,所有课程中都要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要举行专题德育教育活动,而且在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师生交往中,都要渗透德育教育,把育才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各科教师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各学科教学的德育理念和要求,挖掘各学科教材的德育素材,列入备课内容,潜移默化地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也只有将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摆正,才能使小学德育教育再上新台阶。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激励策略


  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实施积极的激励策略,灵活运用表扬的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上进心。在集体当中,若想实现学生的齐头并进、共同进步,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和表扬学生的正确行为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尊老爱幼,不乱扔垃圾,主动帮助别人等行为。特别要注重情感的交流以及对学生心理的疏导,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与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相适应。


  (四)利用校外资源实施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要结合社区服务,学校可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开展献爱心活动,参与文明社区的创建等。树立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形成家校、社区的联系,使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教育上保持和谐统一。


  (五)利用少先队组织实施德育教育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活动组织,它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其他德育途径所无法代替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建立少先队课外活动基地,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体育活动、教育性活动等。使少先队员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得情感体验,促进个性成熟发展,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发展,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我们应该将德育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当中,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和综合素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内容繁多、复杂,但是却极为重要。我们要积极探究各种新的工作方法,树立全新的德育教育理念,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使每个生命都能更加精彩!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502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