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摘 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直观演示法、创设情境法、对比法、实践教学法等的一些具体事例,对小学词语教学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让教师可以更轻松的引领孩子们走进词语教学的新境界,使词语更灵动,更富魅力。
关键词:词语教学;情境;对比;实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综观现下的词语教学,我们会发现:有的把词语搁置一边,有意回避;有的蜻蜓点水,忽视词语的个性特点;有的照本宣科,孤立解词,词语教学缺乏生命活力。词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老师应引领孩子走进词语教学的新境界,使词语更灵动,更富魅力。
一、依托画面,化理性理解为感性
【原文句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教学片段】
师:自己读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由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不懂。
师:这两个词语代表了我国国画中两种不同的画法。老师这儿有2幅画,猜猜哪一幅用了浓墨涂抹的方法,哪一幅用了轻笔细描的方法?(课件出示两幅画)
生:左边那幅画用了浓墨涂抹的方法,右边那幅用了轻笔细描的方法。(课件出示词语)
师:是呀,像这样用大块浓墨画画的方法就叫——
生:浓墨涂抹。
师:像这样用笔轻轻、细细地描绘的方法就叫——
生:轻笔细描。
师:有时我们可以借助画面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呢。读读这两个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
生齐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我来点睛】
语言文字的理解是理性的,如何让理性的词语理解可让学生用眼睛看得见,用手触摸得着呢?像“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样的词语极具画面感,如纯粹叫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不但枯燥乏味,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到底怎样的画法才是“浓墨涂抹”,才是“轻笔细描”。上述教学片段,老师直接出示两幅画,让学生猜,由于有感性体验为支撑,每一个学生都能马上读懂这两幅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语意趣和魅力就是这样一点点弥漫在孩子们的周围。
二、巧设情境,体验中润物细无声
【原文句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教学片段】
师:刚才第一遍读课文时有个孩子问老师“贪婪”是什么意思?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吮吸”是什么意思?现在大家就是一棵棵杨梅树,用动作来告诉老师。(生做吮吸的动作)
师:一直吸,一直吸,不能停。你吸够了吗?
生:不够。
师:那就继续吸。像这样一直吸,吸不够,不停地吸,就叫做——
生:贪婪地吮吸。
师:杨梅树,你贪婪地吮吸着什么?
生: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师:感觉怎么样?
生:舒服极了!
【我来点睛】
词语教学看似简单,但真正让孩子感兴趣确实有一些难度,特别是低中段的孩子。但有些词语我们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就能让他们学得既生动又扎实。上述教学片段,老师紧扣“贪婪、吮吸”这两个词语巧设了一个情境,让孩子当当杨梅树,学着杨梅树的样子吮吸甘露,一直吸,不停地吸,这就是“贪婪地吮吸”。通过此情境体验,词语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再趁热打铁,让学生用此方法去学习下一句中的“伸展”,这样,不但学习方法得到了巩固,词语教学也在此情境中“润物细无声”地完成了。
三、词文融通,化抽象理解为具体
【原文句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
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教学片段】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什么是山峦?
生:什么是变幻的山峦?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你觉得哪是山峦?(生上台指图)
师:哦,原来这连着的山就是——
生:山峦。
师(指图):这是——
生:远处的山峦。
师:这是——
生:近处的山峦。
师:这是——
生:映在水里的山峦。
师:这映在水里的山峦与岸上的山峦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产生变化?别急,我们读读第一段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了。
生:因为船在行驶,有波纹。
师:还有什么原因会产生波纹?
生:湖中有鱼儿在游动,湖面晃动了,山峦的倒影就发生了变化……
师:是呀,由于水波荡漾,映在水里的山峦一会儿变高,一会儿变低,一会儿变胖,一会儿变瘦,一会儿到左,一会儿到右,真是变幻无穷啊。这就是——
生:变幻的山峦。
【我来点睛】
文本中有的句子提示或解释了词语的意思,此时老师可引导孩子结合文本内容对词语进行感悟。上述教学片段,“山峦”一词理解相对简单些,但是“变幻”一词很抽象,孩子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此时,老师没有直接就词论词讲意思,而是先通过图画让孩子找找哪是山峦,观察比较岸上的山峦与映在水中的山峦的不同,然后引导孩子找到第一段,使学生感受到词语和第一段文本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这就是词文融通,再引导孩子结合图画、句子谈“变幻”的意思,此时,融通的不仅是对词语的理解,更是对文本的一种再现、深入。
四、比较推敲,还原词语丰富内涵
【原文句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教学片段】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用了 “滑”字,说明船行驶得很慢。
师:能改用“划”字吗?(课件出示“划”。)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这样的话,湖面就会产生波纹。而课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
生:句子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觉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我来点睛】
叶圣陶有言:“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
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阅读教学如此,词语教学亦是如此。我们可运用比较推敲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比较,细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从而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
五、激活表达,化词语积累为运用
【原文句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教学片段】
师: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刚才读的这三个句子中有三个近义词。
生:夸赞、称赞、赞扬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生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和它们意思相近呢?
生:夸奖。
生:赞美。
生:表扬。
师: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呀!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真是巧妙呀!分组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吧。(生分三组读)
师:如果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如此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夸赞呢?
生:画得真好啊!画得真好啊!这真是上乘之作!我称赞道。
生:画得太棒了,画得太棒了!真是栩栩如生啊!我赞扬道。
生:画得太妙了,画得太妙了!这真是惟妙惟肖啊!我夸赞道。
师:像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七嘴八舌地都在夸赞,就叫做——
生:纷纷夸赞。
【我来点睛】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词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基础层面,其最终指向是“言语的内化”。 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级别。此教学片断,除了让孩子理解“纷纷夸赞、称赞、赞扬”这三个词语外,老师还结合课文内容,在想象体会情境中将所积累的三个词语进行语言实践,意在让孩子在积累的基础上内化语言,注重的是学生扎实的语文学习。
可见,孩子们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品味词语,才能从中获得“画面、深度和张力”,才能领悟欣赏词语的意蕴,才能使词语学习充满灵气。
参考文献:
[1]《沉入词语世界,打开一片新天地》 韩国文
[2]《浅谈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 一木
[3]《开启小学语文高年级词语教学的新天地》 周飞跃
上一篇:冷静思考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下一篇:多媒体在农村英语课堂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