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 > 国际视野下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研究

国际视野下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研究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一、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一)二者在目标上高度一致
    媒介教育对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公民教育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植于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土壤中的媒介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起点就是公民”,[1]它从诞生起体内就蕴含了西方启蒙主义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人物李维斯提出,因为个体通常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无形的媒介文化所建构,所以要“训练公民去区分和抵制”。[2]批判性思维就像中枢神经一样贯穿在媒介教育的身体里,这一点与公民教育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公民技能中第一个重要技能就是批判性思考技能,参与并非是一种鲁莽的行动,它要求公民消息灵通、深思熟虑,并且谋定而后动。
    随着交互网络技术催生的参与式媒介(participatory media)的出现,媒介对公民生活的影响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多项研究显示,媒介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教育。IEA(国家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1999年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学生在媒体上的消费时间与他们的公民知识水平往往成正比(以公民教育测试的评分为标准),研究还显示,使用媒体可以使他们更具批判性和参与性。而批判和参与正是国际公民教育目标的核心话语,《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制定的《公民科和政府科的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公民科和政府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心智能力和参与技巧的公民”。[7]
    (二)二者在内容上优势对接
    媒介教育之所以能成为公民教育内容体系中的一环,就在于媒介教育既不同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也不同于借助大众媒介来开展的“非课堂式教育”(如电视大学或现代远程教育等),而是以媒介本身为教学内容的教育(teaching about the media)。[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9]于1999年在维也纳召开“媒介和数字时代的教育”国际会议,专家们把媒介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媒介,分析、批判媒介,辨别媒介文本的背后的政治、社会、商业、文化影响,制作媒介文本表达自己并影响预期的受众。考察国际经验,媒介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容对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媒介识读(认识媒介、媒介批评),二是媒介制作与表达。这两个部分承担了公民教育培养明达、积极参与、负责任的公民的使命,使学生积极生活于现代信息社会和行使公民权利。
    1、认识媒介、媒介批评:提高公民意识
    认识媒介、媒介批评缘何与公民意识教育有结合点?
    首先,新闻接触度、辨识度、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成熟度。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ment)——“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10]从他的分析中,人们发现,自己在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提供的媒介文本去了解认知环境,尤其是政治生活环境。认识媒体、甄辨信息对公民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信息社会中一个合格公民思考力和行动力的重要保障。
    其次,媒介批评中也折射着公民意识教育,它引导学生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查找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坚守和捍卫以正义为核心的民主、平等、秩序、公益、人权、人道、进步等公共价值,找出社会的缺失和弱点并提出修正社会问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最终成长为一个更好的社会主体。“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应让其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对自己面前的各种文本(电影、电视、书籍等)拥有自己的解读,如果这些文本是由牧师、富豪或社团受益者代替人民进行解读,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思考,那么他们就不是生活在真正的民主社会里”。[11]
    2、媒介制作、表达:提高公共理性
    从国际经验看,媒介制作、媒介表达等媒介参与教育逐渐成为公共理性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英国中学教育法定课程“公民权”部分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媒介参与教育。课程指导中提到,有意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在帮助学生获得公民权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很大。[12]
    媒介参与教育缘何与公共理性教育具有共同点?公共理性是多元社会解决冲突、走向和谐的价值诉求,包含互信、妥协、宽容和协商等多种主题,而这些主题与青少年新媒介参与息息相关。美国学者哈罗德·英尼斯曾指出:“新的传播技术不仅给予我们新的思考内容,而且给予我们新的思维方式”。[13]交互网络技术撤除了对青少年群体的门槛限制,赋权他们通过DIY生产多媒体文本充分发出声音的机会,以“我”的标准建构这个世界并与他人互动。“媒介教育想要赋予大众一定的能力,让他们与媒体之间的被动关系转化为一种主动的、有判断性的参与——寻找到大众进行表达与叙说的新途径”。[14]但同时,媒介参与也造成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传播失范现象。“产生这样冲动的即时的狂热,并不利于公共舆论的产生和公众领域的构建”。[15]从这点出发,媒介参与教育引导学生把媒介参与作为现代人理性交往的最佳载体,通过协商和沟通,加深对社会政治制度、社会规范、程序的认识和理解,最终能以积极的、明事理、负责任的公民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公民生活中,也因此与公共理性教育产生了结合点。
