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又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
而综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近年来,笔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时是问号,整天喜欢问这问那;上了小学后逐渐由问号变成了句号,问题越来越少。实际上并不是他们没有问题,而是他们不敢问,也不愿问,生怕同学或教师笑他幼稚。为此,我们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1.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也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创新欲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民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信和热情。无论是开展活动还是与学生交谈,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以好奇的兴趣参与到活动之中。
2.正面鼓励,保护自尊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学共议共探究,除了做学生的引导者,更应做学生的倾听者,尊重学生对事物所特有的感受与体验。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主题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宜过早评价,也不要急忙给出完整的答案,要有耐心和善于等待,最好引导学生解答同学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于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先肯定其大胆的行为,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同时放大他的闪光点,让他的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大家的肯定与支持,让学生最终自悟自明。
二、引导关注其生活空间,让学生想问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广阔的舞台,是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知生活,唤醒他们的生活记忆,多角度地思考、发现、提炼,从而对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增强生活体验,提升问题意识。
1.体验家庭生活,捕捉问题
家庭虽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对于其中的很多变化与问题可能会视而不见。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其资源优势,引导学生静心体验与感知司空见惯的家庭生活,从中发现和捕捉问题。如在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活动时,很多学生经过一周的观察后产生了一些想法:爸爸给有些植物每天浇水,而有的植物偶尔浇一次水,想了解其中的缘由;家中的垃圾桶每天都是满满的,想研究家庭垃圾的种类及数量;新装修的房子过段时间后地板裂开了,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问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只要沉下心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灵感就会频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也就源源不断了。
2.感受校园生活,发现问题
校园是学生白天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虽空间有限,但其中蕴含的活动资源却是无限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美丽的校园中走一走、看一看、动一动、比一比。他们一定会惊叹于自己熟悉无比的校园中,竟然珍藏着如此之多的科学奥秘,居然有这么多问题静待着自己去探索与研究。如教学楼前后的银杏树为什么不是同时落叶的?校园中水资源浪费了多少?为什么下课时走廊上低年级的同学比高年级多?肥胖学生为什么这么多?……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学生能蹲下身来,静下心来,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地呈现出来。
3.观察社会生活,寻找问题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舞台。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到农村、社区、工厂、单位等地方,观察、体验社会生活,通过参观、访问、问卷、考察等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寻找问题之所在。如公共自行车租赁的现状研究,关于农村垃圾回收的调查,广告牌汉字不规范问题,小区绿化变成了停车位的问题,体育健身器材的损坏情况等等。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鼓励学生善思好问,教师要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辅导,克服思维定势,使学生明白在哪里找问题,真正实现“会问”。
1.授予学生问法,形成自觉意识
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提问题方法的指导。在活动中,有的学生总是很茫然,感到时时处处无问题,有的学生虽有问题却不会问。此时,教师就应该借助活动,适时地传授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①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②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③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
2.鼓励活动反思,再次发现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研究主题往往是多个小活动的叠加。每一个研究活动的结题,并不是给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实际上往往是画上了一个省略号。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活动展开反思,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将活动引向深入。比如《光照时间长短对水仙花开花的影响》研究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向我反映,认为影响水仙花开花时间早晚的因素可能很多:比如鳞片的多少,盆的颜色,栽培的方法,等等。这时我鼓励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能会促使水仙花提前开花呢?这时一位学生认为通过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或许可以加快水仙花的开花。于是,又一个研究课题“加温法能否使水仙花提前开花”便呼之欲出了。
3.指导分类筛选,明确问题价值
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意味着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针对同一个主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凌乱的、片面的,相同的问题重复提出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主次与轻重、难易等方面将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出最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比如在《环境与生活》的启动课上,学生们一下子提出了30多个问题,一些问题涉及臭氧层的研究、外太空垃圾的回收等,这些远远超过了小学生的研究能力及知识范围。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引导,告诉学生这些问题研究的可行性不高,可选择一些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筛选与归类。最终确定从“学校周边的环境调查”“社区的环境状况”“破坏环境的调查”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这样多次的引导与指导,学生们逐渐变得越来越会问了。
四、借助多种的手段,让学生善问
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成为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做好搭桥工作,利用语言、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1.教师示范引领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虽然原因很多,但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位的。教师如果自己没有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纸上谈兵。为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先行一步,掌握示范的本领。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来设置问题。例如,对于学生熟悉的周围的环境,碧绿平坦的草坪,五颜六色的花朵,枝叶繁茂的大树,以及城市的雾霾,发黑发臭的小河,浑浊的空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我们能不能从‘关注自然与生活’这个方面着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呢?”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必将会荡出层层涟漪。
2.适时评价点拨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巧妙地评价。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对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保持兴趣,用肢体语言或口头语言加以肯定,同时巧妙点拨,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比如在《公共自行车与生活》的启动课上,有学生问:平湖的公共自行车为什么是黄色的?笔者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这问题提得很好,自行车的颜色的确需要我们来好好研究,那你具体想研究什么呢?”“我想研究黄颜色的公共自行车有什么优缺点?选择哪种颜色最合适?”“你们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价值吗?”“有!”同学们肯定地回答,让这位学生喜出望外,提问的成就感大增。
3.收集展示认领
在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随时记录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问题记录本,随时随地地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以及所思所想,并将产生问题的过程和情景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询。同时,不定期地让学生把认为优秀的、有价值的问题书写在纸上,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问题认领墙”上。要求问题以“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形式进行展示。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认领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认领别人的问题。通过“问题认领墙”,既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培养了问题意识,更为后阶段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做好了铺垫。
问题,是开启综合实践活动的钥匙,更是思维的发动机。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授予学生适当的方法,不断借助多种的手段,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问题意识,为创新精神打下扎实的根基。
(浙江省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314200)
上一篇:读写结合训练落到实处的教学理念
下一篇:以小班化教学促进师生发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