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班级管理中礼仪教育的实践正是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办法。它不仅是学校日常教育基本要求之必需,更是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养成优良品性习惯,促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有效措施。礼仪教育既是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传统方式,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是教育质量的体现。对此,我们开展小学班级管理中礼仪教育实践的研究,既是班级教育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促进学校规范化发展,又是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促进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要求。具有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小学班级管理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以各国文明礼仪教育成果为基本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基础依据,用新时期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理论为支撑,以《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蓝本,结合“建设中国礼仪之乡”的实际情况,有效发挥班级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开展好礼仪教育实践,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仁、理、礼)的传承。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及学校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既是素质教育理论的实施。又是全面发展、和谐教育要求的落实。
什么是“班级管理”呢?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中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釆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而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体现。班级德育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班级管理的必要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方向性的保证。
什么是“礼仪教育”?礼仪是指一个时代文明生活的规范。分为广义的礼仪和狭义的礼仪。广义的礼仪是指以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为目的的物质、制度、行为和心理等层面的一种文明生活的状态。在中国,礼仪常常作为一种约束人性趋恶、保证人性向善的文明力量被世代传承下来。正因为中国礼仪的宽泛性和深刻性,才形成了与西方文明迥然不同的东方文明,中国才被世人赞誉为“礼仪之邦”。狭义的礼仪是指人们交往中美好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和社会生活、职业中的礼貌礼节仪式等。礼仪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狭义的礼仪,还是广义的礼仪,个人礼仪始终是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个人的礼仪素养是后天形成的。它的起点虽然是家庭教育,但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的礼仪教育体现了教育的随机性,即寓教于生活之中;学校的礼仪教育则坚持礼仪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即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极目的的教育活动;社会的礼仪教育则表现为舆论的评价性,即以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评价人们的真善美丑。家庭礼仪,学校礼仪以及社会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构建了我国当代礼仪教育的立体网络。所以,正确认识礼仪,认真学习礼仪,自觉履行礼仪,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以及社会和职业生活的需要,也是开启家庭幸福、个人自我完善大门的金钥匙。礼仪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共同遵守。它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是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总和。礼仪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我们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把礼仪教育运用于班级管理,既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教育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班级管理中进行礼仪教育实践,不仅能有效促进班级管理,学校发展,还能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提高班级育人能力,增强学校育人效果。为学校班级管理提供探究性的实践范例。为构建新时期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模式,探索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法。
小学班级管理中礼仪教育实践就是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实际教育中完整、系统地进行学生礼仪教育。即通过传授礼仪知识,教会礼仪行为,进行礼仪交往达到学生感知礼仪思想,领悟礼仪道理,践行礼仪规范,内化礼仪道德品质,提高文明素养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师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公民。该研究以班级管理为切人点,在班级管理中去落实,其关键在于坚持礼仪教育,内化礼仪为行,养成优良习惯。其方式是多归纳、重实践。体现在教育效果上表现为学生行为习惯的优良。
纵观世界各国对青少年的教育都以不同方式进行礼仪教育。美国把礼仪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人门课;英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日本设置了“道德时间课”、“自爱课”等;韩国道德课的第一条目标就是: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和意义。瑞士则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少年儿童道德建设。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许多地区都进行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如:北京花家实小进行“三礼教育”。上海昆山小学进行“学生礼仪养成教育”。广州元岗小学开展“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2009年,我县也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教育的“一号工程”,制定了“建设中国礼仪之乡”规划,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四进”活动,编写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丛书”。掀起了全县文明礼仪教育的高潮。
班级管理中进行礼仪教育实践的主要目的是把具有传统性的礼仪教育与现代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形成校园班级教育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将外在的礼仪行为与内涵的文明习惯融汇于小学班级的管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优良行为的自我领悟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优良的教育基础。同时,提高班级教育管理的实效性、科学性、育人性,促进学校教育的最优化,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班级管理中进行礼仪教育实践,还能有效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和育人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和办学质量。班级管理中进行礼仪教育实践,探索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丰富学校教育管理的新内容。能有效改进班级管理模式,充实班级管理内容,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促进班级管理的优化。班级管理中进行礼仪教育实践,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礼仪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促进班主任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推动学校教育和谐发展。
其主要研究目标,一-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实践,并将其运用于班级管理,探索小学班级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德育工作者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二是把班级管理与礼仪教育有机结合,积累班级礼仪教育管理新经验,形成校园礼仪教育新思路,构建校园礼仪教育实践新体系。三是以实践研究为动力,努力形成优良的班级文明礼仪风尚,全面提高师生礼仪素质,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
探索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小学班级管理中礼仪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文献研究。探讨班级管理中礼仪教育实践的方式、策略及可行性办法。研究礼仪教育实践与班级管理的联系性、开发性和实效性。领会班级管理中进行礼仪教育的育人性和可操作性。以班级教育管理课(如:班会课,晨会课等)为载体,指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培养礼仪行为,养成文明有礼的习惯,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是把具有传统性的礼仪教育与现代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形成校园班级教育管理的新思想。将外在的礼仪行为与内涵的文明习惯教育融汇于小学教育的班级管理之中,提高学生的自悟能力,为培养学生优良品行奠定基础。将礼仪教育充实到班级教育管理中,克服班级管理的“空洞”和“简单’,提高班级管理的实在性和有效性。增强班级教育管理的科学性.育人性,促进学校教育的优化,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和育人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班级管理中进行礼仪教育实践从小学抓起,让学生从小就系统培养优良品行,养成习惯,为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终生受益奠基,为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探索中我们的思路是:按照“调查班级礼仪现状一指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一进行班级礼仪教育一落实礼仪教育于班级管理”的思路。采取:问卷调查法,讲座指导法,礼仪训练法,活动培育法,督促评比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实践探索。
经过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礼仪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基本模式:班级规范教育一礼仪教育指导(如专题讲座)一礼仪行为督促一礼仪活动开展一礼仪教育拓展(家庭、社会)五板块教育模式。总结出礼仪教育“三字歌”日常教育诵读内容。编辑了教师《礼仪教育》资料集(论文、经验、认识等)。办理了《礼仪育人》学习教育报。体现在学生礼仪行为、校园礼仪氛围得到有效优化。形成了校园基本礼仪“五规范”常规状态。(如:路队放学;晨迎晚送等)
小学班级管理中礼仪教育实践的探索不仅可以在小学班级中有效地进行,其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推广到不同的学段乃至不同类型的学校实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为礼仪是全人类都需要的行为内容。礼仪行为的普及体现人的文明素养的提高,更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优良素质,其影响效果极其深远。
探讨中我们也感到:师生对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落实度认识还不够,还存在重“分”轻“礼”思想。要拓展礼仪教育的有效渠道于班级管理之中需要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的教育指导要内化为有效的学生行为需每一位班级教育者的不断努力,任重道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7742.html下一篇:谈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