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以钱穆与何炳棣这两位大家为例,着重研究他们孩童时期的各项发展,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再针对小学时期学生的情况,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中国古谚云:“三岁看老。”西方人亦以为一个人后来的发展情况多半可以找到童年的前效应。任何人所接受的小学教育无疑都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从这时候开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并最终日大其肆。钱穆与何炳棣可谓中国现代史家中的荦荦大者,前者一生为故国招魂,以温情对待古人。后者跻身西洋一流史家,不以汉学自限。二人经历虽殊,背景相异,但从二人晚年回忆录中可以发现许多童年教育的共同点,许多日后的治学态度与倾向在童年时候就已经有所反映了。故而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与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不独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了考史的资料,也为我们从事小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仔细阅读两本书中所介绍的二人的童年经历,可以从中归纳出三个要点:学习过程中的鼓励与戒骄需要并行;读书需注重多与活;发现自己的性之所近,并早立志向。以下结合具体材料来分别说明。
一、鼓励与戒骄
鼓励是小学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小孩子心性好动,不像立定目标,脚踏实地的成年人。让小孩子能够专心向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够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学科中感受到快乐,这一方面有赖教师讲课的艺术,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不断鼓励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只有有信心有兴趣,一个孩子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一门课的学习。正因为孩子未来的世界一切未定,所以我们鼓励的内容很可能成为其前进的目标。钱穆先生小学时候的作文曾经被老师表扬,认为能学欧阳修,同学们便起哄揶揄他。此时,顾师庄语曰:汝等莫轻作戏谑,此生他日有进,当能学韩愈。余骤闻震撼,自此遂心存韩愈其人。
顾师可谓擅长鼓励孩子,他不但不让打击孩子自信的事情发生,还对受到表扬的孩子寄以更高的期待。这怎么能不让年幼的钱穆受宠若惊。
何炳棣也是在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下培养了良好的自信心的:因童稚在家不时听父亲讲古代故事,所以时常能答老师所问历史上的问题。记得一天刘老师讲《论语 季氏》,提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时大声问全班:“谁是友多闻?”使何炳棣大吃一惊的是全班小孩子高声喊出:“何炳棣!”当时何炳棣既感到自豪又觉得很难为情,那时和事后感受最深的是同班同学那样纯真宽厚,内心里没有一粒尘垢。
除了言语的鼓励外,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是可取的。钱穆老师倩朔师赠其春冰室主人所撰的《太平天国野史》一部两册,华山老师赠其蒋百里所翻译的日人著作《修学篇》。而何炳棣的老师,晚清举人赵元礼先生则给其最好的试卷亲写评语加盖印章以示奖励。赠书不但能够激励孩子的信心,本身作为礼物的书本也会成为孩子深化课堂知识、拓展视野的另一个途径。作为礼物的书更能给得奖的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与喜悦,因此孩子阅读的兴趣也往往更大。
鼓励孩子之外,有一点往往被现今的老师和家长所忽视。我们往往会对小孩子取得的成绩、表现出的聪慧赞赏有加,但是却忽视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多付出的努力,我想对于孩子的鼓励更多的不应该是表扬他聪明,而应该表扬他的努力。聪明是先天的,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自己的聪明,而忘记了勤奋才是成功的法则。勤奋是后天的努力,在这个点上给予孩子鼓励可以让其更加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也就会越来越刻苦。
另外,光有鼓励和表扬也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家长推崇表扬的机制,但很少有老师或者家长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泼一泼冷水。我们总会觉得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能如此,多么的了不起。但其实我们往往会用长辈的心情去体会他们而不大以评价同辈人的标准去苛责他们。另外,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绝不能小看孩子的能力,不能觉得他们达到这个标准就已经很棒了,应该对有能力的孩子给予更高的期待。
当然,苛责总是不必的,但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将来也需要融入社会,参与竞争。如果不能适时地泼冷水,聪慧的孩子也会沉浸在自己的扬扬得意中,不知道自己小学外还有别的小学,还有别的城市,总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关于被泼冷水,钱穆与何炳棣的童年都经历过。
一客忽言:“闻汝能背诵《三国演义》,信否?”余点首。又一客言:“今夕可一试否?”余又点首。又一客言:“当由我命题。”因令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夕,余以背诵兼表演,为诸葛亮,立一处:为张昭诸人,另立他处。背诵既毕,诸客竟向先父赞余,先父唯唯不答一辞。翌日之夕,杨四宝又挈余去,先父亦不禁。路过一桥先父问:“识桥字否?”余点头曰:“识。”问:“桥字何旁?”答曰:“木字旁。”问:“以木字易马字为旁,识否?”余答曰:“识,乃骄字。”先父又问:“骄字何义,知否?”余又点首曰:“知。”先父因挽余臂,轻声问曰:“汝昨夜有近此骄字否?”余闻言如闻震雷,俯首默不语。至馆中,诸客见余,言今夜当易新题,一客言:“今夕由我命题,试背诵诸葛亮骂死王朗。”诸客见余态伍泥不安,大异前夕,遂不相强。
第三件事有关我一生的治学与立志。由于外祖母格外的宠爱和同乡长辈过分的夸奖,童年的我有时真会翘起尾巴,大概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用粗豪而犀利的语气对我大加教训:“狗洞里做天王算得了什么,有本事到外边大的世界去做天王,先叫人家看看你是老几。”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对早岁父亲骂我的话曾作过多度的反思。
这两件事对于两位大家的成长无疑及时起到了刹车的作用,让他们对于自我的评估更加的理性,也为二人在未来的工作中戒绝自满不断取得学术的新成果奠定了基础。
