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 > “第十名现象”的几个要点分析

“第十名现象”的几个要点分析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了“第十名现象”的说法。所谓“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周武发现的。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700多人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认为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未来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1999年10月28日,《钱江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的报道,并配发了编者按,由此展开了一场分数与成才关系的大讨论,形成一组思辨性的连续报道。乃至北京一家大报在报道这项“研究成果”时用了这样的标题:“第十名”才是栋梁材。
    应该说周武老师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坚持长期的调查研究,确实令人感佩,只是对于“第十名现象”,笔者也有不少怀疑的地方。
    一、行行出状元
    这里面首先就有一个问题:所谓“成才”之“才”如何理解?是不是只有当官发财才叫“成功”。“第十名现象”发现者所持论点的依据之一,是他1989年参加某次学生聚会时,出席的32个学生中,有三名工程师、两名副教授、两名局级干部、三名副局级以及四名公司经理。当然不能说工程师、副教授和局级干部就不是人才,但李素丽式的劳动者难道就不是人才?甚至没有评上先进、当上劳动模范但同样给社会作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不是人才?笔者认为,都应该是人才。
    周老师不假思索地把局长、经理、教授、工程师视为成功者,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体现社会的价值取向。笔者就见到某某大学在显摆他们的在基层教育工作战线的校友时,排列的都是什么教育局长、中学校长之类,或许在他们看来只有当了领导的校友才是成功的校友。都说教育要讲个性,那么,这“个性”也包括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成才标准。那些在校时的一二名日后没有当上局长、经理就意味着他们“淡出了优秀行列”?行行出状元,只要尽心尽力,你就是最好的。美国总统卡特当选之日,有人去向他母亲表示祝贺,说她培养了一个杰出的儿子,卡特母亲却说:“还有个同样杰出的儿子呢!他是卡特的弟弟,正在我家后面园子里种地!”
    二、一切皆可能
    “第十名现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人才的成长规律,具有多少的确定性与普遍性,也是值得推敲和商榷的。专门研究青少年行为的台湾副研究员吴齐殷认为,毕竟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地变化,严谨的方法必须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历程做纪录,而不是取几个时间点的学业成绩做比较,这过于随机。因为,既然是一项带有普遍性的教育成才规律,就应该有相当规模调查和相当时间的跟踪。根据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就认为是普遍规律,未免草率了些。就笔者观察,学生中的确有读书时成绩中等——也就相当于“第十名”吧——而日后也卓有成就的,但这绝不是规律。实际上尖子生成才的不少,“第十名”成才的也多,应该说是读书时品学兼优的学生成才的更多一些。
    其实,成才是相当复杂的,不是随便就能一言以蔽之的。像当年的毛泽东、鲁迅、钱学森在校读书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后来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是否就可以称之为“第一名现象”。像大文豪郭沫若,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成绩都是一团糟,可是后来他们都成功了,是否可以称之为“最后一名现象”。另外像导弹专家钱伟长,上清华的时候,文科成绩特好,理科却是一窍不通,可是他偏偏要读物理系,后来毕业的时候居然是清华物理系第一名;像齐白石以前是个木匠,四十多岁才开始学画,以后名声大振;像杜甫年少时就聪颖过人,备受称誉,可后来却一直遭遇困顿漂泊,在他死后很多年才越来越出名,乃至高不可攀,这些又都是什么现象呢?事实上任何人都有成功成才的可能,只要找适合他的坐标,都有可能做得非常出色。最初提出“第十名现象”是针对小学教育的,但后来媒体炒作时,将其作为基础教育的普遍规律,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更加可笑了。
    三、春来草自青
    对于“第十名现象”的形成原因,发现者周老师以及后来的研究者都给出了分析解释,但同样有很多可疑的地方。根据周武解释,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那么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至于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得到父母、师长过分关注,过分强化学科成绩,反而扼抑了潜能和学习自主性。还有人搬出了西方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这一现象说明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而取决于个体是否具有斯滕伯格所提出的“成功智能”。“成功智能”是由分析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部分组成。而学业成绩考查学生的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对于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却在考试中难以体现出来。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成功智力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应该说这些分析有合理的地方,但似乎忘了一个大背景,就是当下就业竞争激烈,多数是独生子女,乃至在应试教育风行的今天,无论你是第一名,是第十名,还是最后一名,哪个不是背负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家长、老师的格外重视,好的要求更好,差的更受打击。在分数至上,加班加点,考试不断的情况下,哪个学生不是裹挟其中?无论是第一名还是第十名,可能都很难有自由的空间与个性的发展,普遍缺少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成功智能都难以得到发展。所以第一名和第十名在这些方面差别不大,这可能比较接近事实。现实中,我们确实看到不少所谓的“第十名”甚至“第百名”后来都变成了“成功人士”,当 上了领导,发了大财,可不排除这当中可能就有一些与不公平的竞争有关。在某些不合理的环境中,需要太多与真才实学无关的“公关”能力,讲究个“情商”,讲究个“人情”,有些成功与发迹可能靠的就是这个能力。真正有才能的老实人往往受正统教育影响太深,大多心高气傲,不愿借助“诗外功夫”和“盘外招”,所以有些尖子们即便没有江郎才尽,没有退步,也会在这种优败劣胜的畸型竞争以及掐头去尾的不健康的评价机制中“淡出”,被“淘汰出局”。
    此前,看到过一个类似的介绍材料。一个美国教育学教授在3000人中做过一个终身实验,用60年的时间调查研究学校成绩和将来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并无必然联系,甚至有许多考试分数不高的孩子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也就是说,分数这一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最大的拦路虎、家长和老师眼里的命根子,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作用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重要。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宣示人人都能做圣人,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只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个体奋发自强,找到合适的位置,“第一名”和“第十名”同样存在着成才的可能性,人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成为优秀的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833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