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质上来说应用题就是通过一定的现实情境和逻辑关系来训练学生通过捋顺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首先要指导他们掌握解读方法,通过提取题干描述的有效信息,掌握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才能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课堂实践,遴选几点小学数学应用题解读与解答方法的心得经验。
一、认真阅读题干,弄清题意逻辑
应用题是用语言来表达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所以,要想弄清逻辑关系,首先就要阅读,这属于审题范畴。小学阶段的应用题阅读需要把握两点。
1.准确把握概念
概念是逻辑的基石。阅读题干时我们务必先弄清题目描述的情境和概念,只有准确把握概念,方能弄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例如,①“一堆土有2方,拉走 ,还剩多少方?”;②“一堆土有2方,拉走 方,还剩多少方?”这两道题,乍一看,学生懵了:这不一样吗?所以,许多学生就给出了一样的答案:2-2× =1 。这样对吗?假如我们再仔细阅读,就会发现第①题中拉走 ,而第②题拉走 方,这就说明第一个是比例,第二个是具体量,所以两道题一字之差解题方案就大相径庭,即第①题:2-2× =1 方;第②题剩下的就是2- = 方。
2.找准对比基点
对比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最常见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找准逻辑关系所表达的对比基点,否则,就会造成误解题意,导致解题失误。例如,“某淘宝店一件衣服原价每件100元,双十一搞活动促销优惠10%,活动结束后为了提升利润又提价10%,那么,这家店的衣服活动促销前后价格是便宜了还是贵了?”如果我们搞不懂题目的对比基点,就可能认为活动前后价格没变,但是仔细分析我们才明白活动前优惠10%的执
行标准是原价100元,而活动后提价10%对比的是活动后的价
格,即90元,明白这个对比标准,我们就明白了活动后价格对比以前还是便宜了。
二、捋顺数量关系,探寻解答思路
解题思路是解决应用题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过阅读掌握了题目的逻辑关系后,还要通过探寻已知量与未知量的数量关系来寻找解答思路。这里我们通过一个常见的应用题来进行案例演示:“一个煤场趸煤670吨,过去的4.5天平均每天卖出82吨,因为厂址拆迁需要在8天的时间内卖完,请问余下的时间内平均每天要卖多少吨?”
这道题乍一看描述混乱,实际上就是一个总量与分量的数量关系,即:总订单=前4.5天卖出量+(8-4.5)天的卖出量。这样我们可以先得出前4.5天卖出的量,即82×4.5=369(吨);这样的话我们很容易得到剩余煤:670-369=301(吨);再根据“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推理出剩余时间内每天需要卖掉:301÷3.5=86吨。
这样亦步亦趋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捋顺了题目的数量关系,
列清了解题步骤,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这是解决应用题的不二
法门。
三、构建例题模型,提高解答效率
描述应用题的情景可以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掌握每一个题型的思考方法和解题
思路就可以了,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模。建模是对应用题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建立数学模型要有很高的前瞻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它能指导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找到解决思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这里以一个典型的工程类应用题为例:“一段铁路工程长300千米,4个月完成了总长的 ,这样推论的话,要竣工需要多久?”经过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得出了解题方式:300÷(300× ÷4),再经过笔者启发因为这是比例问题,我们可以将工程看做整体1,这样的话就可以简化为:1÷(1× ÷4),最后再经过概括和总结找到最简便的解法:“4÷ ”。有了这个模型案例,下次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完成时间÷完成比例=总时间”来简化问题处理。
上文是笔者联系教学实践对小学生解读和解答应用题方法的论述。总之,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我们首先就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逻辑关系,捋顺逻辑关系,掌握准确的解答方案,最后通过案例建模,举一反三,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化解题方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刘水.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教学浅谈.新课程:下,2011(02).
蔡有语.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2012(07)