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摘 要:
关键词:
活动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强调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实践性和教育性。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活动中学生手脑结合,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实践能力,这就使活动更具魅力。由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活动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实现人的需要或目的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外部世界作用的方式可将人类总体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交往活动。在这三类活动中,实践活动是最根本的活动,它内在包括了其他两项活动。从数学教学心理来说,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是实现目标的形式和手段。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核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活动的主体又是学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才能发挥主动性,这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
活动性。
活动性表现在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取知识和技能,而小学生天生就活泼好动,在学习活动中,它们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
思考性。
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学生的活动主要目的不在于改造外部世界,而在于促进内部认识结构的形成,它的方向是内向的。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等活动的同时,必须将数学逻辑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等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从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
发展性。
活动教学中,由于将科学实验活动引入教学,学生就像科学家那样去自己发现问题,去探索和理解问题,只不过这是一种简约化的认识过程和再创造过程,这种学习方法,较为传统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对已有知识的发展和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有利于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个性的不断完善。由此看来,所谓的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与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这就意味着活动教学的关键是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其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教学的核心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活动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知、情、意等素质的整体发展。
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地学习。然而这种学习方式是有条件限制的。它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并不是完全的、独立的活动,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又不是直接的、明显的,而是潜在的、比较间接的,主要表示为目标的确定、材料的准备以及设计等。
活动教学是定位于以学生为主体及其活动的教学,全面多样的活动必然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活动教学的直接任务虽然直接指向学生的活动,但活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也既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由此,学生活动发展所需要的品质都应当成为活动教学追求的目标。
活动教学的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活动的对象是指活动主体在通过占有、改造活动对象而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志和自身本质力量的同时也要受到活动对象,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活动教学的对象性表明活动教学是有一定知识适用范围的。这就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研究和整理,取决于教师对活动教学思想的领会和对教材的处理和智慧。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中,活动是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主动参与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活动教学要求课堂的内容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要“动”;要求教师必须敢于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创新。
上一篇:浅谈职高美术教学中艺术素养的深化
下一篇:紧贴形势 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