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知识含量极高的课程,其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占有很大比例,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它仅仅是促使学生品德形成与获得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看到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教学“德性”在减弱。
一、 “德性地理”,何时回归
1.纯粹的地理知识课——索然无味
有些教师强调了品德课中地理题材的知识性,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殊不知,这样的一种“规范教育”导致的是地理知识与品德目标的割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身心俱疲,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说细,生怕有一点疏漏。其实,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品德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
2.“脱轨”的两重教育——水火不容
有些教师认为,地理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多大关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不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产生情感,而是勉强地找一个品德目标,让学生无选择、无条件地接受,使地理教学变成纯粹的地理知识教学和道德说教两部分。自然,德育目标游离于知识教学之外。
3.贴着标签的伪德育教学——勉为其难
有些教师学习了新课标,也意识到了品德课的特点,于是试图将地理知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情感教育挂钩。实际上,我们深知并不是任何知识都能产生情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地理知识,有很多就是认知性知识,教师在讲授这类知识时,只要做到使学生对知识点准确习得、领会,而不必生硬地从知识之外塞进某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给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贴上情感教育的标签。“画蛇添足”只能是自欺欺人。
4.教师知识储备匮乏——难担重任
据调查,目前小学阶段,有近98%的品德学科教师为兼职,大多数教师任教着语文等主课,这样,花在品德学科上的精力可想而知。当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去教综合性很强 、需要较高专业知识的品德课时,效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但是,教师的知识储备恰恰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由于现有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许多老师对地理知识都不太了解,根本不能做到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知识,这就使品德课的质量大打折扣。
面对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地理题材,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呢?作为一名品德课老师,我清醒地意识到,教材中的这些地理题材不只是用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的,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及社会性发展。
二、精彩课堂——满怀期待
1.策略之一 ——取舍课程资源
鲁洁教授曾说过:“新教材是你的‘拐杖’,是你进行教学的一个话题,是你组织教学的一个范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智慧解读教材,灵活处理教材。资源的整合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并随时捕捉有效的素材,这些素材就能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
如一位教师教学《我们的地球》时,围绕“ 感受地球大” 这条教学目标展开,从学校聊到宁波,再到浙江、中国,直至全世界,让学生去感知、去发现,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地球之大。地理知识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改变了以往按照严密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编排教材的方式。这些零散的地理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而设置的,不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智慧地将地理题材的教材资源进行适当取舍、整合,使资源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凸显实效。
2.策略之二 ——生活味的地理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的新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品德课要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
如《世界真奇妙》一课,教师巧妙地选择了勾画版图轮廓这一活动作为激发兴趣的切入口,现场效果很好。学生们可能不曾想到认识世界居然还能用这样的方式,在世界地图上勾勾画画,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版图轮廓就出现在眼前。更有意思的是,它们各具形状,趣味横生,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在活动环节中,配上活泼欢快的音乐,学生们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动动手,动动脑,轻轻松松认识国家,记住他们的名字,让他们觉得了解世界是有趣的,收获惊喜是快乐的。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一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主动融入到学习中,能为接下去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策略之三 ——活动有形,德育无痕
品德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要重视利用学生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不仅要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描述介绍等“外在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内在资源”,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一一转换成学生能够体验的形式。
小学生的直观感强,根据他们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要尽可能提供学生现实生活的实景照片或图片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有亲近感,使图片起到设置情景、以图寓意、以图导行的作用。选取贴近儿童生活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和故事为素材,以主题活动、学生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访谈、有趣游戏、表演欣赏等作为手段,注意将活动、方法、技能和行为指导融合起来。通过 “说一说”“演一演”“摸一摸”等体验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题材,犹如一块肥沃的土壤,只要我们巧辟蹊径,用人文的眼光解读教材,用心挖掘,潜心思考,以“理”载情, 以“理”育德, 定能使品德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直至真正达到“有形无痕” 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