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天真烂漫的儿童,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生命,对万事万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大胆的创造力,他们更应该在这大地上诗意地存在着。然而,在教育趋于功利化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儿童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养成,却忽略了他们身上充满朝气和生命活力的那一份诗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培养孩子一颗诗心,唤醒孩子生命中的那份诗意,他们就能在疏影横斜的怡人氛围中放慢脚步,从容度过自己的幸福人生。所以,小学语文学科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肩负着新的使命——培养儿童的诗心。诗心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心,是一份诗意的情怀!它总是和儿童斑斓的幻想、绮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连接在一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其实,作为承载人类优秀文化和智慧结晶的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饱含了浓郁的诗意。以低学段为例,教材编排了大量意境优美、充满童真谐趣的童诗,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雨后》等,有《青松》《春雨》这样的经典古诗,《云房子》《台湾的蝴蝶谷》这类文质兼美的散文,《三个小伙伴》《青蛙看海》等有趣的故事。这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激情与灵感的文字,都跳跃着一颗蓬勃的诗心,浸润着浓浓的诗情。
针对小学低段的童诗化教材,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篇篇课文出发,努力挖掘文本的诗情和诗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拥有诗意的心灵。
怎样诗化语文教材,发掘文本的诗意呢?
一、 串联策略,化主题词串为童诗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归类识字占相当的比例。此类教材在编辑时,贯彻的是“字在词中,关联成串”的原则。因此,这些词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且多有隐含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把词串中内隐的关系发掘出来,让关联性的词语织成一张“意义的网”,并挖掘出比较浓郁的童趣,就能把归类识字改编成符合儿童立场的童诗了。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意义识记,而且可以强化童诗的教学,提升识字教学的童诗化程度。
事实上,小学低段教材中的识字都围绕某个主题,把相关词语串联成词串,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身就富有诗的节奏美。同时,词串留给学生大量想象的空间,加上画面的衬托,一组组词串就能成为一首首诗。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5》,安排了四组关于大海的词串。沙滩上,小朋友们光着脚丫捡贝壳的场景一下子把孩子们吸引住了。“这些五彩的贝壳在干什么呢?”一位女生抢先答道:“蝴蝶贝壳穿上花衣裳在翩翩飞舞!”“海螺贝壳在吹小号呢!”一位男生说着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小螺号滴滴滴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滴滴滴吹,浪花听了笑微微……”“沙滩上的脚丫像什么?”我继续问道。“像花儿!”“哦,沙滩听到这么动听的螺号,连忙开出朵朵金花!”我补充道。就这样,我和孩子们读着词串、看着插图、展开想象,一首童诗出炉了。“沙滩上/贝壳来比美/蝴蝶仙子/翩翩飞/海螺小号/滴滴吹/小脚丫们/笑容脸上挂/奖给沙滩/朵朵金花”孩子们读着属于自己的童诗,满脸喜悦和兴奋!当想象的翅膀张开,当诗意的心灵舒展,诗就来到了孩子们身边!
二、 游戏化策略,化口语交际为童诗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工作,也是他们最天然的生存方式。儿童,就是天生的游戏者。肖川先生说:“游戏是儿童与世界打交道的最佳方式。”的确,在游戏中儿童与万事万物浑然一体,他们会互相说话、交流情感,甚至发生有趣的故事。这样的游戏对儿童来说就是诗,就蕴藏着诗趣。在二年级下册《练习5》的“口语交际”中,安排了“教你玩游戏”的内容。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传话啦、跳绳啦、跳皮筋啦、玩老鹰捉小鸡啦……当孩子们把游戏的玩法讲清楚后,我便带领孩子们玩了起来。你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凝神屏息,十分专注地在传话。游戏结束后我提出问题:“刚才大家怎么传话的?心情怎样?”孩子们有了游戏的体验,有的说:“我把双手合成个喇叭,话就从喇叭管道传过去了。”有的说:“我的心里像装了只兔子,好紧张!”于是师生合作,一首《让我悄悄告诉你》诞生了:“这一句话/在双手合成的喇叭管道里/进进出出了/不知多少回/好不容易/到了出口/大声说出来吧。”
接下来,孩子们一致建议玩长绳接龙,我让孩子们注意观察甩绳子和跳绳的同学的动作、神情以及队伍的变化,游戏便开始了。孩子们用游戏的激情去体验和感受,用充满好奇的心去发现和捕捉,游戏就成了诗的体验:“一根绳/两人摇/摇出座座/彩虹桥/我冲进桥下/蹦一下/出来/后面的/个个都跟上/大家排队跳跳跳/长龙/活啦。”
三、 萃取策略,化童话故事为童诗
儿童天生喜爱童话,童话世界总和儿童的精神世界相通。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童话,孩子们在童话故事中获得了对生命的感动、对智慧的启迪,也获得了诗意的浸润。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在第一学段,儿童文学类的文本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童话故事是个“大户”。由于童话和童诗是亲密的邻居,在“富含童趣”“拟人体角色”“美好导向”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它们之间只有一墙之隔,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可以说童话蕴含着转化为童诗的最大可能性。
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一课中,冰雪覆盖的小河里,鱼儿们在痛快地捉迷藏,这对得意洋洋的北风是一个讽刺。我顺势问孩子们:“冬爷爷尽管威力很大,但仍有很多人不怕他呢,想想都有些谁?”孩子们说:“我们小朋友就不怕,鼻子吹成了红萝卜也要快乐地玩。”
也有孩子说:“我们校园的大雪松也不怕,腰杆直直的。”“蜡梅花也不怕啊,冬爷爷一吹,花香飘得更远了。”一位女生迫不及待地补充道。“那你们想对北风爷爷说些什么呢?”孩子们走进了童话故事,用诗的语言在表达内心的情感:“北风爷爷/您一吹/青草变了色/梧桐落了叶/鸟儿进了窝/小河也结了冰/要是以为谁都怕您/那就错了/您瞧瞧/雪松腰杆挺得直/蜡梅脸儿黄灿灿/我们小朋友也玩得欢/所以/别再得意啦/您的威力大/我们的毅力强。”孩子们用心体验,说出了诗的味道!
童诗无处不在,它和儿童紧紧相随。它在孩子们明亮的双眸里,在凝神聆听的耳朵里,在和大地共起伏的空气里。作为语文教师,只要独具慧眼,怀有诗心,教材就是一首首诗;只要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插上想象的翅膀,以他们奇异的幻想和创新的思维,以他们纯真的梦想和对真善美的渴望,诗心一定能高高飞扬!
上一篇: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