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也进入了改革的快车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民族地区的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虽己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探索小教本科专业的定位、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式等问题己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十分紧迫的任务。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对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
如何认识小教本科专业的特点和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位是建设其课程体系的前提。在培养目标上,本科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与过去培养中师的师范院校和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现以凯里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索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对教师的培养要求。
1.1知识结构方面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即“综合型”、“全面型”的小学教师。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加强本专业学科的学习外,还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科学、艺术素养,形成复杂综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对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时,要着重加强对小学教师“综合型”、“全面型”的培养力度。
1.1.1知道“教什么”
作为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传授什么知识。为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要对“学科知识”的基础知识、背景、知识学习的方法、知识的新动态有系统地掌握;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再现;最后,随着“学科知识”出现综合发展的趋势,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也应当跨学科化。
1.1.2知道“如何教”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等一般原理和对“具体教育情境”有一定认识。教师只有掌握这些,才会在面临某个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才知道“如何教”。
1.2专业技能方面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功能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有了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2.1与儿童交往的能力
对儿童的充分了解是我们实施良好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须掌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对本班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有着全面正确地分析;通过与儿童的交往,发现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确立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
1.22创设环境能力
环境是教育孩子的“第二任老师”,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获得成长。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宽松、愉快、自由、有序、和谐的。让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23教育组织创新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一日活动组织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这给习惯于过去教育教学传统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了教师充分创新的机会。教师需要,解放思想,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探索更加切实有效的小教课程、教材、办学形式、环境条件和全面发展教育基础上的特色教育,不断丰富扩展小学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途径。
1.24教育科研、评价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的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展开批判性反思,学会理性思考。将获得的认识及相关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能力;同时小学教师要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儿童的发展展开评估和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形成教育评价能力。
1.25多媒体教育技术综合能力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把有限的教育空间扩大化,使历史时空的距离回到现实,扩大教育信息容量,使整个地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作为一名现代小学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操作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拓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3专业情意方面
专业情意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所具有的稳定态度和体验。即在专业理想方面,小教本科专业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专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在专业情操方面,小教本科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对培养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自豪感;在专业自我方面,小教本科专业学生在职后能找到一种自我归属感,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1.3.1生命安全教育第一的意识
个体的身体素质是其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和保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学校必须把保护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把不断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身心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一项使命。
1.3.2以人为本的意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学校教育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使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教师作为儿童教育和发展的主要责任者,有责任和义务建立起一种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1.3.3终身学习意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把各课程的目标、内容、要求、组织和实施及教育评价等,都把为幼儿创造一个提供终身学习和发展环境放在了重要位置,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重视对终身学习素质的培养。
1.3.4创新发展意识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现代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积极创造、主动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小学教师要注意对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的保护,注意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为儿童创造力的成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理念下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校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如何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己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审视、思考;如何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己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以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因此,在给小教本科专业定位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区别于中职师范和专科教育。小教本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严格按照本科学历人才的培养标准来培养教师。
(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具有教育师范性。小教本科专业仍然属于国家教师教育体系这个范畴,尽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在发展,但它的师范性仍存在,没有变化。它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还是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为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3)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小教本科专业培养的是能主动适应当前与未来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备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动机与能力的小学教师。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与具有中职、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比较起来,小教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对教师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相比以前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小教本科专业的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求更高、更全面,把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升到了对知识掌握的综合全面能力型。
3小教本科专业课程的构建
靳玉乐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分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1]。黄甫全认为:“课程研制是将预期教育结果结构化、序列化和现实化的过程”[2]。因此,小教本科专业的课程构建不仅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体现新的课程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当然也应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要求。
3.1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3.1.1公共必修课程
这部分课程所开设的科目和要求与其他本科专业一样,没有区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20%左右。主要包括英语、毛概思政、体育、计算机等课程。它们帮助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以及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能力。
3.1.2专业必修课程
这部分课程最能体现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目标是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掌握一定的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40-50%左右。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相关理论、小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学科教学论、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3.1.3选修课程
包括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部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成长变得更为扎实,同时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20-25%左右。
3.1.4实践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15-20%左右。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学技能训练、毕业论文撰写等内容。
3.1.5活动课程
这部分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呈平行关系,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更加充分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5%左右。主要包括社会科技类、文体艺术类等内容。
3.2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3.2.1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结构清晰,分类明确。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自的功能不同。必修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需要,选修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二者之间,从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计是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3.2.2重视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在对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中,愈来愈重视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小学教师的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形成就离不开实践课程的建设。目前,如英国、法国、德国这些教师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扩大教育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学时占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总学时的20%到50%不等[3]。因此,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课教育时,更应注重对实践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3.2.3重视课程分类设计。
课程在设计的时候坚持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主线,课程设计既考虑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有的“共性”,以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在设计课程时,按照学科不同,分为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黄甫全.阶梯型课程引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7755.html下一篇:美国性教育:内容全面且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