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一些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存在缺乏自信、畏惧等心理。教师在教学预设、数学素材利用时追寻“味”中有“趣”,“趣”中存“味”,在课堂实施中巧妙“搭梯”拓“思维”,在“放大”与“缩小”中发现数学规律,在数形结合中感受数学课堂魅力。陈旧的教学方法只会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沉闷,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缺乏积极性,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无形中巩固学习效果,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可以更多地发现数学的魅力。
在日常的小学教育数学课堂中,有些学生常常表现为求知欲望低下,甚至畏惧、缺乏自信,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因此,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取数学的“味”,感受数学的魅力,逐渐建立自信,是数学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追寻“味”中有“趣”,“趣”中存“味”
美国著名数学家西蒙斯认为,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又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及其关联来说,都充满着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味是数学课堂的根。只有“味”没有“趣”,学生会感到学习数学索然无味;只有“趣”没有“味”,数学课堂就失去了灵魂。因此,我们在课堂预设之时要“趣”“味”并存。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导入时预设片段:
第一预设:
师:(先摆一个三角形)你能像老师一样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赶紧试一试。
调整预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变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在黑板上熟练地摆一个三角形)你也能变这个魔术吗?
生:能。
师:请听老师变魔术的要求。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在第一预设中的“你能”和“试一试”都是日常数学课堂中常用的词语,不少学生对此无动于衷。调整预设之后的魔术情境:“喜欢”和“见证奇迹”一下子就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融味于趣,在趣中寻味,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二、巧妙“搭梯”拓“思维”
为学生架桥铺路是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最常用的策略,而什么时机架梯子则是数学课堂的关键。当学生获得成功之时,也是挑战欲望最强之时,把握这一教学契机,是为学生形成数学规律,培养发展数学思维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解方程》复习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4x=12 x÷0.8=1.2 x+39.7=99.7 x-8=7.2
学生顺利口答,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开始强调方程的定义。
我在听课之后修改预设,在本班教学片段:前面口答不变,在学生成功之后,我补充一题:2x+3<5,学生都说不好解,我问:“为什么不好解?”此时,学生都讲出方程的定义解释,我随机板演方程定义与特征,并趁热打铁:“那2x+3<5叫什么?你们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确定不等式定义之后,及时给出一些式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做了这一改动后,复习方程的效果特别好,不但体现复习课的提高性和系统性,而且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开阔和清晰了。
三、在“放大”与“缩小”中发现数学规律
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变抽象逻辑为形象直观,再由直观思维到抽象规律,永远是数学课堂的追求,而“放大”与“缩小”就是这一互化过程的重要方法。
我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大小比较练习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1.2÷3
生:商小于原数。
师:1.2÷1.2
生:商小于原数。
师:1.2÷1
生:商等于原数。
师:1.2÷1.__
生:无法确定。
师:1.2÷1.__1
生:商小于原数。
师:1.2÷1.00__
生:填入1以上的数为商小于原数。
生:填入0为商等于原数。
师:1.2÷__.1
生:填入1以上的数为商小于原数。
生:填入0为商大于原数。
通过刚才一组练习,学生都懂得了:一个非零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原数;一个非零数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原数。
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之后,我设计了一组计算练习:
师出示:1÷■ 生答:5 3÷■ 生答:15 10÷■ 生答:50
(随机展示结果)
师:你发现商与原数比较有什么变化?
生:都扩大了5倍。
师媒体出示: ■÷■ 生答: ■
师出示 0.1÷■ 生答: 0.5
师出示111÷■ 生答:555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商还是扩大到原数的5倍。
师:再来:a÷■
生:5a
师:这里的a表示什么数?
生:一个数。
师:现在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吗?
生:一个数除以■ ,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数的5倍。
师:有特殊情况吗?
生:一个数为“0”时,行吗?
师:(板书:0÷■ )同学们展开新一轮讨论吧!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教师紧紧把握住了学生的思维,不断让学生在“放大”与“缩小”中对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大小比较规律加深印象,也难以忘怀一个数除以 ■的商的变化规律,并从中领悟数学的独特之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见“数”思“形”,看“形”想“数”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认识数学,掌握、运用一些基本图形解决问题。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学生遇到这样一道填空题:在一个边长10dm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分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在巡视中我发现有约三分之一的同学不知怎么填,先跳过,我在讲评这道题时给学生的要求是:认真阅读题意,一画图形,二确定信息,三按问题计算。经过我的引导,95%以上的学生画好图后很快解决了问题。学生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纷纷感慨原来数学可以这么解。
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趣味吸引下,增加学习数学的源动力,让学生在教师巧妙搭梯下放飞数学思维,在“放大”与“缩小”中发现数学规律很简单,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领略数学的本源,从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数学课堂定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吴进仁 来源:黑河教育 2016年7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6945.html上一篇:浅谈数形结合与新课程教学
下一篇:实践“放单飞” 彰显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