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关键词:孝道教育;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奉献;缺失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04-06
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许多民族的文化传承,都有尽孝的动人故事和名言警句,都崇尚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成才先成人,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人生重要的品德素养之一,而且是其他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石。一个人若能做到孝敬,也就是具备了基本的道德修养。
一、当代学生孝道现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往今来,子女是否孝敬父母是衡量其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通过笔者的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当代中学生孝道现状不容乐观。
温州电视台曾报道:乐清一位老太太膝下有四子,个个住高楼大厦,而她却无立锥之地,不堪承受痛苦而自缢身亡;《温州晚报》也曾刊登过一则报道:四川老人郝某,为了独生女儿贺某考上大学,四处借钱,供其上学,只盼她在学成就业后能还钱,结果已成为教师的女儿却认为,自己“收留”母亲是个“累赘”,便逐渐疏远直至不管,母亲被迫当乞丐。……天能盖地,地能容人,可就有不肖子女容不得父母。
再看看青少年学生又有几多“孝”呢?
金华徐某弑母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重点。对于悲剧产生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责任在家长,有的认为责任在社会;有的认为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堪承受;有的认为是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有的则强调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等等。这些方面固然可以成为徐某弑母的原因。但缺乏爱心与对父母起码的孝敬,应该成其“从容不迫”地击母致死,又“镇定自若”地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
据《新民晚报》载,日本某青少年研究所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其对象是日本15所中学130名高中生、美国13所中学的1052名高中生、中国大陆21所中学的1220名高中生。问卷中问到:“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结果日本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而中国学生的前十位最尊敬的人中竟没有养育他们的父母双亲。1994年中考,江西省作文题为“我想有个XX的家”。命题者本意想引发学生的心声,但没料到事与愿违,学生们面对现实中并不富裕又不安宁的家大发牢骚。更有甚者,湖南省有位13岁的中学生用菜刀砍死了正在沉睡的父亲。在接受审讯时他说:“这是他(父亲)批评我、骂我的报应。”近年来,在校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动辄轻生,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更是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不孝。
2011年,笔者在我校2008届600多学生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发人深省:有68.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对生养了自己的父母的生日,有57.1%的学生在答卷中表示不清楚,其中有28.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有44.5%的同学偶尔会为含辛茹苦的父母盛饭,另外有39.6%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为父母盛过饭。更令人遗憾的是,被调查者中竟然有68.7%的同学不知道父母爱吃的是什么。如果父母突然下岗或者失去工作,同学们会做何反应?有27.6%的同学表示无所谓,照常过自己的生活。令人不安的是,有10.9%的同学会抱怨或者埋怨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学生平时与父母长辈说话的态度怎样?选择态度一般甚至态度生硬的占了总数的73.7%。今年国庆节放假时,有63.4%的同学把最多的时间留给了同学或者同龄朋友。有46.5%的同学经常觉得父母说话太多。有74.2%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在家里做家务。有46.3%的同学偶尔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有35.9%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与父母分享过自己的感受。
显而易见,上述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敬父母的教育已经缺失,致使学生对这一重要的伦理道德已感陌生,甚至产生了可怕的后果。
基于此:重孝道,倡孝行,尽孝心,已刻不容缓,提倡孝敬教育已是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孝”意识缺失的原因浅析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重视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千万万龙的传人奉行了数千年。然而,在社会进步的今天,孝道却被一些学子所淡忘,这样局面的形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社会的负面影响
首先,长时期的极左运动,不断鼓吹人整人。鼓吹“亲不亲,阶级线上分”,鼓吹“儿子要敢于造老子的反”,鼓励揭发批判老子的儿子。“文革”运动把造父母的反推向了极限,如果不是“造反派”,那就是亲爹、亲娘也得斗争,也得批判。七斗八斗,斗得父子母女之间都伤了感情。
进入新时期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观念,父母儿女之间的感情和传统美德,并不是宣布极左运动结束就可以很快恢复正常。更何况,运动结束以后,我们还没有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进行过全社会规模的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动,以正世风。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反封建,破除迷信,摧毁剥削压迫制度,否定“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的同时,我们也片面强调全盘否定,把“孝”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道德作为封建毒素一律加以批判鞭挞。应当承认,在传统孝道中存在着需要批判和剔除的封建糟粕。但不能将婴儿与洗澡水一同泼掉。传统孝道中的一些精华不应该连同糟粕一起被否定。
