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这个基本目标中,读的训练应当处于重要地位。通过读的训练,尤其是诵读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文本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既能有效地搞学生语言能力,也能实现情感熏陶和培养审美的效果。
怎样才能实现诵读的目标呢?凡是成功的诵读,一定始终是基于文本内容的,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及重视小组的、课外的诵读活动组织开展都对诵读水平的提高有益。
当然,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常遇到一些“问题”。本文归纳了诵读教学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以求更好的实现诵读教学的目标。
问题之一: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训练,开始阶段,学生往往兴致高涨,一段时间过去,新鲜感消退,学生开始敷衍。
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关注于知识、技能的习得,这是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表现。但是,在一些比较枯燥的训练项目中,学生的注意力品质会迅速降低。诵读本身是一项融入情感的语言技巧训练,在投入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品质。但是,诵读技巧的训练中,常常会遇到大量的重复。这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注意诵读形式的变化,并利用竞赛和表演等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投入到朗读训练中来。当学生不断体验到朗读的成功,也就能够自然提高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
例如,在朗读五年级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投影出示本班春游时学生拍摄的照片作为背景以调动学生情绪;朗读二年级课文《一株紫丁香》(文章表现了对教师的赞美)时,请其它班级教师(本班语文教师作为朗读组织者,对学生的情感刺激不够强烈)到班级中参与朗读活动……
问题之二:语文课堂上进行诵读训练时,发现学生个体差异大,朗读水平参差不齐。
班级中有的学生已经可以流利地诵读大量课外读物,而另一些学生则连课内文章都读不通顺;有的学生朗读言辞流畅、声情并茂,而另一些学生口齿不清、表情呆滞。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相互之间差异越来越大。在语文课堂上,协调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行诵读练习,需要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舞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去感受成功,享受朗读的愉悦。
在班级朗读活动中,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在公平的原则上设定适当的标准,既不让优秀的学生失去提升的动力,也不让落后的学生失去进步的信心。例如,让水平层次较差的学生勤加练习,并通过点评他人了解诵读技巧,提高自信;让水平一般的学生尝试领读,让他们能在朗读活动中感受到成就和崇拜;为优秀的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担任朗读的指导者或评委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学生朗读的热情必须呵护,朗读一定要有以鼓励为主的适时评价,并持续地给他们大量的朗读机会。
建设班级诵读社团,在社团内实行诵读角色的轮换制也是一个好办法。通过诵读兴趣小组的建设,把学生组织起来,同时可以通过课内课外的表演活动提供诵读的机会。角色轮换制是按正副导演、男女领读、齐读的角色分工,不同的诵读内容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让部分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较好的角色,以增强他们的诵读成就感。
问题之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不开口”现象逐渐严重。
低年级的孩子在诵读中表现比较主动,喜欢争取好的角色,乐于表现自己。高年级的学生则比较被动,即使想得到好的角色也往往不主动争取,而是寄希望于老师主动发现“我”。这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决定的。
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形象,高年级孩子的“害羞”说明孩子长大了,开始关注群体对“我”的评价了。对“不开口”的孩子,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强求,也不能强求,那样或许会使孩子对朗读更加反感。
让他们开口朗读的方法其实也很多,如前所述,组织朗读社团和实行角色轮换制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笔者在班级中组建了“小绵羊”文学社团,课前三分钟组织社团成员为大家朗诵诗文。一段时间以来,社团成员的朗诵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不少篇目在朗诵之后被学生传诵,乐于加入社团为大家朗诵的孩子也多了起来。
面对高年级孩子,教师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可以使一些分工明确化和具体化。如有的学生能力的确比较突出,可以长期担任领读角色,有的能力一般的,只要能够积极参加活动,没有必要一定让他尝试领读。因为高年级的孩子对自我能力评价已经初步形成。如果这个评价是恰当的,教师没有必要进行调整。当他在群体中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乐于担任责任的时候,教师保持现状其也是很好的。
问题之四:在诵读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过度关注诵读“技巧”,而忽视情感的真实自然。
与思维定势一样,学生在接受了许久的朗读训练后,拿到任何一篇文章都会读,而且读的很通顺、流利,也富有感情,可仔细去品味他的朗读时,总是感觉这样的情感是学生长期以来训练方式所堆积起来的,没有情感真实性,总认为声音大,语气激昂就叫有感情,并不是自己对文章产生了思考、共鸣……因此,文章的真实情感得不到体现。
其实,朗读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技巧应该建立在对文本情感的体验上。现在有的课堂上的学生朗读情感造作、腔调怪异,不少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情感体验和朗读技巧的关系,导致学生一心学习教师的朗读技巧而忽视文本自身情感。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坚持“先体验后技巧,体验与技巧并重”的主张。
朗读要打动别人,必须先打动自己。刚刚开始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有必要先进行创设情境的环节,让学生真正的读懂文本,体验文本的情感之后再进行朗读。只有学生具有“自我感染”的能力,不必借助与教师创设的情境了,随文的朗读才有可能自然而感人。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进行诵读训练是很难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引入更多的元素促进朗读效果的提高,通过文字的音声化增强文本的情感体验,产生直达心灵的力量。诵读对于语文学习又是具有极大帮助的。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也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中如果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