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第1篇:小学音乐欣赏与创新型教育途径研究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将一切实践活动通过视觉神经作用于儿童心灵,加强儿童音乐欣赏教学对丰富儿童精神生活、促进儿童审美及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使他们结合音乐意境的感悟产生想象和联想,进而培养儿童的音乐情操和欣赏能力,拓宽儿童的音乐视野。随着当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中国小学教育领域的学者越来越关注和重视音乐欣赏教育,呼吁一线小学老师在校内开展并不断创新小学生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无论从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情况来说,还是作为一门抽象化艺术特性的音乐学科来说,小学生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开展小学生音乐欣赏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拥有多年小学生音乐教学经验的老师称,艺术审美活动对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小学生的反应能够明显看出,适当的音乐欣赏活动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很多小学生都能开动脑筋把一些歌曲改编成自己的童话故事。教师通过各类风格的歌曲向小学生传递各类信息,如小学教师教小学生欣赏“小白兔”、“数鸭子”等歌曲,在歌曲中,小学生不自觉地根据歌词模仿小白兔长长的耳朵及鸭子的走路姿势,并自己理解老师描述的小白兔和小鸭子等动物的特点,沉醉于自己对歌曲内容的想象之中,并对其中内容产生强烈共鸣。
(二)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音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极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音乐作为一门饱含人类情感的学科,是人们表达真挚情感的载体。引导小学生倾听音乐,并在倾听中融进自己的感情,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小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美的能力,有研究者指出之前小学学校里有一些重新粉刷墙体的工人,有的小学生表现出了嫌弃的神情,这位老师带领小学生聆听学习了《粉刷匠》,并在学习过程中告诉小学生劳动最美、最光荣,小学生再次碰到劳动的农民工叔叔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很崇拜的表情,“老师,你看,粉刷匠叔叔”。音乐力量是非常大的,只要小学教师能够合理引导,让小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精神的契合点,就会取得润物无声的效果,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促进小学生健康性格的塑造。
小学纲要明确提出,小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性格,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而音乐欣赏活动能够让小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充分体会到自我表达和实践的快乐。在课堂观察中,教师为孩子们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带领他们根据舞曲的节奏和旋律,跟着老师的动作,模仿简单的天鹅动作,很多孩子还自创了各种“天鹅动作”,极大地满足于自己自创动作的快乐中,正如刘辉老师所言,欣赏音乐对塑造良好个性、健全完美的人格有积极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音乐欣赏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重音乐技能,轻情感体验。
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家长将小学生接受音乐欣赏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有助于孩子未来考试,受此影响,家长评价小学音乐教育的标准就是小学生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看小学生唱歌的音调是不是准确,音乐知识的掌握够不够全面,导致小学教师在音乐欣赏教育中的目的性强烈,将音乐欣赏教育的目的停留在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层面上,而忽视内在情感体验的培养。仅仅对孩子在音乐技能的发展上提出过高的技术性要求,而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过高的要求,在枯燥乏味的音乐练习中失去体验音乐、感悟音乐的机会,内心体验的自我表达权利在无形中被剥夺。
(二)指导不够科学合理。
很多小学教师在音乐欣赏教育中过度控制孩子的行为,目前很多小学提倡蹲下来交流的原则,除了让教师的眼睛与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外,还要让自己的思想降下来,与孩子处在同一位置,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并包容孩子,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在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要么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要么老师讲解知识,学生听讲,音乐教育从一件有趣的事情变成了应付。通过我对小学生游戏的观察,发现在音乐欣赏中,小学生经常争抢音乐表演角色,表演的时候不遵守秩序而出现混乱,还有的小学生情绪低落不愿意参加音乐活动等,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教师在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置之不理或者强硬命令造成的。
三、音乐欣赏创新型教育途径剖析
(一)改变传统课程导入,提高兴趣。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基础教育理念,中国式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根深蒂固,很多小学教师总以“学生学到了什么”评判自己的工作,如果学生学的音乐知识多,就认为自己教得好。教师要注重启发,通过音乐体验活动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小学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故事法,通过结合故事听音乐的方法增加小学生对音乐的体悟。如听舒伯特的《野玫瑰》时,虽然音乐优美,但如果老师不提示,则小学生根本无法从音乐中有所感悟。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喜欢的题材作为音乐故事背景,设置小朋友们喜欢的喜羊羊和小男孩的故事,给小学生讲喜羊羊外出看朋友,在路上碰到卖书的可怜小男孩,喜羊羊看到小男孩挨饿受冻的样子很心酸,就把身上的钱都给了男孩,然后换了他手里的那本书,喜羊羊翻开书一看,原来是一首野玫瑰的诗歌,于是喜羊羊灵感大发,写了一首优美的乐曲,并在乐曲中表现了助人为乐的幸福快乐,并对有爱的世界进行了赞美和歌颂,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小学生理解乐曲里传达出来的微妙情感,增强音乐的趣味性,引导小学生爱上音乐。
