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在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国家,《管子·正世》中记载:“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这里的“民俗”即指民众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詞的缩写,出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便可“化人”。民俗文化,即是民间民众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文化的统称,这样的文化还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语文教科书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了解这些民俗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增强民族自豪感。那么如何将民俗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就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文从“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意识”、“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开发资源,推进民俗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意识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1]基于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在选篇时就注重选择一些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文章,比如我们较熟悉的《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等等。通过阅读课文就能了解到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云南历史悠久的对歌习俗以及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编辑者话语中也蕴含着一些民俗文化,比如《端午的鸭蛋》课下注释中的“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吆喝》中的“大鼓”:民间曲艺的一种,用韵文说唱故事,以大鼓、板、三弦等伴奏。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民俗文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首先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先对整个单元做一个了解,本单元属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处于这个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分别是《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这个单元介绍了端午的各种风俗习惯,农历新年里的风俗禁忌,还有“春酒”、“会酒”这一弥漫着浓浓人情的习俗。学习此单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各地民风民俗文化,开阔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研究编辑者的话语,比如《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的文前导语是这样说的:“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通过研究编辑者话语,教师明了民俗文化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对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弘扬的意识。
二、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
教师不仅在备课之时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的意识,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化魅力。下面是《云南的歌会》一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看过了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了,那看过之后相信大家都被这位来自云南的舞蹈艺术家那美轮美奂的舞姿征服了,如果你也来自美丽的云南,现在需要你向大家展示云南的民俗风情,那么你会选择这篇课文中哪一幅画面来展示呢?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要始终围绕:哪一幅画面最适合展示云南的民俗风情以及选择这幅画面的理由。
(前面两组汇报省略)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听听选择第三幅画面的小组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1:“金满斗会”,场面盛大热闹,参与的人较多。
生2:村寨传歌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他们传歌方式是由老一辈唱下一辈听学,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传,可见其具有悠久的历史。
师:大家说的对,最后一个画面写出了“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参加传歌的人络绎不绝,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有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还有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能参加到歌会中来,可见歌会已经深入云南人的生活里。云南人民将它们广泛传唱,不断继承发扬,我们也不禁被云南人民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以及对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深深地感动。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下去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民族又有哪些民俗呢?下节课各小组来进行汇报。
在这个教学片断的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找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幅可以充分展示云南民俗风情的画面。选择第三幅画面“金满斗会”的小组理由是场面盛大热闹而且参与的人数较多,他们不仅意识到这一盛大恢宏的场面是云南歌会特有的传统活动,还发现传歌方式是由老一辈唱下一辈听学,一代一代往下传,而且还是整套整本往下传,可见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学生不禁因云南人民对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而感动,由感动而随之引起探索的兴趣,之后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们的汉民族又有哪些民俗,从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文本并随文学习,推进民俗文化教育,感受文化魅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到的。
三、开发资源,推进民俗文化教育
在教学中还可以开发一些恰当的图文、音像资源来辅助教学。比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借助一些挂图、画报给学生直观地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舞蹈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需要、音像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音像资料展示内容,比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云南民歌对唱的一些视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创造适当的教学氛围。
除此之外编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以节选的方式编入,有些课文难免会“断章取义”。因此在进行文本分析时要广泛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分析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文本之志”和“作者之思”。[2]《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集》,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原文,还可以了解到云南独具地方性的跑马节。当然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还应开发云南民歌的一些相关资源,扩展学生的视野。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这里民间歌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通过歌唱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来赞美劳动人民,来抒发节日的欢愉等等。而且对唱歌者没有限制,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可参与,而且一个高明的歌手在本民族中是很受尊敬的。云南的民歌不仅备受本族人民的喜爱和推崇,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她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善于开发课内外相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且也有利于对民俗文化教育的推进。
总之,语文教学是民俗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积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传播民俗文化,以使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及其教学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上一篇:家乡的清明节
下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