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全息阅读是一种以阅读文本为中心,广泛延伸学习和探究触角的阅读理念,将全息阅读理念充分运用到小学教育阶段阅读交流课当中,可以以深入广泛的探究、全面丰富的内容,帮助在阅读、思考、写作、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对“全息阅读”理念下小学阶段阅读交流课课型进行了一定的实践研究。
一、全息阅读
所谓全息,就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现象普遍地存在着,在特定条件下使生物体的任何一部分成长为一个新的整体的克隆技术,就是生物体的一个细胞包含了该生物体的全部信息的明证。
阅读的对象文本同样具有全息性,它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它们是社会的缩影,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全息阅读是一种以阅读文本为中心,广泛延伸学习和探究触角的阅读理念,在全息阅读理念下,阅读文本被看做一个“全息”系统,文本内的所有元素都一定程度包含文本的信息,同时又能关联到文本以外的广泛运用。
二、全息阅读理念在小学阶段阅读交流课中的运用
“阅读交流课”是小学阶段阅读工程的重要课型,对学生阅读来说,阅读交流课相当于充电站,通过交流给学生补充能量,保持阅读的积极性。根据课堂实践,将全息阅读理念运用到小学阶段的阅读交流课课型,可以促进小学生阅读、思考、写作、语言表达等全面发展。
(一)阅读交流内容的全息化
全息阅读的特点是将文本看作一个研究主题,注重阅读前后的延伸与拓展。
1.为了拓展和延伸阅读交流内容,首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可以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认知水平向学生推荐范围广泛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通过“读好书”促进学生“好读书”,其次要鼓励学生自发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2.要注意阅读文本的外延,在阅读书籍的同时,注意相关资料的搜集,这可能涉及到的自然、历史、人文、科技等相关资料,比如阅读“红豆生南国”一诗,可以搜集了解红豆的图片、红豆生长的地域、季节或者其他红豆相关的文章等等,学生通过图书馆、藏书、上网查阅、家长咨询等等方式,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积累,而且在搜集过程中锻炼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要注意阅读文本的内涵:文章的重点章节和词句作为全息元,能够反映文章的要义,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寻找“中心句”、“精彩之处”等全息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探索,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交流过程的全息化
全息化的阅读交流课要强化资源意识,将学生同时作为阅读材料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在阅读交流课,可将老师和学生都作为全息元,充分促进交流互动,实现文化的碰撞和知识的积累。
1.交流主体全息化
将阅读交流过程看成一个全息的系统,其关注的是教师、学生、文本这三个全息元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是学生与文章之间,每个学生对于文章都有自己的选择性,这跟他的生活、性格、经验、爱好等息息相关;其次学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不同,侧重点不同,读后感也不同。
其次基于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内容可以更加多样化,学生们可以互相推荐读本,分享读后感、读书方法和相关知识,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阅读水平和知识积累。教师作为一个全息元、阅读的主体,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注意在阅读经验交流中的平等性,要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进行交流。
2.多元化的交流方式
阅读交流可以采用多元化的交流模式,比如采用以启发性问题情境“上个月读过什么书?”“我知道的文学家”等促进学生集体讨论活动,也可以选出一篇代表性文章交由学生小组讨论,争取整体参与,小组成员轮流作为代表发言,促进对文章的深入认识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充当主持人,对学生观点发表意见要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引导性和双向交流性。在课余还可以举办“我的书单”“搜集名言警句”等活动促进阅读交流。
(三)阅读交流成果的全息化
阅读交流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更需要将读、思、写、说等各方面训练有机地融合在课堂之中,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1.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或者推荐一本好书,或者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或者讲一个自己搜集的相关的小故事,或者说一下如果我是××会怎么做?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写作也是学生与文章之间的互动形式之一,阅读交流课后要注意抓住学生交流后对文章更深入、细致的感悟,采用仿写、后续、读后感等方式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在阅读交流中还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徐红海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7194.html上一篇:小学数学中解题“三法”初探
下一篇: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