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迅速发展,西风东渐,新鲜空气进来了,“蚊子”、“苍蝇”一起飞。其社会思潮必然会受到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我们曾一度过于专注经济建设,忽视对良好传统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发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潜滋暗长,社会上一些年轻人婚前靠父母供养,结婚靠父母操办,婚后有了孩子仍靠父母伺候。待到父母到了“垂垂老矣”之日,竟惨遭子女虐待或遗弃的事屡见不鲜。儿女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现象时有所闻。诸如此类现象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污染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孝道教育观念淡薄
1.教育思想片面:一些党政机关,行政部门虽然也承认德育应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但具体评估一所学校时,又往往以升学率为依据,社会评估更是如此。这种评估标准必然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样一来,领导和教师必然把全部精力放在提高升学率上,从而放松了德育,排挤了德育,更不提孝道教育。
2.教育缺乏孝道内容:目前不少学校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把孝道教育排斥在外,平时只注重政治教育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育时,不看对象.内容笼统,不分层次。
3.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手段落后,教育过程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形式机械。平时,开一次座谈会,看一部电影,做一件好事,发一纸制度等。
故此,学校教育工作不重视,力度不够,措施不力,形式呆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青少年的孝道观念。
笔者记得,前不久一家报纸报道:一位母亲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准备一些粽子和一些鸡蛋,千里迢迢,去大学看望自己的亲生女儿,一到校门口,这位女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妈妈一身破旧(但整洁)的衣着,就将含辛茹苦把自己喂养成人的亲娘拒之于大学门外。
“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宋人留下的这句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数百年来在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然而,在校园里发生的这件事情,却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被一代代人坚守的道德理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出现这种事情,自然会有人要举起道德批判的利剑,对这名大学生口诛笔伐。然而,将亲娘拒之门外,这在常人眼里已属忤逆不孝,何况还是一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名大学生在血浓于水的母女亲情面前表现出这般绝情寡义,其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身不由己的无奈?
可以想象,在这名大学生看来,母亲一身破旧的衣着,在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都市人面前已经是十足的老土,一篮粽子比起肯德基、麦当劳来更是土的掉渣,这些都会被人笑话,影响自己的脸面。谁会笑话?当然是指校园里那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学友、老师们。至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名大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平等、博爱气氛的环境中,校园里洋溢着不以贫穷为耻,不以财富取人,对每个人的人格不分贫富贵贱都给予应有尊重的良好风气,在这样一种氛围的熏陶下,这名大学生还会不会对自己的母亲显得如此冷漠无情?
遗憾的是,理想的鸡蛋往往经不起现实这块石头的碰撞。在当下的大学校园,教育的功利色彩自上而下几乎无处不在。母亲不因家贫而不为,省吃简用,想方设法将儿女送进大学,是希望她们将来能够反哺家庭,回报社会,成为一个孝敬父母的有用之才。学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启迪心智、培育人才、教化人心的场所,如果大学生在走进校园后变的嫌贫爱富,不认穷母,这是母亲的不幸,又何尝不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呢?
(三)家庭教育失误
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堪称世界第一。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搞攀比:你让孩子喝“娃哈哈”,我给孩子喝“太阳神”;你给孩子吃“中华鳖精”,我给孩子吃“脑白金”!有的孩子十五六岁了,还把衬衣甚至脏袜子都扔给家长洗,不少家长还乐此不疲,觉得那是爱孩子。似乎给孩子吃名牌,穿名牌就能培养出名牌孩子。
许多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百般受呵护,教育上享宽松,生活上受溺爱,需求上尽满足,形成了妄自尊大的个人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促成了他们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霸气,养成了他们坐享其成、爱发脾气、不愿听父母话语、不体贴父母的品性。还因为近年来世人往往把一些事情弄颠倒了。老子关照子女,从吃喝拉撒,入托上学,到谋职婚嫁,带养孙辈,可谓殚精竭虑,“孝顺”至极。正如一位老学者言,“孝子”本身是名词,如今变动词啦!据一些医院反映,如今小儿就诊,总见几代人簇拥;老人看病,却孤家寡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许多方面都对孩子们影响极大。有的父母溺爱孩子,对自己却关心不够;有的父母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天天搓麻将,打牌,回家后只是惯例一问:“作业写好了没?”大人的漠视无形中也养成了孩子对完成作业的淡化;当有些仅存感恩之心的孩子在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侯,父母们回应的往往是:“你把书读好就行了”、“这是爸爸妈妈应该做的”……这样的言语在一点点地抹杀孩子的孝敬之心。甚至一些父母还总与自己的孩子做交易:“这次考试你要能得一百,就给你买台电脑。”“你要在这次比赛中获奖,爸爸就奖励你一百元!”……父母的言行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孝道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就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就没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了。对此,我们是该反省,还是该充耳不闻、习以为常?
