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刚出生时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既然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而教育在塑造理想人格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只要你具备了一个正常人的素质,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自己努力和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有其相通之处。应该说,“有教无类”的主张闪耀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光彩,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育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很大。宏观层面来讲,根据《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微观层面上讲: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育的权利,这里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上学这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不管学习好与坏,学生都应当接受平等的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把目光着眼于每位学生身上,不要局限于部分优等生的身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二、孔子的教育目标:君子儒、德才兼修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修的“君子”。他曾告诫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雍也》)。他对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与素养的综合表达可以用《述而》中的话归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远大的抱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处世原则、广博的知识)。他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意思是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使一般人安乐,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归纳起来,上述表达概括了君子应该具有的两个品格:一是“修己”,二是“安人”。
“德才兼备”早在古代就有的产物,在我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东汉张衡在《应问》中就有过这样一段话:“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要你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作为职业,你的素质就会定格了。教师作为人类精神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有“给人一杯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高风亮节,只要站在了学生面前,你就要抛弃杂念,把一腔热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受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
综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把培养以德才兼修的人作为树人理想。概括地说,把培养德才兼修的人使其具备这样一些品质与道德的人物。总之,孔子把培养、塑造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正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育目标非常契合、一致,我国教育要求的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全面培养国家的栋梁人才作为其宗旨,并常抓不懈。
三、孔子的教育内容:六艺四教,博采众长
孔子办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素质之才的。所以,他更注重德才并重、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重的。孔子从研究整理的大量文献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在这六部经典作为教科书,即后来的“六经”或“六艺”。其教学内容可概括为:传“六艺”,授“六经”,以“四教”。这里涵盖诸方面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涉猎十分广泛。
当前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出现,而对层出不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接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式,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
四、孔子教育方法:因人而异,注重启发
孔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其实施教学实践中,也同时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从《论语》的论述过程仍能看出其主要精神。
1. 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不同和有针对性的方式施行教育。
因人而异也是当今教育学的教育原则之一,纵观古今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成功的例子很多。曾国藩善于根据儿子的气质,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如针对曾纪泽记性差、悟性较佳的特点。他给儿子的老师写信说:“纪泽读书记性差、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纪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数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诵也,亦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正是合于儿子的秉性和气质,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主导——教师更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更好地得到发展。
2. 注重启发。注重启发式教育也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按照宋代学者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咨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在教学上,孔子出色地运用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思想,而且他的启发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正面诱导,或者旁引侧证,或者“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或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
从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意识到主体性是人的本质,无主体性就无完美人格可言。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知道问为什么,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提供思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号召学生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这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是现今素质教育所注重提倡的一种很宝贵的教育方法,至今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融会贯通。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指出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即是这个道理。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学与思都不能偏废,为更好的学习,必须把“学”与“思”有效地结合起来,才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