对于现在的部分孩子来说,有时候自己提前掌握了一些知识,就会在课堂上开小差,就觉得自己全都学会了,不需要听课了。还有一些孩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和家长老师对他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给他泼一泼冷水。
我们可以了解,戒骄和鼓励并不是矛盾的,孔子教育学生尚且有因才而论,我们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也应该平时多多鼓励,关键时刻及时刹车。
二、读书的多与活
父亲督教我初中毕业为止,前后为时最多七八年。他从不系统地自四书五经入手。他大都是先以最能引起幼童兴趣的历史人物故事出发,相当自然地也就涉及相关的典章制度方面较专门的问题。这种似乎任意性粗浅的“经”“史”之间频繁的“穿梭”读书办法,有其利亦有其弊。
某一时期,先父令先兄读《国朝先正事略》诸书,讲湘军平洪杨事。某夜,值曾国荃军队攻破金陵,李成典、萧孚泗等先入城有功。先父因言,此处语中有隐讳。既为先兄讲述,因曰:“读书当知言外意。写一字,或有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三句未写。遇此等处,当运用自己聪明,始解读书。”余枕上窃听,喜而不寐。
钱穆与何炳棣童年的阅读以传统的经、史为主,这虽与当代小学教育不同,但我们从其叙述中可以看出当年小学内容之繁、水准之高。阅读之广在任何时候都很有必要。现今的许多老师和家长会认为某些书对于某些年纪的孩子来说太深了,等大了一点再看吧。其实并不一定要如此,并没有任何专家能够给出充分的理由说什么年纪的孩子只能看什么样的书,而且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对于书本的需求也各异,我们不应该用太狭隘的标准来限定目前的年龄段只能读什么书。就从前辈的经验看,童年时候孩子的记忆力是最佳的时候,大量诵读“难度较大”的书,能够锻炼孩子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记忆力,并且也能很早地打下相对扎实的国文基础。读书多而难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会灵活地读书,钱穆先生和何炳棣先生未来能够做扎实的文史考订,写出论证严密的考史论文,都和童年就注重思考问题、灵活地读书有关。何先生自述父亲童年的教育:“并且无形之中就初步引导我走向‘分析’和‘联系’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思维道路。”而钱先生父亲也教育子女要会举一反三,读出字外之意。对于如今的学生来说,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都关注到了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阅读也成为了孩子的必备“功课”,这是一种好现象,我们应当加以弘扬。当然在总结名家的经验基础之上,我们也要发现现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在注重阅读数量的基础上要更加关注阅读的质量和灵活运用。
三、认识自我,早立志向
周恩来爷爷在读小学的时候就说过他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穆先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在史学上的天赋。何炳棣先生也是在童年时候,其父亲就和他谈及立志的重要。
我们发现,我们所了解的这些名家,他们的童年并不是过得平平淡淡的,读到他们童年的故事的时候,我们都会感慨原来他们早在年少时就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地方。所以,及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及早立志的孩子往往比没有目标、随性而为的孩子更有规划,做事也更加果决,因此也更容易成功。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我曾经在班级中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理想,很多孩子会说自己本学期的目标或者长大以后的期望的职业,甚至不少孩子说出来的理想是非常天马行空的。虽然作为成年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的理想比较可爱,比较不容易实现,但是对于这样目标明确的孩子,我们更应该保护他们的梦想,做他们的护梦人。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没有办法长久地陪伴孩子,也没法让孩子在近阶段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小学阶段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打好基础,让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进一步、更进一步。
童年时有目标的孩子通常会将这个目标时时放在心中,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想到自己的这个理想,他们做起事情来也就更有动力,事情就更容易做成。而没有目标的孩子做事找不到动力,不知道做这件事到底为了什么,所以他们做事更加散漫、懒惰,也听不见成年人的建议。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更希望孩子在小学时期就能尽可能地明确目标,树立志向。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发现这两位成长在旧时代的史学大家的小学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纯粹依赖新式学堂的教育,父亲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在其教育经历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并且父教往往对于二人未来的立身处世确立了准则。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能仅仅注重孩子在学校的时光。教育的成功永远不能只依靠单面的学校教育,因为现今的学校教育是模式化的,还无法做到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去量身打造一种独特的培养方式,这不但我们国家做不到,单纯的校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也无法做到培养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大家在同一个课堂学习生活,回家后还有赖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也能尽心尽力。这不但是老师的期望,也应该成为每位家长的责任。
作者:沈琴 来源:成才之路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7638.html上一篇:有关加强小学教育管理的措施分析
下一篇:探析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现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