(四)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他们缺失孝敬父母的意识
依据人的自然发展规律,青少年会有一个青春期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独立意向和成人感的形成,常以“小大人”自居。当受到成人,比如父母的否定后,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如果在这个敏感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的引导不足,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走向错误的发展轨迹。当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时,父母已经被关在子女的心门之外,很难与子女进行情感的交流。许多家长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对孩子训斥、甚至打骂,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使自尊心极强的子女感到压抑和窒息,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与父母疏远,很难与父母建立感情,不但没有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甚至出现伤害父母的行为。
另外,一些深受极左思想影响的中年人,还认为孝敬父母是“封建流毒”,他们对自己父母采取不孝不敬态度,他们下一代自然效法,对他们也采取不孝不敬的态度。家长对长辈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古人云:孝于亲则子孝。大人的言行忤逆,孩子会耳濡目染。真所谓“馋猫蹲灶台,一代看一代”。
三、孝道教育实施途径的探索
孝道与孝行,都不是人自发产生的,而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孝经》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学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加强孝敬教育。几年来,我们学校在“孝育”的实验中,探索了一些操作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1.全面宣传,全员发动。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为了孝心教育的顺利实施,我们首先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人手,对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把孝道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召开教师、家长、学生三个层面的动员会,就学校开展孝心教育的意义、措施、奖励办法和开设孝敬课、设置孝敬日、开展“孝文化节”活动向大家作了介绍,成立由上级有关领导和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为顾问、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孝心工程领导小组,提议建立学生“奖孝基金”。全校教师和许多学生家长纷纷响应,短短一星期内,筹措到由社会、家长和老干部捐助的奖孝基金五万多元,用来奖励每年评比出来的学校十佳孝星和班级孝星。许多家长这样说:“尽管我们夫妻都是工薪阶层,经济不宽裕,但开展孝心教育是造福千家万户的事,我们支持,这钱,我们愿捐,而且捐得情愿,捐得心甘。”
在孝敬教育中,我们还应该重视新闻媒介的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应大力宣传孝敬父母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刊登一些有关孝道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农村村委会、居委会、街道在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新家庭”时,应更加突出“孝敬”条件。同时学校广播站可以增设“孝道教育”的广播专栏,大力宣传孝敬教育。也可以通过“父母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和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孝道教育。各科教师在教育中也应适当地渗透一些孝道教育内容,从而使孝道深入学生心中。
2.开展活动,强化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为使“孝敬”课上习得的“孝德”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孝”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强化每周的孝心习惯教育的基础上,还确定了“孝敬日”,把每周日、学生父母的生日、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作为全校学生的孝敬日,要求每位学生用劳动向父母、长辈献一份孝心,表一份爱意。学校还通过开展知心家庭学校、制作“家庭生日卡”、“给父母过生日”和亲子乐园等活动,沟通家长和子女的亲情,使孩子和家长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在知心家庭学校之中,我们引导家长和孩子开展同写知心家信、同读好书好报、同诵中华美文、同做环保益事、同做孝敬标兵、同练强健体魄活动。制作“家庭生日卡”活动,通过问、写、记、做、想、搞、评七步曲展开。“问一问”就是每人了解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生日、岁数、属相;“写一写”就是把了解到的情况写在纸上;“记一记”就是把生日时间记在心里;“做一做”就是人人动手制作“家庭生日卡”,上面写上全家人的情况,周围画上精美的图案;“想一想”就是动脑筋,想一想怎样给长辈过个好生日的金点子;“搞一搞”,就是通过搞生日祝福活动把金点子变成现实;“评一评”就是家长和老师根据学生活动的表现情况一起评评“十佳小孝星”。七步曲活动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许多家长帮着孩子想办法、动脑筋,一起组织活动,孩子成了沟通父母和长辈之间的桥梁,无形之中大人也受到了教育。
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孝文化节,邀请德育专家作中华传统美德讲座,开展“孝敬故事比赛”、“孝敬演讲比赛”、“孝敬征文展”、“孝敬小报展”、“孝敬技能比赛”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推进孝心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3.设置课程,指导实践。为使孝心教育能够深入、持久、规范地运作,学校向全校学生和家长发了倡议书,规定设置每周一节的晨会课为“孝敬课”活动课程,并组织编制《孝心教育大纲》,对孝心习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教学要求及各学年教学的具体内容均作明确的规定,使孝心习惯教育有纲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孝心习惯教育的方向性,增强了孝心习惯教育的目标性。