    综上所述,媒介教育能使人成为信息时代的好公民。[16]通过媒介教育这个纽带,增进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锻炼公民技能、磨练公民品性,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 经验。美国学者和素质教育专家瑞妮·霍布斯总结媒介教育可以在三个方面提升公民教育:(1)提高公民接触、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2)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地、负责任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17]
    二、国际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发展概况
    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将媒介教育视为公民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媒介教育不是出现在公民教育课程的讨论题目中(如在罗马尼亚与荷兰等国家),就是出现于其他与公民教育有密切联系的科目(如语言、历史、社会、经济与公共事务、政府与公共事务、宗教研究等)讨论中。[18]IEA(国家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1999年一项跨24个国家的公民教育研究显示,媒介教育这个词汇在几乎每一个国家分项报告中的出现率都相当高。[19]这项研究对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的肯定,鼓励了许多国家努力推动此政策,除了率先实施的许多国家,例如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等,日本、南非、以色列等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也都相继加入。
    英国是媒介教育发展得比较完善的国家,在通过媒介教育提升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紧跟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系建构。英国中学教育法定课程“公民权”部分规定,承认媒介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接受这些课题的教育。课程指导中还提到,有意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在帮助学生获得公民权教育中要求的只适合技能方面作用很大。英国政府认为,如果媒介教育能够与学生的基础教育正确结合,就能对他们成年后的“公民性”发生巨大的有利影响,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民主社会,并以积极的态度参加社会生活。[20]
    德国公民教育课程将媒介教育视为题中应有之义,比如美因茨大学出版研究所曾对德国部分中学的公民教育情况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99名教师中,91%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媒介知识,而他们从事媒介教育的目的,更主要的是想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引导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的决策过程。[21]
    法国“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课程(Education Civique/Juridique et Sociale简称ECJS课程),在初中阶段明确提到“公众舆论和媒体”主题。[22]不仅如此,法国政府在1999年就创建了“少年参议院”网站,融游戏与教育于一体,以字谜、画谜、竞赛等游戏方式,让少年儿童在参与和娱乐中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的原则、制度、法规和相关定义。该网站内还有一个由巴黎小学生参与选择及命名、头顶蓝白红三色法国国旗、脚登旱冰鞋的“少年参议员”,负责回答小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小网民一起玩游戏。[23]
    美国的媒介教育和公民教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伙伴关系,教育学生成为良好公民也是美国媒介教育者重要的工作目标。在公民学、社会研究、历史中都包含媒介教育的内容,例如,从文本的角度阅读媒介作品,解构和提供针对媒介文本的商议性的和冲突性的理解。全美大约有5,000所中学开设了新闻学方面的课程,选修新闻课的学生每年约有17.5万人,而且,中学生还被鼓励在课余时间学习视频节目制作,许多州还成立了“高中新闻协会”。[24]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读媒体,以履行现代公民基本的社会责任。
    在我国香港地区,早在1998年出台的《公民教育——中等学校课程指导方针》就明确指出,教导学生对新闻及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做批判性分析和可信度判断。这使得公民教育中出现了与媒介教育相关的部分。现在,媒介教育不仅渗透到香港公民教育课程中,还渗透到跟公民教育密切相关的其他科目,比如经济和公共事务、社会研究、政府与公共事务、宗教研究、道德与宗教研究和自由主义者研究中。[25]
    我国台湾地区公民教育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媒体评判与交流”课程,台湾高中公民课老师在《联合报》教育版,以新闻评论的方式执笔解读新闻,从时事出发,剖析社会、法律、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的原理,目的在培养学生的理性辩论力。[26]
    三、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的途径研究
    (一)学校途径:媒介教育进公民教育“教材”、“课堂”、“头脑”
    1、从简单的事例研究逐渐升级为话题讨论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电影、电视、歌曲、图书、报刊等多种媒介教育资源,看同样议题在不同媒体上如何表现与传播,这种方法不仅能促进公民知识的吸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视角,形成宽容、尊重异见的现代公民品质。
    例如,在日本小学课堂上,有关奥巴马的报道在美国大选期间被拿来当教材,教师剪下不同报章的封面版,让学生们作比较并发表观点,讨论中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有的学生关心日美关系,有的学生想到了种族问题,有的学生还指出不同报社的报道重点有何不同。[27]这种方法颇受公民课青睐,也因此从简单的事例研究逐渐升级为话题讨论,从公民课程中的一小部分逐渐扩张为关键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学校媒体社团,参与学校和社会公共生活管理
