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摘 要:
关键词: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新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活用反馈,适时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正按照教案一步步地往下教: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却发现学生或做小动作、开小差,或无精打采,这一异常反应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找到了学生无趣的原因:“这些我早就知道了”。根据这一反馈,我果断调整教学计划,删去了一系列琐碎的小问题,提出“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这样一个概括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获,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千万不要小看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那么强,他们的知识面是那么宽。有的说:“我知道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有的说:“我从书上看到,古时候的人判断一年是根据天气变化,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就是一年。”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7、8两个月连着都是大月。本来1、3、5、7等单数月是大月,后来有一个凯撒大帝,他的生日是8月,8月是小月,他不乐意了,就改成上半年单数月是大月,下半年双数月是大月,所以就变成7月和8月都是大月了。”……说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带来了这次出色的展示,教师灵活的应变,让“一潭死水”变成了“奔腾的小溪”!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原来如此充满乐趣。
二、妙用错误,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让学生避免错误或学生出错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还有的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困惑点,让学生主动地出现错误,并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例如教学“比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一课时,在新授结束后,我出了这么一个练习题:老师家里八、九月份电费支出如下:八月份(31天)共付出电费150.8元,九月份(30天)共付出电费93.6元。八、九二个月平均每天付电费多少元大部分的学生做法是::(150.8+93.6)÷(31+30)≈4.01(元),班上还有5位同学是这样做的:(4.86+3.12)÷2=3.99(元)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必须妥善处理。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引导说:“你们的方法很有道理,结果也很接近正确答案,不过我们只是在估算的时候这么做,明白了吗……”“你们觉得这样列式有没有道理”有一半同学认为这个做法是可行的,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其错误原因,在此我组织“物化”的操作活动,将抽象的算理寓于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把抽象的思维活动物化为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下面是我针对学生刚刚的错误引导的的一段课堂实录:
我请两位男生上台,平均每人手里拿12枝铅笔,请三位女生上台,平均每人手里有2枝铅笔。
师:他们平均每人有多少枝铅笔你是怎么算的
法1: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发现每人有6枝铅笔。
法2:用计算的方法,铅笔合起来一共有30枝,平均分给5人,每人6枝。
师:怎么会不是7枝呢
(我又请两位男生将他们多余的铅笔一对一对地分给女生。这样有两个男生两个女生手里都有了7枝铅笔,而第三个女生没有分到铅笔,还是2枝铅笔)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只有当人数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方法做。
师:那么你觉得怎么改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呢
生2:当只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时就可以用(12+2)÷2=6来解答。
生3:当去掉一个女生后,就可以用(12+2)÷2=6来解答。
生4:也可以再请一个有12枝铅笔的男生上来,就可以用(12+2)÷2=6来解答。
师:像这样的情况你还在哪里会碰到
生5:我们在计算我们小组(2男2女的4人小组)里男女生的平均成绩可以用这种方法。
生6:如果八、九月份的天数相同,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生7:八、九月份天数肯定不同,如果老师要我们计算七、八两个月份里平均每天付电费的元数,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
学生的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利用课堂中学生的一个错误,不仅使学生意识到错误、改正了错误,还使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不仅是在知识上得到拓展,更在能力上获得提高,心理上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原来如此让人激动。
三、巧用疑问,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从当前所学的知识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提出疑问。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认真对待,正确处理,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收获。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片段:课中设计了四个班小朋友乘船去鸟岛游玩的活动情境。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5人,二(4)班36人,有两条船,每条船上限乘68人,请学生帮忙设计乘船方案。一段时间后,学生逐一想出方案。方案1:二(1)、二(4)合乘一条船,二(2)、二(3)合乘一条船,得出两个加法算式。方案2:二(1)、二(3)合乘一条船,二(2)、二(4)合乘一条船,再得出两个加法算式(按照教案预设,非常顺利地完成口算加法,接下来该进行口算减法的衔接了)。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案!
师:是吗你说说看。
生:可以把二(1)和二(2)合乘一条船(课堂上开始议论开了:不行,另一条船不够坐)。我有解决办法:二(1)班和二(2)班合乘就54人,会多出14个位置来,而二(3)班和二(4)班合乘是71人,少了3个位置,可以从二(3)班和二(4)班里安
排3个在第一条船上,不正可以了吗(哦,下面一片赞叹声)
师:××的想法真有创意,老师都没有想到,那咱们再算算是不是他所算出的结果。(又得出了两个减法算式,也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就是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闪现火花的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证明,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如此奇妙!
四、善用辩论,明理悟道
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也是一种对话的方式,不同观点的碰撞无论对于当事者,还是对于旁观者,都能带来启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寻找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在教学《质数、合数》这一内容时,新授结束后,老师常规性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有什么疑问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偶数都是合数。”这是在老师意料之外的,此时,教师不急着下结论,只是微笑着望着其他同学:“是这样吗”就这么一句简短的问话,引发了一场精彩的辩论。生1:“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你看,2是偶数,但2却是质数。”生2:“我也同意生1的观点,我认为,如果这样改就对了,合数都是偶数。”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教师却只是微笑,不发表意见。这时,生3站起来:“我认为这样说也不对,9是合数,但却是奇数。”生4:“应该这样说,质数中,除了2都是奇数。”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辩论已结束,可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沐浴在兴奋里。从这次“意外”的辩论中,学生感到:数学,原来如此严密。
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炼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下一篇: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