同时,要求全体班主任人人动手编制孝敬课教材,设计孝敬课教案。在评选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孝敬课教案整理、汇编成册。这一教案册体现了层次性,低年级段从具体的孝敬父母行为着眼,中年级段把家庭孝敬活动与尊敬他人、服务社会相结合,高年级段把孝敬父母与爱党、爱祖国活动联系起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大纲》、教材、教案集的陆续出台,使孝心教育逐步走上了课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挖掘典型,树立榜样。心理学家认为,客体的可接近性,容易引起少年青少年的模仿。为了增强榜样示范的效果,在孝心教育过程中,老师们十分注重树立身边的典型,在平常的小事中,充分挖掘和发现学生的变化和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激励。每月初,学校向每位学生家长印发《孝敬日家长评分表》,月底由家长、邻里签署意见后送回学校,教师从中了解和掌握学生孝敬日的活动情况,并为评比、表彰班校两级的“孝星”积累第一手资料。每年“六一”节,全校召开表彰大会,表彰校级“十佳孝星”和班级孝星。“十佳孝星”的感人事迹还被编入《孝心教育文萃》一书,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道德的发展与青少年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因而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有效地加强他们的道德建设,培养他们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第一,父母不仅要注重子女智力的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子女如何做人。第二,父母需要具备正确的教养方式。众多研究文献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和谐、健康、幸福的成长及和谐人格的养成,也容易感受父母的爱和回报父母所给予的爱,养成孝敬父母的意识。第三,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只有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子女才会从内心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第四,父母需作好表率,以行动感染子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不良行为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本来就薄弱的孝敬教育的效果。试想,一个自己都不孝顺父母的家长怎么能培养出具有感恩意识的子女呢?第五,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具备“索爱”意识,让子女意识到,除了接受父母的爱以外,更需要回报父母的爱。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联网”,内外结合,共同进行孝道教育。
目前,因部分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忽视对孩子生活的自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促使孩子坐享其成,甚至导致孩子养成任性、骄横等恶习,给实施孝道教育带来一些难题,大大降低了学校孝道教育的效果。为此,学校应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加以引导,坚持把孝道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料理家务能力的劳动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委会”,设立奖“孝”基金,树立榜样,表彰先进,督促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影响。
父慈子孝,子孝父心宽,家庭才和谐安宁。孩子孝敬父母,才会去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有了千千万万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孝敬父母的教育需要发挥社会的价值引导作用,社会环境领域对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第一,可以通过电影、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宣传,启发学生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最近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比较突出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如《常回家看看》、《感恩的心》,发挥了媒体应有的教育作用;“一个小朋友看见自己的妈妈给奶奶洗脚后,自己也端水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都是非常好的孝敬感恩父母宣传片;而南京大学校园内的“给辛酸父亲的一封信”则发挥了报刊杂志的宣传作用。第二,在生活中也应该创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和社会风气,如提倡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母亲节的时候问候父母,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第三,社区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应开展必要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以体验父母工作的辛酸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的整合力量,发挥整合效力强化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据《光明日报》报道,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在银川市人民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以“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孝敬父母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孝敬父母的良好风尚,让孝敬父母的思想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家长、学校、社会应注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树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培养学生浓厚的孝敬感恩意识,不仅要感恩父母,也要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帮助自己的所有人。缺乏孝敬感恩父母意识的人,是很难有报效祖国的想法的,只有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有言:“对老人不好的人不可交,对自己的老人不孝敬,对朋友也不会好。”俗话也说:“百善孝为先”。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做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品德形成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好,动不动就对父母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人,能指望他对同志对人民好吗?如果连自己朝夕生活的家都不爱,能指望他爱家乡爱祖国吗?孝是爱心的传递,也是培养爱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是基于这一点,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实验中学,一进门便是“要爱你的妈妈”六个大字。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孝敬之花已开遍校园,学生的殷殷孝心已辐射家庭社会,结出累累硕果。昔日目无尊长的“小太阳”变得彬彬有礼了,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小公主”变得乖巧懂事了,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懂得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孝心教育,还促进了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蓬勃开展。学校先后被命名为“龙湾区市文明单位标兵”、“温州市职业学校先进集体”等。孝心教育活动深得家长、学生、社会的赞誉。
上一篇: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策略
下一篇:不要让孩子渐渐矮下去的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