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入口和途径,是最经典最基本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是一切研究的基础。观察同样是小学科学课中用得最多的基本科学方法,它几乎贯穿科学课的始终。观察也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之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验证资料,最后形成科学概念。观察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观察是一种感知活动,是一种按照事先预定的目的任务,伴随一定意志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小学科学课中的观察已不是简单地看看而已,观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感知,其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认为观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因此观察如同思维一样是具有一定的品质的。观察的品质可以体现在目的性、客观性、理解性、敏锐性、有序性、深刻性、精细性和全面性等诸多方面。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有目的地观察,即明确观察的目的性是非常重要的观察品质。小学生因观察心理发展的特征,在观察活动中存在观察目的性不强、不稳定的现象,观察时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特别是较强烈刺激的干扰,心理活动容易偏移观察的对象,年级越低的学生这方面表现越为明显。如实验时利用酒精灯或蜡烛加热,学生观察点往往转移到火焰上,淡忘了观察的主要目的。再如“花的观察”,学生容易被五彩缤纷的花朵迷乱,导致“走马观花”,偏离了观察雄蕊、雌蕊的结构和特点的主要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上要强调观察的目的,事先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意图是什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做到心中有数、观察的要求和任务是否明确。比如“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一节,用温度计去测量毛衣,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是什么(观察温度计读数有没有变化),观察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探究毛衣能否给身体提供热量)。只有让学生的观察点集中在某一点或某些点上,才能让具体的观察目标从繁杂的现象中凸显出来。观察的目的不只是关注“看到了什么”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思考“为什么”观察以及得出“怎么样”的结论。
二、确保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的具体体现。观察的客观性品质是指观察者摆脱干扰因素,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反映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如实地报告观察结果,特别要防止小学生自主性不强、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倾向。另一方面,为了能观察到真实客观的现象,教师还要注意避免实验中一些虚假的表象所造成的干扰。例如,比较铁与铁锈的导电性时,一定要用纯净的铁锈,因为只有纯净的铁锈才不会观察到有导电性和磁性。在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时,通常是用硬币(实际上硬币是镍、铜、铝等合金)、塑料、木板、小五金、文具等作为实验材料,先用观察方法辨别,再用实验方法辨别,最后得出磁铁能吸引铁的磁性性质,这时必须要剔除那些表面镀铜的铁器包括某些“铜币”,以免干扰观察,使学生误认为铜也能够被磁铁吸引。
三、直面观察的个性化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说过:“有效的观察意指注意到某个事物,并通过将它和某个注意到的或已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赋予其意义,因此,观察既包含知觉因素,又包含思维因素在内。”也就是说,观察是感官因素和思维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也说明了观察的理解性往往会受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不同的知识背景可能造成对观察结果不同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材料,用熟悉的类似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将电流比做水流,将开关比做水闸,使得学生顺利而且准确地理解观察结果。当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知识和经验对观察理解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干电池的铜帽一端是正极,锌筒一端是负极,实际上整个锌筒包括侧面都是负极,不是仅局限在端点上。
四、避免观察的无序性
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比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色彩夺目的、对比明显的部分,容易缺失观察的有序性。观察的无序将导致观察印象含糊,观察结果遗漏,获得的信息混乱。观察的有序性即观察要具有条理性,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有序的观察是有益于科学探究的,而且有序的观察是多方面的。观察的有序性可以从时间、空间、过程、结构等多个层次和维度有序地展开。如观察植物凤仙花的生长,可以从种子、根、苗、叶、茎、花、果等生长过程依次进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反应前的观察、反应中的观察、反应后的观察)进行。有序性观察还可以包括操作过程的有序观察。比如对矿物的软硬进行探究比较,顺序是先观察比较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的硬度,再用它们去刻划矿物,最后去观察刻划痕迹得出结论。科学课中常用到的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仅变化某一因素的观察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有序观察,例如对摆的研究,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分别改变摆的重量、摆绳的长度,去观察摆在一定时间内的摆动次数。
五、追求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深刻性是非常宝贵的品质,主要表现在通过观察能揭示事物的实质,抓住主要矛盾,根据事物的特征,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在观察物体沉和浮的现象中能分析沉浮的根本原因;在观察众多的食物与碘酒接触中能得出是淀粉遇上碘酒变蓝色的特征;通过对蜡烛的燃烧、沙与豆混合的观察,能找出有没有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关键。实际上,观察的深刻性与思维分析的深刻性是紧密相连的,观察的是现象,通过思维分析得到的是结论,没有分析的观察算不上科学的观察。对事物的观察越敏锐、越深刻,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也就越深刻。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想一想“为什么”,联系现象积极思考、寻找原因,特别要重视那些为追究现象背后原因的“探因观察”。
六、把握观察的精细性
精细性主要体现在观察时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对不同事物能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许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主要过程,缺乏观察的精细性,忽视对细节部分的观察,观察欠细心欠到位。如对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的观察,漏掉了许多细微的信息;对温度计的观察容易忽视刻度、标记、最高最低度数。当然也有许多学生能在各式各样花的大小、颜色、形状观察中注意到雄蕊和雌蕊的区别。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比一比谁观察得更细致更完整,肯定和表扬那些能够观察到细微甚至异常现象的学生,培养学生观察精细性的品质。观察的精细性还体现在能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正如新科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强调的:“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七、培养观察的敏锐性
敏锐性是指在通过观察获取的诸多信息中,获取一般不容易获取的信息点。问题产生于观察,对司空见惯的现象的观察,只有具备观察上的敏锐性才能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像伽利略从教堂吊灯晃动的观察中发现了摆的等时性一样。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时,具有观察敏锐性的学生可能会在观察各种物体发声中,得出声音的产生并非是对发声物体施加了力而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当然观察的敏锐性还因个性特征不同存在着偏差,年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观察结果亦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观察行为,尊重他们在观察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八、体现观察的全面性
对观察对象全面整体地把握,主要体现在通过观察,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事物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在较复杂的事物中全面反映事物的种种属性。例如从观察一朵油菜花(主要是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到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主要是花、花蕾、果荚),再到观察各种各样的花,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全面地了解花的构造、花的作用以及花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的观察不断从局部拓展到全部。再如“磁铁”的教学,从观察磁铁的形状开始,然后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隔着一些物体是否还能吸引,观察磁铁的不同部位所吸引物体的多少,再到观察磁极相互作用的情况、磁极的方向、磁力大小的变化。从一系列观察中得出磁铁具有磁性、有磁极、磁力有大小以及磁极有方向、磁极互吸互斥等性质。一系列过程让学生的观察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可见全面性这种观察的品质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完整的观察来提高的,而且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系统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的观察从认识“对象个体”上升到“对象总体”。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处处存在着观察,而观察的品质不仅能衡量学生观察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探究教学的结果。因此在科学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观察品质,通过提高观察品质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浙江省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