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平等关系,让学生敢问
由于学生生活的空间狭小、掌握的知识面窄,生活经验贫乏,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提出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带有肤浅性和片面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恰当的鼓励、肯定,保护他们乐于发问的兴趣和热情。应该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步达到深刻性和理解性。
理解性,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思、查、问等手段达到懂,这是对理解的加深。如在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不难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和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更为直观了。
怀疑性是对课文内容的怀疑或否定,如学《雾凇》一文时,学生提出“每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应该是东北最为寒冷的季节,为什么水库里排出来的水有4℃之高?”因为水在流经水库大坝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即使外部的气温很低,水的奔腾咆哮也可使水温上升很多。通过通读全文,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问题更进了一层。
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和关心学生,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起朋友似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敢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去创新,大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提出问题。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放开胆子敢问,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想问的源泉。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因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讨论理解题目意思是,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后问:“读了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看着题目,争先恐后地说:诗人去游园为什么没有见到主人?诗人没有见到主人有没有失望?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色?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慢慢地有了提问的乐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哪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了解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在这个结合点上产生问题,它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最能有效地驱使有目的去探究。
有了情境,小学生便有了自己思维的空间,有些小学生便会在情境的感触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主动提问,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小学生会提问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会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小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这就是问题情境加上它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的刺激他。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更好的被小学生接受内化。
四、掌握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例如,从课题上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就可以看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板书课题后,总是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质疑;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从课文矛盾处质疑?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常规的表达方式,其实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例如《说勤奋》一文写到:“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躲”与“高声朗读”用在一句话之中,这是矛盾的,可以依据此矛盾质疑:这两个词用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得知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作者的特殊用意。
促使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了质疑水平。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