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千年一遇的世纪之交,世界各国都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展开提高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谁能培养出更多的21世纪的人才,谁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但是,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成就,不单单是以应试教育的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衡量尺度的。令人十分焦虑的是,城市中非战争时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从六年制小学基础教育开始,就走进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择优率”的误区。很多学生家长包括教师、校长都认为成才的唯一标准是攀登教育结构金字塔的塔尖,考上重点大学,退而求其次是考上普通高校。这样考重点小学、再考重点中学成为了义务教育的唯一的要义,而脱离了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宗旨,更与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科学规律相悖。笔者针对这一弊端并结合自己办学的思考与实践,提出城市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应该走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道路。
一、应试教育的利弊与分析
应试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升学率、择优率而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突出重视教育知识的灌输和结论的掌握,以及应试能力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评价都唯提高升学率马首是瞻。应试教育的政策选择和日臻完善的实施策略,的确提高了升学率和择优率,的确促使有幸进入重点小学的多数学生又进入了重点中学和高等院校。应试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的策略推行。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后,应试教育不断得到强化和检验,从一定意义上讲,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应试教育制度。
应试教育是对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的解析,它对于广泛地、公平地选拔人才是有着积极作用的。特别是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经费紧运行的状态下,还需要以应试教育作为手段,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具备的才能的一个标准,如果没有这种升学率的追求,就不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上一级学校招生就不可能有较大范围地比较与择优,社会也不能得到众多的优秀人才。但是,将手段作为目标,以规则代替目的,应试教育的流弊必然会日益暴露出来,从宏观和微观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损害了我国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为跨世纪的中国教育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前景。《纲要》指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当我们用跨世纪的眼光回顾和展望我国城市的基础教育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偏颇的应试教育在损害着我国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持续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它是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满足当代人教育需求的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教育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人群教育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人群教育需求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应试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不能使合理的教育分流制度得以建立,使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的调整也遇到了极大阻力。例如中专改大专、大专改本科、学院改大学的盲目攀高升格之风盛行,而最需要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至今仍是步履艰难,为良性有序发展的教育体系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以应试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唯一目的,就会忽视了社会经济多部门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社会公众对学校、老师施加的升学压力,对学生日益增高的期望值,迫使基础教育同高一级学校对口,最终结果必然导致阻碍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2.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实,一个人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状态,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他幼年时心理所受到的压力,将伴随他的一生。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学生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过量的书面作业,这些精神负担加在一起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束缚了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和弃学的现象。学生从基础教育的初始小学阶段,心灵上就背上了升学这个沉重的十字架,在升学的独木桥上拚博着,一但落下水来,便会悲观失望,甚至失去生活信心,少数人由此产生了对抗心理,玩世不恭,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我们经过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缺陷,学生善读书,不善思考。
因为应试教育是以达到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只注重抓考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按升学考试的科目开设课程,只按考试的要求组织学生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只能导致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枯竭。
发展教育、重视教育从领导到社会各界公众早已形成共识。如何办好教育事业?众说纷纭:学校的生源、师资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设备的完善和更新、经费的增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选择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一定要切切实实的走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道路,正如《纲要》指出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的确应该这样,如果我们不转变应试教育的办学思想,我们就要犯历史性错误,对不起子孙后代。
二、素质教育的思路与途径
素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通过遗传获得,又称禀赋,二是指一般人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开展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育人模式。
素质教育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教育。它包括智力、道德、体格和审美教育等,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它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智力教育,又是一个以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训练上,在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强调和培养上,造就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提高非智力因素创造了条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又促进了智力教育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两者是相互作用、互相转化的共有关系。素质教育使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和意志的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个自然的人,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就得接受教育。人类社会只有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才能得到持续地进步和向前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同样离不开教育。人的教育是从初始的基础教育开始的,它是人生之本,民族之本,国家之本,更是教育之本。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高等教育万众瞩目,大学文凭倍受青睐,但是,教育的产出,教育的成果不是院校,不是大学文凭,而是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所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在教育工程中它无疑是奠基工程。