    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媒介教育,甚至连小学生都能够从容地制作媒介影像,并通过媒介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整合学校校报、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班级博客等各种传媒系统,增加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途径。它既能锻炼学生的公民精神和公民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自身公民身份的体验。
    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也重视帮助青少年提高使用现代媒体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流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技能。比如香港某校小学生就通过制作专题节目,调查学生早晨提前一个小时来学校的原因是为了占领篮球场,以此建议学校采取措施设立球场预定系统。[28]媒体社团关注学校公益活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财政、公共秩序、公共选择,相对其他文体途径,比较不容易让公民实践流于形式,更能凸显学生的监督能力、参与能力、传播能力、评论能力、协商和沟通能力。
    (二)媒体途径:在“使用与满足”中快乐地实践公民生活
    国外公民教育借助媒介平台,让学生一边“使用与满足”媒体,一边快乐地领悟公民教育,为公民教育实践 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新闻媒介与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有这样那样的日常联系,甚至他们本身就有可能是公民社会中活跃的成员,并且与其他社团等公民社会组织有着积极的互动”。[29]英国公民教育把媒体渠道视为重要平台,媒体也积极与学校展开互动。比如2006年起在英国中小学校园推广的“BBC新闻校园报道”工程,旨在培养未来英国公民信息解读及传播能力。项目开展以来,注册的学校连年递增,从2009年的514所增加到2010年的719所,而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公平、民主、隐私、责任等,也自然地融入其中。[30]阿根廷教育部于198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起了名为“学校与媒介”项目,集合全国范围内的电视台、报纸、电影院以及杂志,加强学生对媒介的理解、参与和运用,从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媒介信息,对社会问题具有敏感性,在与他人合作时能够果断地做出决策等不同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和公民教育。[31]学校可以与媒体结成公民教育伙伴关系,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公民教育,让学生养成利用媒介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习惯。
    (三)社会途径:加强与媒介教育组织的合作
    从国际经验上看,媒介教育研究机构、宗教团体、民间组织等平台也是扩大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比如日本最具影响力的PCT媒介教育研究所,围绕“媒介社会与市民”、“性别与媒介”、“儿童、青年与媒介”等领域积极展开各类研究和讲座,寓公民教育于其中,对倡导、组织、协调公民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启示与思考
    国际视野下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研究或许可以打开一扇窗,通过这个窗口,能更好地认识媒介教育——它绝不仅只是强调公众对媒介的选择、使用、参与和创造,更以媒介教育过程为社会校正过程,使学生积极生活于现代信息社会和行使公民权利。反观我国公民教育,对媒介教育认知和重视不够,利用率较低。在我国新媒体环境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大环境中,公民教育与媒介教育建立关系日益呈现出必行之势。借鉴和参照国际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首先,争取政府支持,公民教育与媒介教育的对接才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媒介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的范畴,是一项需要政府倡导、支持的社会系统工程,同时吸收社会文化及教育机构参加,在政策层面、管理层面形成协调合作、互补共进的关系。在我国内地要实施此项工作,建议进一步争取教育或宣传或团中央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发起并充分整合包括政策、资金、师资和文化等相关资源,以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
    其次,建议将媒介教育贯穿公民教育,开发相关的教材。我国当前的公民教育正朝系统、专业、开放的方向努力,内容的外延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涵盖政治、法律、道德、经济、环境、国际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但对媒介教育的认识普遍不足,这不仅与国际经验脱轨,也与我国当前新媒介环境不符。建议将“媒介识读”、“媒介制作与表达”纳入公民教育内容体系中,帮助学生形成民主的思维习惯,养成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习惯。当然,媒介教育内容并非要照搬到公民教育课程中来,首先要结合公民教育的理论,其次,要考虑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现状,以新的公民教育目标为规矩和准则,再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取舍。
    另外,提高公民教育教师和研究者的媒介素养,培养跨学科师资力量。接受德国美因茨大学出版研究所调查的199名教师中,9l%的老师曾在公民课或与之相关的课堂上讲过媒介知识。相比之下,我国公民教育工作者对媒介教育认识不足,虽然课堂上也不乏使用媒介资源,但还较拘泥于形式层面,而教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对媒体议题的敏感度,与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
    当前,我国传播和教育领域已提供越来越多的课程资料,教师可以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主持的媒介教育研究中心以及中华传媒学术网等媒介教育类网站,获取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以及丰富的案例影像等资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承担一部分公民教育课程或开展系列讲座,帮助学生更近距离地认识公民的知情权、传播权、监督权。教师媒介教育在国外也更多是作为“业余爱好课程”。[32]相信对媒介教育有兴趣和专长的教师们在公民教育研究与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843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