(二)创造宽松环境,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
随着心智的发展,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角色意识,并且对角色扮演乐此不疲,教师可充分抓住小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将角色表演法引入音乐教学中。再通过自主、合作的音乐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如在《小红帽》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小女孩、太阳、大灰狼、月亮、奶奶、小草、花等。教师需要给小学生创建一个宽松、温暖、自在的音乐游戏环境,帮助小学生克服紧张的情绪。在游戏过程中,不要呵斥小学生,要以包容的心关心、指导孩子。教师在音乐开始时,最好放弃观察者的身份而成为游戏中的一员,融入小学生中,扮演大“学生”的角色,多运用富有童真趣味的语言,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在音乐活动中带领孩子唱歌、表演,并细心观察小学生的反应,对表现出不良情绪的小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对音乐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借此机会对小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性格的培养。
(三)让儿童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根据小学生爱唱爱跳的天性,教师可以采取儿歌的形式帮助小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曲子,像《粉刷匠》、《小红帽》、《小兔子乖乖》等歌曲本身就是儿歌,内容简单形象,节奏明快有序,而且充满趣味,非常贴合小学生的心理,所以儿童很容易学会这些歌曲,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是像舒伯特的《魔王》、《野玫瑰》,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肖邦的《小狗圆舞曲》、《英雄》等,则小学生很难自主获得乐曲主题和思想,教师在这方面不可强求,与其把成人的认识强塞给小学生,不如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方式,利用一些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结合乐曲编排合理的故事,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一边听音乐一边将故事表演出来,教师不用过分强调,引导小学生自己体悟或悲伤或激情或爱慕的曲调,而要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理解乐曲,获得自己的体验和快乐。虽然笔者不强调过分传授乐理知识,但是基础音乐知识是必须教给小学生的,可乐理知识的讲授不一定非要弄得小学生百无聊赖,小学教师可以动动脑筋,让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变成一个个跳动的小音符,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在课堂观察中,小学老师采用的游戏乐理法是个不错的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把枯燥的学习变成有趣的活动,使得乐理学习过程既有乐趣又有效率。像“连连猜”、“乐符接龙”、“看谁唱对我”等游戏,就可以帮助小学生记忆基本的乐理知识,我认为,只要是安全可行的游戏形式就可以引入音乐乐理学习中,帮助小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温故知新,获得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小学生音乐欣赏创新性教育途径的研究是一个系统且耗时的课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完善。小学教师要根据自身理解,努力寻找音乐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希望此次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小学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欣赏创新性教育途径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和优化。
作者:赫达
第2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愉快教育
《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新世纪的音乐教育观,不再以单纯传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享受成功,在愉快的音乐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欣赏教学是音乐课中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丰富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措施。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孩子对音乐天然的热爱和向往,对我们当老师的发出了信号: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读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象上楼梯,越上音越高。
二、找体验,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三、引表演,增强音乐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做乐器,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图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构建了“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春雨润物细无声”,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心对音乐的感知,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的表现,自由的发挥。让音乐在童心里飞扬!