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试教育是社会从外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违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甚至是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要的原因他是由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演化出来的,是青少年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青少年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什么呢?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做了一系列儿童智力发展的实验,他研究证实了儿童的智力是从实践即感知运动的智力,经过具体运算,发展到形成抽象的运算。他指出:“儿童在实践智力水平上理解不了象空间、因果关系等现象,除非把那些现象同化于他的运动性活动中,而做到了这一点之后,儿童反过来,就调节那些同他的图式以适应具体的外界情况。”他又指出:“智力是一种适应的过程;适应要使事物同化于主体、象互补的调节过程所做的那样”。或者我们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展开来说:他们具有求知欲,喜欢从事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他们的智力发展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他们愿意在集体中生活、游戏和学习,愿意为大家做事情;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各种各样的运动,喜欢创作和艺术……而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的全面素质教育,恰恰是从片面到全面、从具体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从事物的现象到事物的本质的教育过程,它是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不仅要完成教育思想的转变,还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研究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问题,实施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教育政策,并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笔者仅仅从微观上谈一点认识。
首先我们如何看待和改革考试制度。素质教育不排除必要的考试,但其作用只能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并且肯定它在选拔人才、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考试方式和命题思想的改革势在必行,它应该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不与之相背离。
其次,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估标准。坚教师工作的评估不唯“分”、不唯“率”,主要评价教师育人的指导思想,育人的意识与措施,育人的过程,全面地全过程地综合评估教师、奖励教师。
第三,以点带面,促进整体优化。只有抓好搞好典型点的工作,总结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指导推广经验,从而推进整体优化。
第四,开设特长培训课,并使之做到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主要体现在“五有”上:有合格的专业教师;有固定的课程计划作保证;有统一的培训时间;有严密的教学计划;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特长课培训不仅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它是创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体现。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的阳关大道,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五一小学”坚持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实践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建于1954年5月1日,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干部子女寄宿制小学。现有教师80人,在校生1427人,33个教学班,学校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体育场地0.5万平方米。学校成立42年来,重视全面发展、全面育人,已形成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树立了较高的教师道德风范,培养了良好的校风校纪。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面发展、办有特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谐发展。努力创办出“育园、学园、乐园、花园”四园学校。
1.培育“四有”的育园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从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文明守纪和劳动教育入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力求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情”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在各科写教案、课堂练习、习题设计中,有明确的德育意识,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知识的载体中,让学生潜移墨化中精神得到升华,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并在教学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德育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还组织“雏鹰行动”、挫折夏令营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2.传授知识的学园
我校成立了教学科研室,使教学科研相结合,走教学工作科学化之路,学校以“传授方法、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积极推行“快乐教育”,各学科都进行了以优化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验,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求知欲望。学校还把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作为开展“快乐教育”的重要环节,精心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骨干教师梯队,采取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使学校教育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在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北京市作文比赛、数学迎春杯比赛中,我校共有52名同学分获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二、三等奖。六年级毕业生考入本区和外区重点中学的优秀率达到47.2%。
3.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的乐园
学校以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成立了“七色光鼓号队”、“银帆钢琴管弦乐团”、“书法班”、“舞蹈班”、“合唱队”、“体育队”、“美术班”,开展了文学、数学、计算机五大类几十个课外兴趣活动小组,通过校和年级组两个层次开展活动,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校、年级、班级的三结合课外活动网络。校园里的歌声、乐声此起彼伏,绘画、舞蹈、小制作使人目不暇接,增进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4.陶冶情操的花园
学校把教育育人,环境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将校园建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园林式学校。学校还投资几十万元用于校容、校貌建设,精心设计建造了名人画廊……进入“五一小学”校园,师生们就会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挺拔向上的雪松,舒枝展叶的龙爪槐,几百颗苹果树、桃树、梨树、大叶杨和马尾松,还有那应季的迎春、月季、丁香、海棠……步入校园犹如进入百花园,沐浴着美的神韵,令人心旷神怡。
辛勤的耕耘,必然有丰盛的收获。近年来“五一小学”获得北京市、海淀区颁发的包括“美育先进校”、“全面育人先进校”等各种奖励近30项,我校同时被列入北京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校”,我校和中央教育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小学现代足球集训班,由北京体育师院的专家执教,课程全部电视实录向全国500所小学播放。这些对我们来说既是荣誉,更是鼓励和鞭策。我们要沿着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方向,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我们要再创辉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写下光辉的篇章。
【作者简介】施春华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校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6680.html上一篇:对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