作者:金鲜明
第3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形式分析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要求,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呢?怎样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呢?本人认为上好音乐欣赏课,让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可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也就是让学生在感性接触教材的同时,获得教学活动的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以某种方式呈现教学材料让学生接触,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设计恰当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讲故事、放录像、利用挂图介绍与作品相关的内容等,以激发美的情感,恰当的情境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又能唤起学生的激情,促使其形成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修养。如:在教学第二册第七课《劳动最光荣》时,我采用放录像创设情境的方法,使低年级学生从直观的视听形象中感受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欲望,并与乐曲产生美的共鸣。此外,通过教师确切、简洁、生动的语言引导,使学生欣赏完歌曲后,得出本曲的主题——“人人爱劳动,劳动最光荣”,教育了学生从小要立志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二注重音乐感染学生
要想让音乐打动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听懂音乐,而捕捉音乐形象是听懂音乐的重要前提,并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激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音乐的情景之中,从而产生共鸣。如教学第五册第一课《我们的田野》这一歌曲时,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投入意境捕捉音乐形象,还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联想引发学生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形象,激发美的情感使之融为一体。如“请同学听下面的歌曲,它都表现了自然界的哪些事物?”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入意境,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唤起他们对祖国山水的神往,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唤起他们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去开发宝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
三注重乐曲的分析、讲解
根据情感教学心理研究,不仅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教师、学生身上富有情感,而且在无声的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文中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当学生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初步的情感共鸣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地对乐曲的主题思想、乐曲的结构、乐曲的速度与力度等要素进行分析,可以运用讲解的方法,也可以在分段欣赏乐曲时进行讨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分析深度,从而达到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目的。如:在欣赏第一册第一课《快乐的一天》时,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动的特点,我在分析乐曲的同时,加入了身体和面部表情的动作,并让学生同我一起做,帮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让他们用手势表示音乐的高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巩固。
另外,音乐又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白,作者所要颂扬的美、揭露的丑,全部蕴含在音乐艺术之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欣赏它的艺术妙处,激发爱憎分明的情感,发挥作品对学生德育及审美教育的作用。如:在上第三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启发学生从歌词中寻找表现中华民族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等词句,再从音调、高低起伏的旋律,以及力度、节奏的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法上,让学生领会到人民的呐喊与孕育着希望的抗争音乐形象,激起同学们的情感波澜,同时把握住歌曲中情感最突出的部分和片段,进行反复吟唱体会,还可以选用图片、幻灯片相结合,启发学生联系运动场上中国体育健儿夺得世界冠军时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也可以联系学校的升旗仪式,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国歌的威武、雄壮。引导学生懂得升国旗时应起立,神情专注而庄重,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四注重“延伸”欣赏
这是欣赏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巩固、应用认识成果的同时,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在层次上的发展。在前几个环节中,都注重知识方面的交融、互促,发挥了情感积极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应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学生听懂了一首乐曲,并不是欣赏课的结束,还应启发他们对乐曲进行再创造,虽然我现在所教的只是1~3年级的中、低年级学生,他们认识能力浅,知识面窄,但他们的再创造却使我的音乐欣赏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如:用表情和动作表现所听到的音乐;用打击乐器乐曲主题旋律伴奏;自己绘出图画表现乐曲的基本情绪和内容等,从而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加深了印象,发挥了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的美育功能。
以上四个环节虽无明显界限,但又各有区别。抓住“引导”也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挥美育功能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欣赏与美育又有着密切联系,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美育的结合形势,发挥音乐欣赏在美育中的熏陶、感染等作用,我将进一步努力实践与研究,让童心在音乐中放飞、升华!
作者:陈永霞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